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若悬河与惜词如金”通过传统课堂的诟病——老师讲的多与素质教育课堂样本的新形势——教师少讲给一线教师带来的两难选择进行反思,得出多讲与少讲的临界点的取舍要根据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来选择教师主讲还是引导学生理解。“可否让学生再做一遍?”通过讲述一个老师让两位同学上黑板计算,让答错的同学再做一遍加以巩固的故事,引发思考所谓的好课是以那些没有掌握的同学能够当堂巩固为参照的。
这些课堂上发生的小的插曲、教育行业里司空见惯的常规现象、或者是看似普通老师无力解决的事情都成为了徐明老师思考的切入点,都能够打破固有思维引发新的思考。用一个个小故事引导老师们突破常规开启审辩式思维,对熟悉的教育现象展开深入的灵魂拷问,积极转换视角看问题。因为只有革新旧思维,课堂才能焕然一新,生命才会焕然一新,教育才能焕然一新。
坚守初心,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
唐江澎校长说:教育的本质很简单,孩子不是无所谓虚,也不是泛化了假定,而是具体实在的对象就在你的学校里,就在你的班级里,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他有优点,也有缺点的,让人高兴也让人忧愁,你为他付出了许多,还没有收获。怎么教给他?我就想假如他就是我的孩子,在他生命成长过程中,我会牺牲孩子的健康、品德而关注自己孩子的学业成绩?我会罔顾孩子的心理感受而一次次地公示他未必出色的成绩吗?我会因为他考取顶级名校就与之合影否则就冷落旁置呢?
徐明老师也在《可否让孩子在课堂上“撒点欢”》一文中,也呼吁适度的“撒欢”是对孩子天性的尊重,是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理解和把握。课堂是学习知识、训练思维、涵养生命的地方。课堂的撒欢是气氛的热烈、思维的碰撞,做到动静相宜才为适宜。
不仅我们的课堂可以让孩子“撒点欢”,我们的课间更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尽情地释放,儿时我们的课间十分钟是那么的漫长,可以三五成群的跳房子、踢毽子、跳皮筋,铃声响了才如小鸟一般飞奔进教室。如今的课间是那么的短暂,上节课的老师前脚踏出教室下节课的老师就已经站在讲台上了,同学们说感觉连上厕所喝水都是罪过。看着我儿子早上一杯水背到学校晚上背回来杯子仍是满的,现在的学生太累了,累在了整天忙着应付学习,知识传授与技能教育固然重要,但教育最根本的使命是唤醒孩子的生命力,提升其价值判断力和审美鉴赏力,使其成为一个有道德认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处境角度去关注教育对象的感受与体验、意愿与需求。我们的“填鸭式”教育是孩子们所真正需要的吗?这对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有用的吗?
我们时常从一个母亲的内心去向自己发出叩问:“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他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 ”
拷问自我,澄清内隐的价值取向
.追问本质,想清楚我们接受的教育
古希腊德尔菲阿波罗神殿上刻着两行字,认识自己不过度。
德国哲学家阿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说,从人类意识的最初萌芽时候就发现,一种内省的生活伴随着并补充着那向外的观察。人类文化越往前发展,这种内省的特征越加显著。
言说的主张多表明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内隐的思想则是体现着他真正的教育哲学,对于教育行为产生实质的影响,不一定是言说的主张,但必须是内隐的思想。
袒露真诚,认知自我并不容易,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人生有三个阶段,感性阶段没有多少思考,伦理阶段发展到人的理性要求,我思考过去,现在未来思考目的价值和手段,但我们必须确定更高的原则。超越这一阶段的是进入信仰阶段,学会在哲学的层面明辨教育的价值次序,用终极价值引导工具性价值,用目的性价值规定手段性价值,实现合目的性与和规律性的统一,达到虔诚,执着,宁静的彻悟阶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