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无巧不成书。而今我们说:吸引力法则。不管怎么说吧,反正有的时候真的是挺巧妙,挺有趣的。我刚选择了一个视频,关于妈妈的笑脸和冷漠的脸,对孩子会有怎样的影响的视频,准备在本周末关于情绪的沙龙中分享和讨论。
结果刚准备好,就偶遇樊登读书讲【父母的语言】一书中也讲到了这个视频。而在几个小时后,我很偶然又听了一小段微课,居然也听到分享老师提到了这个视频。
更巧的是,我一个很好的朋友,在这个时候又跟我讲了一个同样的问题,最近的非常不开心的近况。她说自己最近本来就挺上火的,结果孩子也来凑热闹。不是忘记带卷子,就是上课调皮了被老师批评,搞的孩子厌学,还厌学校,不想去上课。她又跟我讲了,她是如何耐着性子给孩子讲道理的过程。
我听完她一番感慨,就问她说:你讲了那么多那么对的大道理,你觉得有效果吗?当孩子跟你说他不想上学时候,你看到他的神态、表情了吗?注意到孩子的语气了吗?体会到那一刻孩子内心的感受了吗?你只看到事情,没看到孩子啊!所以说什么都是无效的!她听了恍然大悟,跟我说:你这样一说,我突然醒了。我确实没关注到孩子啊!
实际,在生活中,这样的故事遍地都是。我们总是关注事情如何解决,你应该怎样做才对,而忽略了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们特别喜欢讲道理,头脑特别发达,我们活在头脑认为的应该怎样的状态中,看不到真实的孩子。
甚至我们爱的都是心里那个理想的孩子,不是眼前这个真实的,每天有着“各种问题”的孩子。
所以我们常常抱怨孩子胆小,没有安全感。却不知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孩子需要我们的关注和看到!可是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呢?
举几个特别常见的例子。
比如说,孩子放学回家,兴高采烈地告诉你,今天班里的小朋友带了一个特别神奇的可以变形的文具盒……
而很爱很爱孩子的你,忙了好几个小时,做了孩子爱吃的菜。没等孩子说完,你就说:好好好,妈妈给你做了好吃的,赶紧去洗手吧?
这样的场景熟悉吗?有没有想过,这是不是忽略孩子的情感?
再比如,孩子在电梯看到一只小狗,很羡慕的跟你说:妈妈,我也想养一只小狗,小狗特别可爱……
哎呀,楼房里怎么能养狗呢,又脏又危险,你以后离狗远一点……
说完了你就没事儿了。可是孩子却失落了,他感觉自己没有被理解。你失去了一次了解孩子的机会,也让孩子失去了一次去探索 ,去好奇这个世界的机会。
甚至生活中还有无数这样的情况,比如孩子摔倒了,想要你的安慰。可惜你不懂孩子,你说不疼不疼,没事儿没事儿,以为这样是对孩子好。结果孩子就迷茫了,就觉得自己不够坚强,就学会否定自己的判断,也否定自己的感觉了。
比如孩子玩具坏了或者丢了,他非常心疼。这时候你常常会本能反应对孩子说:没关系,再买个就行了,不就是个玩具吗?不用哭啊!
你没办法同频到孩子的情绪,体会不到孩子心情,看不到孩子状态,你与孩子的沟通,只是自说自话罢了。
就这样,每次的求助都得不到有效的回应,久而久之,孩子就越来越不想跟你交流了,有事也没必要告诉你了。心门就关闭了。心门也许是对你一个人关闭,还可能,是对世界都关闭了。而你还很无辜的责备孩子不爱跟你交流。
哪什么才是看到孩子呢?还是举个小例子。
比如孩子很小的时候,你在给孩子读故事,可是看到孩子听着听着,小手去抓水杯了。
这个时候很多妈妈会觉得这孩子怎么不爱学习呢?他们内心里,很希望孩子能跟着自己的节奏走。于是制止孩子其他行为,要求他专心听故事。结果往往不会顺心如意。因为那么小的孩子,是没办法紧跟大人的步伐的。
最好的办法,是我们看到孩子,跟着孩子走。我们看到孩子摸水杯,就问问他,宝宝喜欢这个吗?这个是水杯,喝水用的。我们跟随孩子,看到孩子,在他感兴趣的事情上配合他,抓住机会拓展他的视野,见识,思维,尽量去帮助孩子解释这个世界,让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而不是用命令的方式否定孩子的好奇心。往往命令,控制,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紧张,从而失去探索的欲望。
也有很多朋友说,这么小的孩子,他懂什么呢?其实恰恰是这么小的孩子,在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时候,才是培养感受力最好的机会。
所以我们中国有句古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非常有科学依据的。
有意思的是,现在着急学习的父母,大部分都是初高中孩子的爸妈。因为那个时候,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很多症状都显现出来了。感受到了,看到了,才开始学习,矫正。往往付出许多倍的代价而效果不佳。
假如可以在孩子三岁之前就下足了功夫,那么孩子之后的学习生活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了。完全不用劳神劳力了,那该多么美妙啊!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说19世纪的时候,医学界有两个重大的发现,一个是麻醉一个是消毒。结果,麻醉被更快的普及和应用。(在中国也是一样,很远久的时候,我们就有了麻醉技术)。但是消毒的工作,却是在很久之后,人们付出很多代价之后才产生的。
我记得是一个意大利的医生发现产妇死亡率太高了,后来发现所有的医生做完手术都不洗手,病毒感染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后来才开始重视消毒了。
同一时期的科研,人们为什么对消毒不重视,对麻醉这件事很重视呢?原因很简单,因为麻醉要解决的问题是可见的,我们可以直接看到患者疼的要命的表情和声音,直接看到痛苦,所以需要解决。
可是消毒是看不到的,是不可见的,所以被忽略了很多年。
我们的教育也是一样,当我们发现孩子的差距的时候,通常是已经上了中学大学以后,才发现为什么孩子的差距这么大,人生的差距这么大呢?
实际上,不可见的时候,是三岁以前!是在每个孩子看起来都非常可爱,非常天真活泼,看着没有差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慢慢在拉开差距了。
孩子确实有一个最重要的起跑线,那就是在最适合的时候,父母稳定的情绪和高质量的陪伴!
(后记:最近统考抽到三年级,学校和老师给了孩子们很大的压力,尚希每天回家,都要和我唠叨一顿他们如何辛苦,拼命的做题、上课,没有课间休息,机器人的日子……每次我都认真的听,感同身受的应和着。我知道孩子压力大,我能做的就是理解,体谅和支持。
我知道她最近有点“心苦”,压力很大。
昨晚我们睡前听了一会儿【八大诗人】,讲到苏东坡和佛印那段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东的时候,我俩忍不住狂笑了一顿,结果我笑的失眠,{当然也跟我临睡前喝了咖啡有关,不能完全怪苏东坡}。尚希笑够了就睡觉了。
我失眠的时候,就听着她做着梦,咯咯咯的笑个没完。看着她睡得这么开心的样子,我看懂了,学校压力对她不是问题。那一刻,我心里满满的温暖和幸福,特别的满足。我想这就是我作为妈妈,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了。陪着她健康,快乐的成长,培养她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母亲何求呢?)
这是一篇你一定要读的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