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很独立的人,我可以自己工作,自己生活,自己赚钱,自己养活自己,却突然发现,这些根本不是独立,仅仅只是,你可以做,你会做而已,真正的独立,是思想和行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应该很清楚,很明了,自己要做的是什么,自己做事的目的是什么,想要达成如何的效果,而不仅仅局限在你可以独自生活而已。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在做任何决定之前,都已经思前想后,已经完全想好之后应该如何应付各式各样的局面,而不是根据感情和冲动来做事的。
想起读书会上送的那本书《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里面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我因为不喜欢某件事而对某人感觉不舒服,我可能不敢说出自己的不舒服,因为担心伤害对方。可是,我其实无法使他有受伤的感受,因为只有他可以伤害自己。
人啊,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自己放不开自己,自己和自己较劲,总担心说错话,做错事然后尴尬,然后丢脸等等。我们总希望别人能够主动注意到自己,然后来帮助你,沟通聊天也好,解决问题也好,熟不知,当你自己沉默的时候,没有人能够知道你内心的想法,只有你自己走出那一步,主动交流,主动融入氛围,才能够让大家知道你的需求,你的想法,才能够有机会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答案或者指引。
以前我总和自己说,一件事不管结局如何,一定要去尝试,尝试了还有50%希望,而不尝试就连1%的希望都没有。可是现在的我,是多么畏首畏尾,总是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最后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机会,然后最后再追悔莫及。我不知道是不是和年龄有关?以前年少轻狂,好像有“资本”似得,天不怕地不怕的,而现在总是考虑的太多太多,总觉得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和不安在作祟,害怕改变,习惯于习惯,最后让自己不停的原地踏步,停滞了前进的脚步。就像一个恶性循环一样的,因为不确定因素,所以不敢去做那一份尝试,而又因为没有尝试,所以没有进步,又害怕解决不了不确定的事情,最后把自己困在原地,苦苦挣扎。
又想到一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事情,大多数中国人,大多数中国的家庭,不管是父母也好,夫妻也好,父母放弃自己的兴趣生活,总是把自己认为好的留给孩子,教给孩子,告诉孩子,我们辛苦赚钱给你就是为了你将来能够过的更舒适,而夫妻也总是把自己认为好的,呈现给对方,比如妻子放弃自己的爱好,总是做好家务,做好饭菜,相夫教子,以讨好和照顾,等待丈夫回来,我们总是觉得我们在为对方付出,在为对方着想,可是我们这些作为,对方是不是真的心领了,是不是真的和你一样都觉得是好的呢?答案是不一定,甚至是否定的,可是在中国大陆上,依然还是有多少家庭都是这样的状态存在?我们放弃了自己的兴趣,放弃了自己本该的生活状态,将所谓的对你好,强加于别人身上,最后自己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反而让一家人渐渐的有越来越多的矛盾,最后激化,无休止的争吵,一边是不需要,一边是不被理解,付出和期望都得不到回报,原本最亲密的人变成了陌生人一般。
很多家庭在遇上问题后,最初是开始沟通的,但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却又发现很多家庭的沟通往往都是适得其反。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人在沟通的时候,更多的是责备和要一个对错的结果,这其实是沟通的最大的失败,正常的沟通应该是“没有责备,没有对错”,当我们要一个对错的时候,往往其实你是想控制对方的,你想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对方身上,又或者最后被对方强加,这样不伦是哪一方,都有可能心里实际是不舒服的,这样的沟通可能暂时可以达成双方的一致,但是却是不和谐的。或许有一种方式,是不是可以尝试?我们不需要放弃自己的立场,也不要贬抑或轻视对方的立场,重要的是尊重彼此的立场,然后去试着接纳彼此的差异性,保留这样一个张力,进一步探索各自为何有不同的看法,从而使双方更了解自己和对方,进而拉近彼此距离,这样是不是对彼此的关系更有益呢?
女人还是要好好爱自己,不管是已婚的还是恋爱的还是单身的,千万不要忘记爱自己,也不要忘记让自己的脚步持续向前走,那句老话说的对,但是很多人依然没有在意,“如果你自己都不爱你自己了,还指望谁来爱你呢?”,没有人会比你自己更爱你自己了,不要再亏待自己,放下那些飘忽不定的东西,书,不仅是无声的老师,也是无声的陪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