小时候资源馈乏,家里除了一个老是油漆味的松木办公桌,和老爸的有些期刊,感觉没什么书。甚至大部分时间看见书挺厌烦的,因为依稀记得有叫《半月谈》期刊的,有种黑暗、阴森的感觉,不知道为什么?因为当时也不认几个字,也不知道内容是什么?大概是对成人世界充满恐惧吧!因为期刊上的人物单是黑西服,眼镜,严肃的表情就让人受不了。
上学后看过些黑白和彩色的连环画,也不知道是喜欢画还是故事,反正小孩子大部分还是感兴趣的。再后来初中大概是知道琼瑶阿姨的言情小说了,因为谈恋爱的多了,电视中肝肠寸断的更多了。知道有喜欢的人还得了,接着应该学习下英雄是什么样的,于是知道了古龙的《小李飞刀》。后来又学人家看名著:四大名著和些国外名著。
很多名著的名字我知道,至于内容嘛,真正理解记忆的内容不算太多,比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类,反正大部分名著是阶级革命的书!真正意义上自己当时无法理解,流于形式,甚至这些课外书还浪费了自己不少时间。
高中时期有所谓爱情和所谓伤害了,那叛逆的自我意识好像被疼痛苏醒,开始寻求答案……
于是戒了游戏又看看书,住的地方到学校经常路过一个铁道口,那有很多旧书摊,除了什么《读者》《故事会》,连正规书店不常见的也有,五花八门,其中《文汇周刊》和《我爱摇滚乐》的内容看的最多。发现表面不正经的人写的文章居然比正经人还通透!这些文字是如此颓废,却又如此真实,纯焠。从此爱的一发不可收拾,早忘了先前老师和我们说过的《平凡的世界》这才是文学!
这些年庆幸的是莫言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不过鲍勃•迪伦也拿到了。乡土文学和摇滚乐都胜利了!
当看见这些,已然过了摇滚愤青的年龄,该是参悟下《易经》或是道法儒墨之类的才算成熟,毕竟老大不小了。
提了点自己和阅读的小故事,现在谈谈阅读和思考及写作方面的浅薄看法。
个人觉得这是把双刃剑:在同一个容器中,别人的东西多了,自己的应该是会少的。
当然,这是我自己的观点,正确与否尚不争辩和论证。以前我们都是棱角分明的石头,希望不断打磨成熟,但真正光滑的时候我们已经不是原来的自己了!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