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发现自己过得挺麻木的,虽然每天都有事情做,但是觉得自己更像是被其他的东西指挥者,丧失了主动性。身体在动,心却仿佛死了一样。整个人变得呆呆的,那个灵动的自己不在了。偶然看到了同事在朋友圈发的自己写的一首清丽脱俗的小诗,立刻被惊艳到了。没想到抠脚大汉的外表里住着一个万千柔情的小女子。
毕业后,我逐渐没了那种闲情逸致,生活被很多事情填满,就像有一双无形的手推着你往前走,而唯独没有等上自己的那颗心。少了自省的时间,静下来后,才发现自己过得多么教条、无趣。幸福,似乎也离得很远。
曾经的我也是写诗的,现在写不出来了!沉睡的心现在还没有醒过来,我只能每天读诗给它听,祈祷着那颗灵动丰富的心能够再次苏醒,感知幸福。
不是我们不幸福,而是我们没有了会幸福的心。
林清玄先生在散文集《咸也好,淡也好》中里有一句话:“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能够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的心已经麻木,不会与生活对应了。
“天地本无主,有闲者便是主人”。有时候,放下手机,静下来坐一小会儿,试着去冥想,试着去与自己对话,都是一个很好的与自己相处的方式,只有慢下来了,才能够与生活对应。
书上说:幸福的开关有两个,一个是直观,一个是心灵的品味。
什么是直观呢?
有源律师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大珠:“用功。”
“如何用功?”
“饿来吃饭,困来眠。”
“一切人总如同师用功否?”
“不同!”
“何故不同?”
“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一蔬一饭自有其味道。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就是最伟大的直观。可是现代人多是食不知味,脚不踏地,终日手机不离手,心也已被占据,早就忘了生活这最本质的感觉。
青源惟信禅师讲到自己修佛悟道的历程时说:“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我试想这伟大的直观应是第三种境界吧!
任你红尘滚滚,自有清风朗月。历经沧海后,面对这芜杂世俗之事就进化到了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的境界了。
什么是心灵的品味?
垂丝千尺,意在深潭。
一碗饭,你能感受到多少?一段琴声,你能感受到多少?一轮弯月,你能感受到多少?大自然奥秘千千万,人会经历的人、事亦是数也数不清,但是心灵麻木后就如同失去味觉,不能享受。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个小片段。安迪在典狱长办公室,擅自用留声机和广播设备播放歌剧唱段,囚犯们都站在操场上静静地听着,这是平常没有的美妙体验。安迪虽然知道自己会遭受处罚,但依然满不在乎地坐在椅子上享受着。结果,他被罚禁闭2个星期。出来后,别人询问,他回答说:“有莫扎特陪着我呢。”
有音乐陪伴,就不觉得孤独,那里有优美的旋律,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虽莫扎特不在身边,却似能够心灵对话。这种境界自然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
深处牢笼,依然可以喂养自己的心灵,坚守着希望。人间的困厄横逆固然可畏,但能够在这种时候找到希望和幸福的开关则需要强大的精神。
我们必须时时将幸福的开关打开,将品味的丝线放到千尺以上,细腻品味,才能有如百千明镜鉴像,看到这丰富多彩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