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敦煌莫高窟

作者: 珍哩小仙儿 | 来源:发表于2023-02-09 16:35 被阅读0次

    汉代凿空丝路,规制河西四郡,其最西为敦煌。敦者,大也。煌者,盛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一颗最耀眼的明珠。敦煌作为亚洲的心脏地带,曾是古代中西方交通的要道,中国、古印度、古希腊、中亚文明四种古老的旋律,在这里汇成千古绝唱。

    敦煌莫高窟,那个原本是个人、家族的祈愿之所,为何备受世界的瞩目,成为共同的人类文化遗产?

    千年的营造

    莫高窟的创建,始于禅僧们的开窟活动。修禅需先观像,观像如同见佛。这些形象的出现,正是满足僧侣们,修行时观想禅定的需要。

    (前)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止此山,忽见神光,状有千佛,遂驾空凿岩,造窟一龛。

    至此,山崖上的斧凿锤刻声此起彼伏了一千多年,无数艺术家走进黑黝黝的洞口,未留下名字,却留下丹青万壁、庄严的佛像、灵动的飞天,在这里等待着,让你迎面撞上。

    乐僔不会想到,正是因为他的开凿,一个在今后名扬千古,享誉海外的文化奇迹开始诞生了。

    莫高窟较早期的一批壁画,它们都是创作于中国历史上今天称作南北朝的时代。那时,中国的北方,动荡不安,战火纷飞,中国的思想文化也面临着一次巨大的裂变。

    饱受苦难的人们,在因果轮回和苦修超度的佛教信仰中找到了的心灵的慰籍。佛教,就在这个时候兴盛了起来。

    正是佛教的发展,促进了一大批石窟艺术的产生。

    从单纯作为修行的一般洞窟,逐渐发展成寺院式的佛教活动场所,莫高窟成了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圣地。

    到隋唐朝,坐落于丝绸之路上的莫高窟,迎来了它快速发展的时期。

    从公元366年乐僔法师在敦煌开凿了第一座佛窟开始到唐代已有一千多座大大小小的满是壁画和彩塑的洞窟,莫高窟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莫高窟这座由无名大师们缔造的石窟画廊,已经成为艺术家们的朝圣之地,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

    莫高窟的开凿止于元代,明朝嘉靖帝封闭嘉峪关,沙洲民众内迁,敦煌莫高窟进入了凋零的时期。而这座宝藏历经尘封,在二十世纪初将重新被世人所知。

    藏经洞的发现

    1897年,四十八岁的王道士来到了敦煌。

    王道士,本名王圆箓,湖北麻城人。他本是贫苦出身,迫于生计,四处流浪,光绪初年,来到肃州巡防营当兵。后来由于机缘巧合,他开始信奉道教,便离开了军队,去过游历的生活。

    当他出现在莫高窟的时候,莫高窟已经残破不堪,早已不复当年荣光。很多洞口应坍塌,底层的洞穴早已被黄沙掩埋。面对如此颓废之象,王道士却选择留了下来。

    他想让莫高窟恢复其昔日的光辉,但他只是一个穷道士,于是,他每天出去化缘,将得来的钱财,用于莫高窟的维护,他还花费了2年多的时间,将洞穴里沙石清理出去。

    1900年,道士王圆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发现了“藏经洞”。

    “忽有天炮响震,忽然山裂一缝,吾同工人用锄挖之,欣然闪出佛洞一所,内藏古经万卷。”道士王圆箓夸张地描述了他在敦煌莫高窟发现藏经洞的过程。王道士怎么知道,他挖出了亚洲最伟大的古代文化宝藏。敦煌,也因此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敦煌真正的精华被王道士发现了。但谁也说不上这次发现究竟对于敦煌是好是坏。

    1907年第一位探险者来自英国的斯坦因来到了敦煌,他用极低的价格从王道士手中“买”走了大量的敦煌文物。

    自此,敦煌的劫难便开始了。随后,来自法国、俄国、美国、日本的探险者接踵而至,一次又一次的把莫高窟的文物带走。数年之内,藏经洞内的典籍书画,被各国探险者割裂瓜分,流散到世界各地。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当时著名国学家陈寅恪曾经这样感慨。

    今天敦煌藏经洞的文物,散落于世界上十多个国家。

    后人总结说,藏经洞文物藏于英国者最多,藏于法国者最精,藏于俄国者最杂,藏于日本者最隐最秘,藏于中国者最散最乱。

    现代学者胡适曾说,藏经洞是座和尚博物馆,其实它远不止此。

    事实上藏经洞内的文献包罗万象,既有大量的儒家经典也有后世罕见的异质宗教的文献还有古代西域少数名族的文本以及大批表现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各类文献。为我们了解当时活生生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鲜活的记录。另外,藏经洞中还有大量用于供养的绢画等精美的艺术品。

    藏经洞的珍宝超过五万件,它们因宋朝末年的战乱而被迫封存在此(关于这个有“战争说”和“废弃说”,事实的真相是个谜)一千年后藏经洞重见天日,洞内宝物从此大量流散海外,敦煌文书如今被称为敦煌遗书。

    敦煌遗书成为研究中古时期,中国历史以及中国西域和中亚地区历史的资料宝库。

    今天敦煌遗书已经成为我们跨越时空和古人交流的桥梁。

    莫高窟里美轮美奂的壁画,喜怒安详的彩塑和藏经洞里的珍贵文献。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历史的脉动。因为在莫高窟,历史与我们近在咫尺。

    在今天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正式编号是第十七窟,位于第十六窟内甬道的北壁。莫高窟经累世修葺,凝千年艺海之精髓,汇四方文化之瑰宝。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敦煌藏经洞是一个真正的藏宝洞,在它开启后,在世界人文学术中产生了一门显学,敦煌学。

    敦煌遗书的精华流失到了海外,中国敦煌学的发展历程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中国学者追寻海外文物的过程。

    作为四大文明交汇地的敦煌,在盛唐时期就是多种文明交融互通之地,在畅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敦煌学不仅是一门世界性的学科,还是沟通世界文明的桥梁。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敦煌守护人

    莫高窟,孕育于丝路,成就在敦煌。

    一千年的营建,六百年的沉寂,复又成为世界的焦点,应当感谢那些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从祖国各地来守护这座文化宝库的人们。

    常书鸿先生被誉为是“敦煌的守护神”

    因为有常先生等老一辈敦煌人的努力,1987年敦煌莫高窟成功申遗,其实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一共有六条,只要满足其中的一条就满足申请条件,而我们的莫高窟六条标准全部符合。像莫高窟一样六条标准全符合的文化遗产,全世界也只有两处:莫高窟,威尼斯。

    自从公元1900年藏经洞发现之后,敦煌就一直牵动着世界的目光。人们很难找到还有第二个地方能像她这般凝聚着连绵的历史和不曾中断的文明,像她这般让全世界的学者痴心不改并以身相许。一代人走了又一代人紧紧相随。

    常书鸿,“敦煌的守护神”。

    段文杰,“大漠隐士”。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敦煌研究院现任院长)

    敦煌研究院的一面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进敦煌莫高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tkh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