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的突围之路
第二届LIFE教育创新峰会
龙云君演讲全文(根据语音还原文字)
刚才大家看到的就是在凉水井的课堂里每天发生的情景,这和很多人印象里的农村学校可能有很大的不同。那么,这是怎么发生的?我们总结下来,有五点心得和大家分享。
第一,努力去形成强大的学习场,首先要解决干巴巴的课堂。
课堂是学校的主阵地,也是最难改革的地方,是教育改革核心中的核心。所以是最应该去做厚做成体系的地方,我们的做法是学校领导先做起来,由少到多,逐步融入,带动一部分老师先动起来,逐步融入多种课型,通过有形的有温度的多元课堂来呈现各种各样不同的场景与存在,学生才可能被触发去想我是谁?我要到那里去? 刚开始做得时候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很多困难,陷入很多误区。比如刚开始课改时,我们要学生去探究,结果发现学生知识都没弄懂、没有自主思维的习惯,怎么探究?也叫学生去讨论、展示、分享,结果发现学生的讨论展示深度广度都不去,也发现学习不是发生在校长办公室里的,学习是发生在教室、操场、田野、家庭、社区、网络和社群,即使是学生由初一年级到初二年级的时候,出现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决定了提供的服务和管理都该不一样。所以教育不是控制,需要校长从办公室走到老师中间去、走到学生中间去、走到家长中去,去分析教学背后的逻辑和梳理问题背后的问题,创造更多可能性去解决问题。这样最后才找到了最大的公约数,梳理到适合我们的方式。 我们通过灵活多样的教研,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方式,从扁平化开始,以人为本,和学生一起备课、上课,和学生一起碎片化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帮助他们和真实的世界更紧密地关联,使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和内心的力量辅以老师实时的帮助,是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的。当师生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状态时,一个强大的学习场就开始形成了。
第二,营造全校的教育创新氛围,充分调动老师积极性。
我们是农村学校,没有条件给老师很多的物质激励,但学校花了很多心思来提升老师的职业成就感,尽量减轻他们的职业倦怠。这里面的关键是不断进行教学创新,而最核心的是领导带头,也是由少到多,逐步融入,而不是随意启动,又推到重来。
对农村学校老师来说,如果只是对他下命令,让他做这个做那个,是很难持续推动的。因为我们的老师都很普通,如果把创新的压力都加在他们身上,任何创新都会走不远。我们的做法是学校领导先上。从我开始,所有校领导都一直坚持上课,而且任务很重。我在上两个班的物理课,一位副校长同时担任了两个班的班主任还兼任了三个班的语文课,另一位副校长担任四个班的历史课教学并同时担任班主任,还承担带领老师搞教研的任务。创新课程都是领导先试,把最难的阶段留给自己,积累经验后再慢慢引导老师加入。不是说领导要和老师争夺荣誉,而是从教学规律角度来讲,领导如果不深入教学,对一线情况不了解。只从宏观把握,不关注实施细节,就容易出现瞎指挥。一次两次下来,老师很快就会厌倦甚至抵制,学校的创新氛围就会被破坏。反过来,当老师能快速跟进并顺利上手,他对创新就会越来越有兴趣。当他学生学习状态大大改变、成绩逐步提高的时候,当他被其他学校邀请去讲课,或开通网络培训与全国其他老师分享经验时,他的成就感是巨大的。创新的氛围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就越做越有劲。
第三,用互联网思维办学,拆除心中围墙,充分利用外脑,全方位链接优质资源。
虽然有领导带头和老师的集思广益,但我们基础毕竟薄弱,加上现在的教育创新走到了深水区,有很多地方是我们看不明白想不明白的。怎么办?就是调整心态,用互联网思维,全方位和外部合作。不是简单地去其他学校参观学习经验,或者请专家来开几场讲座,而是和外面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世界发生关联,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创新机构深度融合,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对教育的核心问题进行攻坚。现在和我们合作的机构很多,都是在国内非常有影响力的教育机构。可能有人会问,你们一所农村学校,凭什么请到这样的机构来合作?我们没有钱也没有名气,但我们有开放的心态。这种心态体现在我们愿意积极拥抱变化,并且用行动力向那些机构证明,选择凉水井不会错。全力配合,让合作变得顺畅,让合作机构能不断看到设想变成现实,合作就会越来越深。比如两年以前我们刚和沪江接触,我们希望尝试一下互联网学习模式,也希望开放网校课程给我们。那时我们学校教室连网络都没有,我们就从自己拉网线开始,就通过电信部门开通家用宽带,几天时间就做好了准备,仅用了11天就开通了第一节在线课程。实现由一个老师对全校上课,现在已经发展到有20多位老师在网上对全国上直播课程,已经进行了第二轮总共30多讲了,正在谋划我们的第三轮直播课程,同理也能在原地分享到来自全国的好课程。同时沪江的有趣、有价值、有冲击力的课程我们让教师和学生实时体验,一下子就打开了大家的眼界,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愿望。随后,我们再一步步尝试互联网教研、互联网社群等学习方式,让互联网环境下深度学习就在身边。后来沪江向我们介绍了爱卡的米公司,帮我们打开了互联网教学的新天地。使用爱米教学云系统需要学生使用平板电脑,我们采用课堂向家长开放的方式,取得家长支持,达到家校共建目的,在很短的时间就动员好家长,从自带设备入手,迅速启动了基于云平台的新教学模式。虽然首次尝试的班级设备五花八门,网络也时好时坏,但快速行动永远比完美设计更重要。现在正在展开多平台、多技术的叠加使用,但又不被技术绑架,不为技术而技术,不为塑造统一的模式,一切为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服务。刚开始,容易过高估计技术的作用,后来逐渐意识到,应让平台隐藏于教学的背后,有无平板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用一种互联网思维来链接资源,再造流程,打通学习的边界,实现全时空的跨界的深度学习。技术平台也不一定拿来马上就能直接提高成绩,为何还要去使用呢?因为其背后是促成老师的思维转变、专业成长和与外界发生关联,赋予老师更高远的目标;同时也促成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把主动性、好奇心、学习热情激发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让技术工具和真正的学习问题之间形成契合点是重要的。为什么很多地方设备不是使用坏的,而是放坏的,原因是教学背后的问题都没有去梳理、也没有去对接资源、更没有去做流程再造就直接引进平台,问题就出在这儿。
第四,小步快跑,迭代升级互联网时代一切都在快速变化,我们既要拥抱变化,也非常清楚变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指望引入某个法宝就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最后都会失败。现在凉水井的创新课程和教学模式已经非常丰富,学习场景进一步打开,除了教室还有操场、田野、家庭、社区、网络,只要是学习有效的地方都是学校。利用平板进行信息化课内常态教学已经有形有规模,多平台的叠加使用已成常态,融合课、项目式学习课、住校生电影课、睡前听书课、翻转课堂、混合式合作学习课堂、在线课堂、创客课堂、大小课长短课等多元课堂正在进一步展开。这些场景的展开不是采用大跃进的方式一哄而上,而是逐步开展,并根据师生的反馈随时调整进度。比如我们组织集体收看网络讲座。那一次,全校学生就在原地进入清华大学的在线学术报告厅,听两位科学家讲解当时正“红”的科学发现引力波。这个讲座震撼了凉水井的师生们。初一有个叫杨新锐的同学说这太神奇了,我明白了什么叫天体、什么叫黑洞,这极大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也为我即将学习物理打下了基础。当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开始体会到网络不仅是娱乐休闲工具,还可以联通神秘未来、接触未知时,他的世界就被打开了,看到了自己为世界做贡献的无限可能性。在云系统进入常态教学时,我们也不是一下子让每个学生都带着平板上课。最开始是老师借助教室里的电子白板来展示云系统的内容,然后每个学习小组开始有一台设备,最后才过渡到每个学生拥有设备。让学生和老师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缓冲过程,不断用小创新引发兴趣,成为下一步前进的动力。在引导老师时,也是先物色少量种子教师,在他们对新教学模式掌握熟练后,带动更多老师加入。每一次虽然是小步走,但快速循环,反而速度很快。每一次虽然是小步走,但快速循环,反而速度很快。
第五,整体规划、问题导向
虽然操作上是小步快跑,但如果一味埋头做事,陷入具体事务中不能抬头看路,教育创新也会很危险。教育创新是在走一条很少人走过的路,一路上有无数的分叉口,如何保证少走弯路?核心是需要一份行动路线图。这份路线图不需要规划行动的细节,但要确定每一个关键节点的行动原则。这样在面对分叉口的时候,我们才有选择的依据。关键点和原则怎么确定?依靠互联网思维这样的外脑,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别人的经验,大致了解教育创新的关键节点在什么地方。但是,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行动原则也会有差异。要确定这些原则,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即充分挖掘学校的真问题。而且不是泛泛而论,是将问题充分梳理和研讨,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层层分解细化,将大问题变成可以解决的小问题,最后才能确定行动原则。我印象深刻的是,爱卡的米的张良老师第一次到凉水井的时候,和学校领导班子和骨干教师进行头脑风暴,前后持续了20多个小时。将很多模糊的认识清晰化,将很多结果被当成原因的伪问题去掉,确定了问题的排序和优先等级,最后形成了凉水井中学未来学校1.0的基本框架。这样的梳理,能让我们更明白创新的方向,不至于在各种眼花缭乱的选择中迷失。 凉水井的教育创新之路也才起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成绩背后一定会有一种对教育的情怀、对生活的态度,我们既然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与使命,我们的路线图已经很清晰描绘了下一步的行动,就是建设未来学校2.0。期待明年让大家看到一个全新的凉水井!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