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就是个对“爱”有执念的小孩,我格外在意家里是否欢声笑语,家中是否有哪种温暖、爱的感觉。
可是在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中,被爱的感觉,我貌似只体验了30%,还有70%对爱的渴求还饿着,没喂饱。
所以我一度到处找爱,要爱,屡屡碰壁,而变得敏感,怕挨批评,害怕失去,所以一度不敢抱希望,尤其是爱情。(我的父母很好,我很爱她们,假如我做父母,不一定比他们强多少)
当一个人靠近我,企图温暖我时,我会自己躲闪开的,在心里问自己:“永远有多远?他能陪我多久?假如没有希望,是不是就不会失望了?”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情感中我像个任性的孩子,一边哭闹着叫嚣着自己多饿,一边推开所有送过来的食物
直到遇到了先生……
他从小到大,成长环境和我完全不同,哪怕到现在,他都是被宠大的。我常常羡慕地拍拍他比柯基还翘的“电臀”(被爱喂饱的孩子屁股自然翘),羡慕所有人都围着他转,都爱着他,而且不求回报……
而我,作为女人,“硬邦邦”了二十多年,竟然还是通过他,学会了撒娇,学会了示弱,学会了低头……
我的服装,从刚遇见他时的球鞋牛仔裤,变成了现在的蕾丝少女粉……
爱是彼此滋养,共同成长。
在我看来,好的亲密关系就像多啦A梦的“时光机”,它让你透过相处,去时时刻刻面对童年的烙印,去查漏补缺,去当自己的内在父母,去学习怎样爱上自己。
遇到他之后,我学心理学仿佛就有了一直走下去,永不枯竭的动力。好像一辆需要随时加油的车,我们俩是乘客,车一路开,我们一路探索未知的风景,同时会有一定的油耗,而我学心理学,就是不断的实验有效的方法,不断给这段关系加油。
很开心4年的情路,我们终于从一开始的经常死火,要停下来在路边“修车”,换轮胎,到现在正常驾驶,油耗变低,性能变好。
其中我付出了多少包容,多少耐心,多少日夜克制不发的“洪荒之力”,只有我自己清楚;而他付出了多少理解,多少体贴,多少为爱而退让的努力,我能看懂。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局面,我们每天会为彼此加油,肯定对方;我即使再忙也会尽可能把晚餐做好,确保两个人有每天不多的独处时光;他舍得为我花140多点鸡汤,自己只吃20多的沙县;我愿意无条件爱他,放下我的“应该”和“高标准”……
关系里哪儿那么多对错呢?哪儿那么多应该呢?哪儿那么多理所当然,就应如此呢?
不过是成长环境、思维习惯不同罢了,谁难受谁改变,总有能让两个人都舒服满意的平衡区。
愿我们的都拥有爱的能力,被生命都被爱滋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