慌乱的早晨。
我在准备早餐,
孩子刚刚起床。
我在客厅里对着卧室里的儿子说:
“请叠好被子。”
过了几分钟,从客厅移步卧室门口。
没看到儿子,
我的一句话差点脱口而出:
“叫你叠被子,怎么又不叠?”
定睛一看,
小小的他,
正半跪在床边,
折好被子的最后一个角。
中午12点,
热气腾腾的厨房,
婆婆正在炒最后一个菜。
边翻动着锅铲,
边头也不抬地大声对着房间的方向喊:
“小静,你还不出来吃饭吗?”
小静是婆婆认的干孙女,
已经是高二学生。
婆婆竭力喊她的时候,
她正站在厨房玻璃门外的餐桌前,
一脸无辜地看着我们。
我不禁嘴角上扬,偷笑起来。
我懂青春期的小静,
一脸无辜背后的无奈,
从小到大,
她已经习惯了这样被“大声呼唤”,
不管自己是在房间的角落里,
还是就在阿嫲的鼻子跟前,
阿嫲总是习惯用这样的音量,
唤她做“该做的事”。
而在经历了早餐前,
我对儿子差点脱口而出质问
“你怎么还不叠被子”这一幕后,
我突然也懂得了
习惯大声呼唤孩子的婆婆。
她是如此投入在她对家人的爱语里,
每天24小时,持续付出服务的行动。
只是,有时候,这样的服务给得有点密集,
密集得有点让接收的人缓不过气来了。
以往,我对于这一份密集的爱,
常常颇有微词、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这一刻,
我看到了一条特殊的纽带,
在我和婆婆之间——
当我即将脱口而出“你怎么还不叠被子”
当婆婆大声呼唤“你还不出来吃饭吗”
我们似乎都在用一种
几乎属于本能的、原始的母性在说话。
这份母性,
记挂着、心急着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
身体的健康、习惯的养成……林林种种;
然而,因为心急,
便容易被惯性带跑,
容易有预设和先入为主,
因此无法看见当下的事实,
于是,原本轻声细语的温柔,
渐渐地,成了风风火火的暴躁。
其实,没有哪个母亲,
愿意把自己,
从细腻活成粗糙;
或许,我可以换一个视角,
在婆婆粗糙的言语里,
听见柔软的善意。
同时,原谅自己
无法总是细腻,
偶尔话糙也无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