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里,冷嘲热讽是父母的强项。
我的弱小,换不回他们的同情,倒是极易引起他们的愤怒。
即使他们面对外人宽容礼貌,可是一旦面对我,总是可以轻易的变成一个残暴的独裁者。 是啊!独裁者对于弱势群体的欺压,从来不需要有任何成本。
爱的表达,在“阶级”的差异里,总会变得暴力不堪。
你知道吗?你费尽心力的教导,也许会变成对孩子的悲哀。
01、成长的岁月里,羞辱是最大的动力。
林子,是我的一众朋友里罕见的“高知妈妈”。
在那个众人早早为了高考而奔波的年代,她已经被保送至重点大学,本硕连读。
毕业后,林子选择嫁给爱情,做了全职妈妈。
在我的印象里,她总是温文尔雅,大方内敛。
她对待所有的人和事,都特别有修养,带着十足十的宽容。
可是,12年后的今天,她却被孩子冠上“恶妈妈”名号。
有一天,她红着眼睛,极度委屈的告诉我:
“我为了家庭,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全心全意的培养孩子,可是他,我宝贝10年的孩子,居然跟我说,妈,我求你了,你放过我吧。”
说完这句话,林子瞬间泣不成声。
我并不没有着急的安慰她,而是等她冷静下来,才问道:孩子对你讲出这句话的之前,你对他说了什么?
她满脸诧异,细细思索之后,一脸愧疚地说,我说他: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你气死我算了,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儿子?
我拍拍林子的肩膀说:我记得上学那会,有个老师只说了你一句有点笨,你可是记到今天。
听完这句话,林子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低下头。
其实,很多时候,越是亲密的关系,爱的输出,越容易带着暴力。
02、童年奠定人生的底色,你亲手描绘孩子未来……
成长的岁月里,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每当谈起“别人家的孩子”,父母总是带着轻蔑的白眼、失望的叹息。恨不得用上所有的“冷嘲热讽”,因为在父母的眼里,羞辱是激励,更是动力。
他们怕你没有反应,引起不了重视。
你的哭闹、泪水、反抗,落在他们的眼里,不过是一种判定“教育有效”的特征。
通常情况下,你的反应越激烈,他们就越觉得这种方法有效。
但是,惩罚式的“羞辱”怎么可能换来“完美的成长”?
我们都知道,家是孩子唯一的避风港,当避无可避的时候,孩子潜藏在性格里敏感、低安全感、自卑等负面情绪都会被召唤出来,结成一个保护伞,保护自己。
虽然,人们对于“心理教育”与“家庭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视,可这一点恰恰又是最令人失望的地方。
无论面对任何事,一旦与“学习”“未来”“发展”这些现实的问题摆在一起,一切立刻变得微不足道。
家长们口口声声在意的孩子的未来,殊不知,这些“未来”早已潜藏在你向孩子传递的价值观里。
03、“教育”不是奇迹,“成长”要这样开始……
92岁的美国航海界“华人船王”赵锡成,在世人的眼里,他似乎创造了一个奇迹,自己6个女儿中,有4位毕业于哈佛大学。
他的大女儿是美国现任运输部部长,小女儿则被美国主流媒体列为“50位杰出亚裔企业家”之一。
有些人会觉得,这样的家庭,培养出这样的一批精英根本不足为奇。
可是,被大多数人忽略的是,精英只是表象,在赵锡成的孩子成长的背后,是“自我价值”不断完善与肯定的过程。
赵锡成的太太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总是鼓励孩子们自己寻找一个方向,然后自由的往前走。
孩子来到世界的一声“哭喊”,预示着父母其后源源不断的苦难,也就是说孩子的降生注定背负着使命。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忍不住在孩子身上,投注自己的希望和梦想。
可是当他们着急的催促孩子成长时,却忘记了,一个人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包括学习习惯和态度,很大程度都是来源于原生家庭。
04、为什么悲剧总是与原生家庭捆绑在一起?
许多悲剧的命运,往往也与原生家庭捆绑在一起。
中心的来访者小文,虽然已经25岁,可是当老师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长时间的低头,不敢与人对视。老师拿给他一块点心,他立刻低着头露出一张 笑脸,模样看上去,仿佛是十几岁的小孩。
他的母亲哭着告诉老师,15年前,小文的爸爸出轨,争吵最凶的那几年,家里总是充满了争吵,有时甚至是暴力的拳脚。父母离异之后,小文就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无论任何人,一旦面对亲近的人,总是疏于对情绪的管理。
对于很多父母来讲,孩子是他们自尊的映射,所以一旦犯错,家长总是习惯冷嘲热讽恶语相加,事实上,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对孩子一种极大的伤害。
在孩子的潜意识里,父母伤害他们,往往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够好”,他们无法分辨哪些是因为“父母自己的情绪”,哪些是因为“别人的迁怒”。
其实,身为子女,本来就没有义务完成父母的梦想。所谓倾尽心血的规划,不过是一条“你认为正确的道路”,其实孩子早已是一个独立的灵魂。
所以,千万不要让你的情绪影响孩子,所有的悲剧,不过是来自于身为父母的“焦虑”。
童年的经历奠定了人生的底色,原生家庭里的创伤来自于你带给孩子的“记忆”。
不要让你的教育成为孩子最大的悲哀,请努力成为一个快乐、勤奋、怒力的人。
当你足够好的时候,孩子将成为你最大的模仿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