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恶”,关于人之初,性属善还是恶,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争论了,只是在后来独尊儒家,并在儒家发展过程中,取了“人之初,性本善”而已。
而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大家都基本上认可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了,也就是说,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
这样,人之初,性属已基本决定了,无关善与恶,而是属动物本性了,动物本性就是求生存,也即优胜劣汰了。
举个例子,一位猪妈妈生了五只猪宝宝,那么,这五只猪宝宝的本性就是求生存,也即竞争关系,而且关乎生死存亡,没有道理可讲。抢到奶吃的,因生长强壮而生存下来,而抢不到奶吃的那一只,很有可能不够强壮而死亡。这就是动物的生存法则,非常残酷,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那么,人刚生下来,在没有受教育之前,就是一只小动物一样,有自己的本能,而这本能,就是相当于动物本性了,饿了要吃奶,身体不舒服了,就要哭,这是为了生存的一种本能。
当然,人要区别于动物的,那就是教育,而教育可分为家庭、学校、社会三种,而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社会教育,有怎样的社会,就会教育出怎样的人。
你在中国长大,接受就是东方传统文化的教育,如果在美国长大,那接受的教育,就是典型的西方思想了。这并不是这两个人不同,而是处于的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形成了不同观念,不同思想的两个人而已。家庭、学校的教育是受社会支配的。
但不管在哪长大,在哪受的教育,其动物本性始终是存在的,即应急性的自我保护意识,就像你的手碰到火,会自动缩回来,你肚子饿了,要吃食一样。
比如,你驾驶一辆车,突然碰到前面有障碍物,你就会下意识的躲避,当无法避免时,也会选择副驾驶位置与之相撞,这也是为什么小孩不能坐副驾驶室的原因之一。这种下意识的行为,就是是应急的自我保护,也属动物的本性。
那么,现在为什么都接受了“人之初,性本善”这人观点呢,那是因为国学经典的一脉传承的功劳了,同时,我还认为二个重要的原因:
1、人们对善的一种美好向往。人总是喜欢美的,不喜欢恶,同时对美好事物的一个希望,一份期待,就好像我们总希望小说中,男、女主角能够幸福安康,完美结局一样。
2、好教育。性本善,可以是鼓励,也可以是安慰,劝导人家回归本心,即向善,这多好的教育。如果说性本恶,就不好教育了,回归本心,要向恶吗,这显然是不行的。
因此,人之初,性属善还是恶,基本已经定论了,属动物本性,即求生存。
我们的东方文化取人性本善,而西方集团则倾向性恶,在不同的信仰下,演变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管理模式及不同的文化,有时,经济利益可以通过某种手段加以调和,但对于文化层面的冲突,才是不可调和的,有的只是征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