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个爸爸问我:有没有一些好的有用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的理念介绍给他,他学了好几个感觉作用都不大,都没解决了孩子的问题,两年多了孩子还依旧休学在家。也有许多家长私下请教我:感觉学了很多,道理说起来都懂,可依然还是帮不到孩子,不知道怎样去支持到孩子?……类似的问题很多,在跟他们讨论的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这些家长他们本身的安全感和价值感都不足,用心理学的话来说就是他们的人格都不太完整。我这里说的完整的人格,它包含三个方面:归属感、价值感和在未知的领域做自己,
下面我就这三个方面说说家长完整人格对教育孩子的重要性。
第一、归属感,也称隶属感,它里面最重要的是安全感。当孩子休学在家时,安全感不足的父母感到天都要塌了,孩子完了,自己完了,这个家完了。如此崩溃的父母,又怎能正确面对孩子的休学,又怎能正确引领孩子,又怎能跟孩子一起就休学的问题认真探讨,找出问题的症结,去突破去解决呢。
其实作为父母的我们,谁也保证不了孩子以后不再碰到逾越不了的鸿沟,那我们就跟孩子一起去面对休学,为孩子以后人生积累克服困难的底气和经验,让孩子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不是去怨孩子、怨配偶。在帮助孩子走出人生低谷时,就要一步步给足孩子成就感,让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这就是我要谈得第二个人格因素——价值感。
第二、价值感,父母要想给到孩子价值感,就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想要有一双发现价值的眼睛,我们首先要做一个足够好的妈妈(或父母),一个足够好的妈妈是一个自身拥有充足的价值感、能看见孩子的妈妈。一个被看见的孩子就是被这个世界祝福了的孩子,一个没被看见的孩子就是被这个世界诅咒了的孩子,他的成长会大打折扣。那怎么就算看见孩子了呢?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不断的要得到外界对他的肯定,这种肯定,就是对孩子价值感的确定,对他内在人格的形成有极大的帮助。一个足够好的妈妈还是一个很好的容器,她能够很好的接住孩子丢给他的各种情绪和成长的烦恼,然后把这些情绪化解后反哺给孩子。而不是当孩子把一些不好的情绪扔给妈妈时,妈妈消化不了,反而激起了妈妈更坏的情绪,妈妈就把这些不知是孩子的情绪还是她自己的情绪一股脑的全砸给了孩子,大家想想幼小的孩子如何能够承受得起,孩子怎么能有了价值感。一个足够好的妈妈,是能够很好的区分出哪些是孩子投射给她的情绪,那些是她自己的情绪和创伤,这个时候她就不会把自己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童年的阴影,跟孩子激活起她现在的情绪混在一起,再回传给孩子。孩子在这种父母呵护下,就可健康的成长,他就会成为一个被祝福的孩子。
第三、在未知领域做自己。
在未知领域做自己,是什么意思呢?事实上就是在未知领域成为一个有立场的,有信念,有眼光、有使命的这样的一个合格生命体。亲爱的朋友,别说在未知领域,在日常的生活中你做到自己了吗?你有自己的立场、有自己的见解吗?在别人情绪的惊涛骇浪中,你能够立得住、站得稳吗?其实人这一辈子把自己照顾好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事,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而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很多人老想着把别人照顾好,把自己牺牲掉,觉得自己不是很重要,但是在这一刻我想请你停下来,认真的去想一想,如果你自己都没有把自己照顾好,你哪有能力把别人照顾好呢?因为把别人照顾好,它是需要能量的。没有能量的传递,你把别人照顾好,其实也只是说说而已,是不是?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就要清晰,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照顾好,它才有可能把别人照顾好。那么把自己照顾好,很显然不是单纯的,只是让自己别饿着,别冻着,别老是遇到一些危险,把自己照顾好很显然还包含有另外一个纬度的东西。比方说:内在的轻松喜悦,快乐幸福,坦然接纳,释怀、包容、给予等等,这些内在的素养,如果说你们没把它真正的照顾好,事实上这种的堵塞很有可能就让我们的生命变得不再饱满。所以说归属感、价值感、在来知领域可以做自己其实是个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接受到的训练,就是要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而听话懂事就是要把自己的感知认知或者是感官全部要关闭掉,然后听从别人的指令,听从别人的意愿,然后去顺从别人,你才能够成为别人眼睛里听话懂事的孩子,所以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慢慢的我们就没有自己了,那你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这样的没有自我的人吗?不想,对不对。所以就从我们自己开始去重新整合我们自己的人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做自己,才能够有能量,才能照亮自己,照亮孩子,照亮我们身边的人。才能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用到孩子身上,要不你学再多的知识,也都会因你的人格不完整而漏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