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直面过死亡的人,才更明白生的意义。
见过苦难,才知道我们有多幸运。
见过伤痛,才明白我们该如何用力活。
苦难是什么?
有人说,它是化了妆的祝福。
如果你是一个强者,苦难可能会是你的一笔财富,让你更强大。
但如果你是一个弱者,苦难对你来说,就是万丈深渊。
凝飞早练晨读20201202家庭教育学习分享——如何应对爱“讲条件”的孩子?
一、孩子为什么会讲条件?
讲条件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也不需要“一棒子打死”。
从另一个层面看,这是孩子思维成熟、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一种表现,这种现象通常在孩子3-4岁时出现,5岁以后会更明显。这是每个孩子都会有的必经阶段。
1.2岁之后,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说“不”。他们的表达方式,简单而粗暴,不被满足就满地打滚。
2.3、4岁之后,孩子逻辑思维更加强烈和清晰,他们开始探索除了哭闹还能有什么方法更容易获得“利益”,比如讲条件、谈判等等。
3.5、6岁后会更“圆滑”,“手段”也更高级,比如会口是心非,会自圆其说、甚至引你入坑。
看似他们是在对付父母,但其实是他们掌握了更多生存的技能。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告诉父母:我长大了,不想只听你们的安排,我有我的想法,我希望能够自己做主,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
这样看来,孩子爱讲条件还是一件好事?应该鼓励?
那倒不是。虽然讲条件是孩子的一个必经阶段也是一种能力,但如果不加以引导,滥用的话,危害也是很大的。
二、讲条件的弊端
1.让孩子失去主动性
他们所关注的重点不是如何做好以及做好这件事的意义,而是集中在父母承诺的“好处”上。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有好处就做,没好处就不做的局面,进而破坏孩子做事的主动探索意识和积极性。
2.不利于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经常讲条件会让孩子觉得,任何事情都是可以量化的,可以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条件”来解决。比如伤害了他人用金钱弥补,用物质代替陪伴,将感情建立在利益之上,等等。
还可能导致孩子长大后只做对自己有益处的事情,不肯吃亏、不愿付出,稍微有一些困难或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就会避之不及,这样会形成孩子急功近利、自私自利的性格,非常不利于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父母需要注意什么?
1.不要随意奖励
奖励短期之内也会立竿见影,但从长远来看,奖励是无效的,甚至可能有害。
有个很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叫做德西效应。通过这个实验,德西得出结论,在进行一项自己感兴趣的的活动时,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2.注意隐形的讲条件
很多父母没有明显的“讲条件”,却存在着很多隐形的讲条件的习惯。
不正当的交换条件和奖励机制,会削减孩子原本“无条件”的学习和做事热情。
有时面对孩子的有些要求,建议大家不防痛快地答应孩子,无条件地给予孩子合理的请求。
3.要有底线
大多数孩子一开始的“讲条件”都是在试探父母,只要父母能坚持原则,有底线,大部分孩子都会慢慢改变的。
如果父母不能坚守,或者在孩子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威逼下心软的话,孩子自然会成为讲条件的高手,通过要挟父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要把底线明朗化。
底线以下不能妥协的问题,不要怕孩子哭,温和的坚持,我们可以接受孩子的情绪,但不能纵容他的行为。
底线以上可以变通的问题,可以多给到孩子一些决策空间,与孩子协商,让孩子也有“自己说了算”的体验。
父母与孩子就像弹簧两端,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守好底线又不过于强势才是最好的状态。
四、如何应对孩子讲条件?
如果孩子已经有了爱讲条件的习惯,该如何解决呢?面对孩子讲条件,直接妥协的结果是孩子变本加厉,直接回绝则会引起逆反心理。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妥协也不拒绝。
不正面回答是和否,而是明确告诉孩子,这两件事之间的关系,以及做或不做的原因。
比如孩子说,如果你不答应给我买肯德基,我今天就不写作业了。
不用着急回答行还是不行,而是告诉他,写作业是作为一名学生的义务,它不取决于我们愿意不愿意,而是取决于我们应该不应该。
写的好处不仅在于我们可以学到更多好的知识、拥有好的成绩,不写还会承担自然后果,比如老师的处罚。当然了,如果很久没有吃肯德基了,哪怕今天的作业没有完成我们也照样可以吃,如果最近刚刚吃过,哪怕作业完成的很好,也一样不会买。
因为吃炸鸡取决于我们吃油炸食品的时间和频率,而非作业。
当孩子渐渐明白了事情与事情之间的关系,自然也就明白了正确的处理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