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QV7DVTei_bSuuZmigEPmQw
【导语】
“大语文教育”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由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提出的一种语文教育思想,并且设计了“一体两翼”语文教学结构模式,即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课外活动和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教学模式。
2019年9月13日与钱梦龙老师谈及影响教育的语文名师时,钱老师再次提及张孝纯先生,并推荐了他的学生张国生老师,介绍了张国生老师在践行“大语文教育”的诸多事例。2019年9月27日,我专程赴河北邢台拜访张国生老师,就“大语文教育”思想做了进一步的沟通和对话。
润物无声育芳华——对话“大语文教育”践行者张国生老师
《语言文字报•语文周刊》执行主编 辛鸿彬
张国生
河北省语文特级教师,“大语文教育”思想传承人,是该教育思想代表人物之一。曾先后在河北邢台八中和六中、深圳市石岩公学、广东碧桂园学校任教。在学术刊物发表了120多篇论文,出版专著16本,光盘15张,总字数在300万以上。
张老师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一等奖,如:教育部“第五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普教系统唯一一等奖;全国中语会“多媒体教学研究大赛”论文和课件两个一等奖;全国中语会和人教社初中语文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大赛一等奖;河北省教育厅“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优秀课例大赛”一等奖;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方案征集评比”一等奖;河北省第九届优秀教育科研、教学实验成果评奖一等奖;全国中语会第十届年会一等奖,等等。
张孝纯、张国生在全国中语会第四届年会上
寻本溯源探清泉
辛鸿彬:张孝纯先生提出“大语文教育”,这其中强调一个“大”,您作为他的学生,请谈谈这个“大”应该怎么理解?
张国生老师(以下简称张老师):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大语文教育”之“大”,是指不能局限于仅仅在语文课本和课堂上学语文,针对语文的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张孝纯先生正是深入研究了语文学习的这一特点后,提出“大语文教育”的思想,设计了“一体两翼”的语文教学结构模式,即:语文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系统的、能动的和强有力的培养训练。
吕淑湘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语文。”也正是关注到了语文学习的这个特点,提出社会生活中的许多语文学习渠道。
从形式上看,“大语文教育”之“大”体现在学习场景广。由于语文是生活中人们交往的工具,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交际活动就是学语文的好机会,包括交谈、致辞、开会、打电话、看书报、QQ聊天、发微信等。由于语文是各科知识的载体,学习其他各科的同时,也可以是一种语文学习——“各科语文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同样有一个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和运用问题。随着广播电视事业飞速发展,看电视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又产生了一个新语文学习的领域——“影视语文学习”。近些年受信息技术的影响,网络发展迅速,例如博客、微博、QQ、微信铺天盖地,于是又应产生一个领域——网络语文学习。
从结构上说,“大语文教育”之“大”在总体模式由三个“课堂”组成:课堂上和课本里的语文学习为“第一课堂”,课外活动为“第二课堂”,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普遍都认可这两个“课堂”。在当时,“大语文教育”提出的独到之处,是认为语文教学还应有一个更大的“第三课堂”——社会生活和社会语言实践。
三个“课堂”中,“第一课堂”处于轴心位置,另外两个则是它的扩展和延伸。这种总体模式规划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大突破:不但突破了课堂、课本这个“狭的笼”,而且突破了“第二课堂”,使语文学习的范围扩展到学生的社会生活和社会语言实践之中。这就是“大语文教育”之“大”。
从实验学校上看,“大语文教育”之“大”,是面向大面积学校。张孝纯先生从实验开始就定下一条原则:立足非重点学校。他认为 “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和实施方案,必须有向各类学校,特别是广大的“第三世界”推广的价值。而有些重点学校的经验,很难向非重点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推广。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张孝纯先生学术眼光之高、精神境界之高,人格魅力之强。因此3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非重点学校进行实验。
辛鸿彬:立足非重点学校,是否意味着将面临更多困难?
张老师:确实是,立足非重点学校,意味着面对更多困难。对张孝纯先生和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我们教学能力、教学艺术发起了更大的挑战:必须直面学生普遍存在的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的问题,直面他们缺乏学习动力、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缺乏自制力和意志力等问题。但也正因为这一点,使我们更重视在教学中渗透“做人”的教育,更重视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更重视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以便引导那些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把语文训练进行得更加扎实和有效。教学相长,可以说,非重点学校的学生锤炼了我们的教学艺术,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更加丰富扎实。
辛鸿彬:“大语文教育”从提出到现在,您认为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张老师:“大语文教育”思想从提出到现在,对语文教育影响涉及方方面面,我感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应该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标组成员、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室主任、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当时回答“课标倡导哪些课程理念”时就说:“《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发布后,王锋在《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一文说:课程标准“尤其强调要营造大语文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灵活运用各种语文知识的能力。”同时指出“开放性和创新性是新《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的两大鲜明特色。新《课程标准》无论是“前言”部分,还是“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部分,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这个问题,强调要……努力构建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大语文教育体系。”课标组组长巢宗祺先生在与我的一次谈话中也曾说,课程标准制定时,确实是吸纳了“大语文教育”的主张。
我认为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大语文教育”高度契合:提高语文素养;贴近现实生活;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导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展综合性学习(语文活动);跨学科语文学习;多读书、多积累、少做题;重视口语交际,沟通听说读写;加强汉字认知教育。
二是考试的指挥棒也转向大语文教育。现在无论中考还是高考,都不再重视课本静态内容的考核,而是重视语文素养,重视语文积累,重视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
三是现在全国各地“大语文教育”实验如雨后春笋涌现,报刊、书籍、网络中,“大语文”数不胜数。《语文报》和《语文教学通讯》宣称,他们的办刊方针就是“大语文教育”;他们初中版主页的“主编寄语”是:“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我们将继续高扬‘大语文教育’的旗帜”。在百度搜索“大语文教育”,结果显示“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51,700,000个”。虽然这其中并不都是“大语文教育”,但也可见“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影响面之广。正如当年张孝纯先生的预言:“大语文教育”一定会呈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局面。
四是从许多专家的评价中,也可以体会到对语文教育的深远影响。例如刘国正先生曾两次来邢台考察我们的实验,多次在各种场合赞扬和推介这种思想,还写诗赞扬:
燕赵多佳士,今传大语文。语文譬花果,社会乃其根。
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八方争览胜,烂漫杏坛春。
(刘国正先生题词)
顾黄初先生了解“大语文教育”思想后,曾发表文章说:“大语文教育”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北京师范大学张锐教授发表文章:《“大语文教育”是符合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成功实验》。朱绍禹先生在考察后说:“大语文教育”代表了语文教育发展的方向。
传承发展谋新篇
辛鸿彬:在教学实践中,您是如何落实“大语文教育”?
张老师:为落实“大语文”的教育思想,我给自己的教学提出了8条原则,或者说是奋斗目标:联系现实生活,注重培养德器,砸实语言训练,尽力激发兴趣,听说读写兼顾,引导探究质疑,鼓励读书积累,提高教学效率。从最后的结果看,这些原则或目标基本上都实现了,落实了。
辛鸿彬:在继承的同时,您对“大语文教育”有哪些新的思考和拓展?
张老师:我此生主要是继承和弘扬孝纯先生的思想,没有多少创新和突破,但以下两方面,大概可以称得上您所说的“新的思考和拓展”:
一是简化、修改“大语文教育”的结构体系和实施方法。通过这些年的实践,用发展的眼光去反思,“大语文教育”思想确实需要简化和修改。例如:有关“大语文教育”结构的严谨性。1992年,北京师范大学课程论教授张锐先生指出,“一体两翼”的“两翼”不应是并列关系而应是包容关系——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应包含在语文环境之中。根据他的建议,我们把“一体两翼”的模式改为“三个课堂”:第一课堂是课本和小课堂里的语文学习,第二课堂是语文课外活动,第三课堂是社会生活和语言实践(相当于“语文环境”)。
结构体系过于庞大、过于具体。“大语文教育”把课堂教学分为“课文阅读教学”、“参读教学”、“最基本的语文规律教学”、“说写教学”、“考试考查”等几部分,这几部分又各有一套原则和方法,各部分又以单元教学的形式结构在一起……确实是复杂了一些,为落地实践增加了难度。不如只规定几条基本原则,具体方法由实施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去灵活掌握和创造,从而实现教学生态化,避免模式化。
有的内容并非必需。如字法、词法、句法、篇法等“最基本的语文规律教程”,虽有助于语文能力的形成,特别是字法教学对打牢字的功底大有作用,但操作确实很困难:1毕竟不属于大纲规定的内容,师生积极性不高;2对老师要求太高,没有多少语文教师能掌握这些知识;3不符合语文教学应淡化语法修辞,加强语感培养的要求。因此这些内容只好割爱。一些必要的知识可在教学中适当联系,部分学生若对其系统知识有兴趣,可在课外活动中进行。
那么简化修改之后的“大语文教育”该是怎样的呢?我认为抓住基本核心,自然向外拓展就可以了,也就是: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基点明确了,方向明确了,其教学模式自然会是由“三个课堂”或“一体两翼”的形式呈现,也自然会充分挖掘、利用学生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渠道与资源,并且自然会加强课内与课外的沟通,原有的各项内容也就囊括和溶化其中了。
二是在课件和语文教学信息化方面。
张孝纯先生在世时,就体会到了“大语文教育”实验推行的艰难,所以当时就设想,如果有一套高水平的“大语文”的教学设计,让老师们拿来就可以用,这就大大减轻老师们的工作难度和工作负担。因此我们决定,师生二人分工合作,搞出这样一套教学设计。可惜的是,工作还没开始,孝纯先生就患病去世了。临终前他还嘱咐我:“大语文教育”的未来寄托在你身上,一定要把这个工程完成……
我始终铭记恩师的这个嘱托,所以后来写每一课的教案、搞每个教学设计,都尽量详尽具体,尽量精益求精。后来在南下期间学会了电脑制作课件,就把“大语文教育”的教学设计理念,贯穿于这多媒体课件之中,作为教学参考,更便于教师们实施“大语文教育”。经过多年奋斗,《大语文课件》完成,由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共12张光盘,内容涵盖了人教课标版全部169篇课文,还有课本后面的60首古诗词。钱梦龙老师专门为这套课件写了序言。《大语文课件》出版后,我又补充了许多课外活动和开发利用生活中语文学习资源的内容,但这些资源尚未正式出版。
我把这项工作称之为“给语文教学插上一双多媒体的翅膀”,这就算作我对“大语文教育”做出的一点拓展吧。
辛鸿彬:多媒体课件设计,是您践行“大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成果,并且获得教育部“第五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普教系统唯一一等奖和诸多大赛奖项。这些课件设计有哪些特点?贯穿着一个怎样的主线?
张老师:多媒体课件设计主要有三个特点,或者说我追求三个特点:
一是有趣,要对学生和老师有很强的吸引力。兴趣是学习之母,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能让同学们爱上语文课,甚至迷上语文课。
二是训练扎实,提高素养,并且应考有效。语文训练我抓住十个字: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而且训练内容特别详尽,以《论语十二章》为例,竟有160多张幻灯片,一般老师们的教学,不会有这么丰富扎实的内容。
三是注重探究和创造。探究和创造能力是学生最欠缺的能力,基于此,我在每节课的设计上都有探究、创造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经常性的进行这方面思考,实现教学目标。
这些课件设计制作贯穿的主线,当然是“大语文教育”的核心思想。
辛鸿彬:有关这些课件设计,您介绍说自己做了两件事:一是读万卷书,二是行万里路。您是如何围绕主题“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这其中有哪些回味无穷的故事?
张老师:其实不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拍万张照片。比如苏轼,我不但从书中研究他的诗词,我还去了他生活、下放、游历的一些地方,拍了大量照片,写了大量感想;有关《论语》,我除了梳理出文中的成语,还专程到曲阜体验、体会儒家文化的厚重,也拍了大量照片,记录了自己的一些心得。拍摄的“语文教学图片集”,含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各地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图片,这些在制作课件中都有体现。同时,我还录制了部分微课视频,都是上课的重点、难点、疑点、亮点,共一百多个。
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有很多回味无穷的故事和经历。我的文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的成长之路》,以及《大语文课件》的“跋”《几乎是用生命换取了你》,那里面有比较具体的介绍。我也曾在媒体上发表过一些文章,例如《永州纪行》《感悟凤凰》《登白帝城》《夜访林逋》,谈这方面的情况,可以参看。
辛鸿彬:语文教材伴随着语文教学的改革而不断变化,您所设计的教学课件如何面对这一状况?
张老师:既然是课件设计,肯定要依据教材而有所变化。我采取两种办法:
一是随着教材的变化而变化,例如设计制作了不少新的课件,包括部编本的新篇目和活动课课件。
二是以不变应万变。什么不变?“大语文教育”的原则不变,教材选古今名篇不变。例如无论那套教材,《论语》、《孟子》、《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以及很多名家名篇都是要选的,我就在这些名篇上做进一步的完善。
老骥伏枥志千里
辛鸿彬:据我所知,您不止在岗位上,坚持了近30年的“大语文”实验和研究,退休之后,依旧笔耕不辍,坚持推广“大语文教育”,这些年主要做了些什么呢?
张老师:退休后,我主要是为弘扬“大语文教育”思想和进行“大语文”实验进行著述和资料整理工作,除了上文提到的《大语文课件》之外,还有一些作品。
一是针对人教版课本和其它版本教材中的古今名篇,整理了《大语文教案》和《大语文导学案》,各180篇左右,现在都在推行教育部统编教材,所以这些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升级、完善。
二是整理完成《大语文学习法》,这部书以活动课的形式编写,有一些新的学习理念和方法,例如:语文——人生最重要的工具,人际交往中的语文学习,跨学科语文学习,影视语文学习,网络语文学习……书中有许多趣味盎然的探究活动,例如:研究《天下无贼》,探讨《让子弹飞》,搜集流行歌词,妙,用手机短信……这部书主要是帮助学生喜欢语文、迷上语文、学语文,让害怕作文的同学掌握作文秘诀,让成绩不佳的学生大幅度提高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该书已由电子工业出版社于2012年10月出版。
三是编辑完成《大语文国学课堂》包括《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和《中华经典概览》,这套书的共同特点是采用多种方法让国学经典的学习变得有趣、愉快、丰富、实用。其中有导读,有激趣,有与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小知识、小资料、小幽默;有请作曲家专门创作的歌曲;有字词句和各种知识的归纳、整理和积累;有说写运用指导和示例;有质疑,有探究,借以培养创造力和创造思维;有角色扮演,有情境小品创意表演;有对糟粕内容的辨析与批判,借此培养批判思维;有不露痕迹的思想教育……
四是编辑整理张孝纯论文集、教案集、诗词集。张孝纯先生生前编写了辅助教材《字法教程》,用于导以字的基本规律,先生去世之后,我以此为基础加以扩展,形成了三部有关汉字教学的作品:
《中学生文字学》,主要讲汉字的十大优势、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造字法、主要偏旁部首知识、汉字的规范化、汉字与书法艺术等。
《字源识字卡》,适于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便于在小学实施“大语文教育”。该书选择约500个常用汉字(已经出版252个),每个字有图片,有甲骨文金文的写法,有文字解说,告诉读者为什么这样写,本义是什么,是部首字的再告知该部首的意义范围,既开阔学生视野,又增加趣味性。国内出版之后,又在俄罗斯出版了俄文版。
《汉字与中华文化》,是在《字源识字卡》的基础上增加汉字字数(基本汉字800个),并增加了中华文化部分。共分为9个分册:人体、手足与器官、植物与动物、天文与地理、衣食与器物、房舍与建筑、文史与教育、兵器与战争、政治与经济等。
另外,还主编了《生活处处有语文》,这是河北省规划重点课题。主编了中国第一部慈善教材《慈善读本》小学版,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这也是一部思想品德课教材,钟启泉先生评价,这本书寓教于乐,打破了以往“政治说教式”“道理灌输式”“好人好事集”“系列知识”“系列话题”等模式,开创了思想品德课本以活动为纲的先河。后来我又将其扩展成《让世界充满爱》一书(分小学版、中学版),内容分为儿童歌舞、故事大王、童话世界、无冕之王、博客(微信)达人、圆梦剧场、影视天地、绿色呼唤、低碳生活、社会热点等。
辛鸿彬:即使退休后,您依旧如此坚持不懈、兢兢业业,努力完成一项又一项的工作任务,您的动力是什么?
张老师:首先,告慰孝纯先生在天之灵。大的教学环境在变化,“大语文”思想也需要在发展中完善。其次,作为语文人,一辈子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也希望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成果,确实能够帮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少走弯路,提高“教”的效率,提高“学”的成绩。这也算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