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有一部堪称伟大的纪录片《人生七年》,两位导演从1964年开始拍摄纪录片系列的第一部,其拍摄跨越60余年。纪录片分别记录了14个来自不同阶层的英国小孩,有的来自上层社会,有的来自孤儿院,从他们7岁开始拍摄,此后每隔七年,导演会重新采访这些人,记录他们的梦想与生活。导演拍摄这片子的初衷,是想真实地呈现英国阶级壁垒、社会流动性之类的问题。最终,纪录片中呈现出这样一个现象:富人的孩子最终都变成了富人,而穷人的孩子往往都变成了穷人。
这似乎印证了网上略带调侃的那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些人生下来就在罗马”。这因为如此,那些穷人逆袭的故事仿佛格外的打动人心,毕竟这也算是“逆天改命”了。《女佣的故事》看似也是一个关于穷人逆袭的故事,但在这个故事之下,更多的是作者对于人生、亲情、爱情、社会制度、医疗教育、住房、阶层的思考,以及如千千万万人那样,作者之所以可以逆袭成功,是因为她践行着自己的英雄主义。
《女佣的故事》是一位美国底层单亲妈妈的回忆录,作者斯蒂芬妮·兰德近两年在美国文学界声名鹊起。在某些方面,她很像《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甚至更惨。她是单亲妈妈、清洁工、社会救助对象,她自小就想成为作家。在逃离家暴的男友时,身无分文的她只能和九个月大的女儿躲进收容所,并利用各种不同名目的社会福利津贴勉强度日。如今,她靠自己的双手为女儿提供了稳定的生活,也实现了作家梦。现在,兰德积极参与到为底层人发声的项目中,鼓励那些处在挣扎边缘的人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不是有斗志,就能改变命运
“如果你有斗志,弱者也会成为强者。”这是香港一位富豪的豪言壮语,而事实是,你没穷过,你不懂。当这位富豪参加了纪录片《穷富翁大作战》的拍摄,真实的体验了穷人的生活,不到两天,他就后悔了。他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对有些人来说不是努力就有出路,不是有斗志就能改变命运。
我们惯常的偏见让我们认为,许多人之所陷入贫穷,是因为他们不上进、懒惰、花钱没有节制、有不良癖好、不愿意好好的过生活……而事实可能正好相反,有许多穷人,每天打几份工,他们不敢停下来,不敢休息;他们将日常花销压缩的最低,吃廉价的食物,很长的时间都没有购置过衣物等所谓非必需品;他们在底层苦苦挣扎,休息和睡眠严重不足,即便如此,他们的生活中不能出现一点意外状况,因为这一点意外,可能让他们原本就糟糕的境遇更加惨不忍睹。
《穷富翁大作战》中那些高学历、高阶层的香港人,出发前他们都意气风发,认为凭自己的能力很快就可以摆脱贫穷的状态;他们觉得自己充满了斗志,即便是弱者也可以变成强者。而当他们体验了流浪者的生活、清洁工的生活、外卖员的生活,因为工作强度高、环境恶劣、工资低贱、露宿街头、无法同时打两份工、只能吃最便宜的三明治之后……他们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意识到“无法摆脱,因为根本无法休息,没有能量去脱离这环境。即使有机会,可能也没信心去争取。”;“穷人并不是不愿读书,而是不能读书”;“交通费扼杀了穷人的生存空间”。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三位研究贫穷问题的经济学家,旨在表彰他们在全球扶贫问题上使用的实验型方法。他们的著作《贫穷的本质》中提到多年来的扶贫政策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贫穷的理解存在偏差且不够深刻。穷是有原因的,是有根源的。即便那些豪情万丈的富豪在这个命运的漩涡中,也会无法挣脱,陷入困局。
我们都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作者兰德就是如此的践行者。虽然生活无情,总是带给她各种伤痛、挫折,在她觉得生活稍有一点好转时,就给她一记闷棍,让她痛苦不堪、崩溃绝望。但即便如此,她依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她总是在受伤和崩溃之后重新站起来面对生活的难,她努力想让自己的女儿过上好的生活,所谓,为你,千千万万遍。她没有因为这些困苦变成麻木、冷漠的人,相反,她一直在这种环境下竭力保持自尊与自我。在最艰难的时刻,她也没有放弃学习、思考和梦想。
虽然她生活在阴沟里,但是仍然没有忘记仰望星空。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意识到:“如果我只是一门心思想着到下个月发工资前要怎么活,那改变未来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这种短浅的目光能防止我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也让我再也做不了美梦。”于是,她毅然的放弃了自己已经稳定的女佣工作,选择背上债务,去往自己心心念念的城市,在心仪的大学中提升自己,而正是这些思考、勇气与选择,让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女佣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跳出自己的生活,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得以近距离观察他人在苦难和绝望的人生中的选择和结果,体会他人在成长路途中的快乐、彷徨、奋斗、悲伤和成长。我们看不同的人生,为的是遇见更好的自己,这些不同的人生也让我们知道,任何的成功与失败,从来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诸事万物皆有迹可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