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六月初九日,正在北京监国的皇太子朱高炽,收到了一封来自于湖广荆州的讣报:他的十五叔辽王朱植已于上月初八日薨逝,享年48岁。朱高炽又看了下另外的密报:受父皇征召来京的辽藩远安王朱贵爕和巴东王朱贵煊,目前已经走到了河南裕州。
父皇远征漠北,还不忘召辽藩郡王来北京,这是要干什么?这位十五叔这么多年来始终小心谨慎,难道父皇还不打算放过他?顾不了那么多了,这天下毕竟还不是自己的,朱高炽一面派人去漠北军中送讣报并请谥号,一面派官员去荆州致祭,命当地有司治丧葬。
那么朱植和他的四哥永乐皇帝朱棣之间究竟有什么矛盾呢?为何朱棣直到自己驾崩,都没给弟弟赐一个谥号呢?
从辽东猛虎到荆州病猫
朱植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二月十五日,太祖朱元璋第十五子,生母韩氏。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卫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辽王,封国辽东广宁(今属辽宁省锦州市,位于辽宁西部东端),辽王府三护卫称广宁三护卫。
叱咤辽东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17岁的朱植离开南京赶赴辽东。广宁是扼守辽东的军事重镇,但由于交通不便,物资运输全靠海运,外加当地人口不足,因此广宁辽王府尚未竣工,朱植只能暂时驻扎于大凌河以北。
当年十月,开国元勋武定侯郭英之女被册封为辽王妃。蓝玉案之后,朱元璋本已放弃了和勋贵之家联姻的国策。但辽东的战略地位实在太过重要,不安分的高丽国以及北元残余,都是下一步需要清剿的对象。因此朱元璋几经考虑之后,将郭英派给了辽王,希望能在辽东闯出一片新天地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28911209/fd52c4c02bc86b81.png)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广宁中护卫官兵在名将宋晟的指挥下北上黑松林(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北境黑山),对海西兀者女真酋长西阳哈的老巢展开围剿。明初的女真人,还没有胆量自吹“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一个照面就渡过松花江逃之夭夭。朱元璋对辽王护卫表现出来的战斗力非常满意,立刻下旨对其进行扩编:“甲申,命武定侯郭英会辽东都司,分调广宁、义州等卫官军,置辽王广宁左、右二护卫。凡有差遣,从王调用。”
由于日后与四哥朱棣不和,《明实录》将朱植在洪武末年的战功全盘抹杀,倒是《明史》给了一句客观评价:“植在边,习军旅,屡树军功”。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晋王朱棡薨逝,原本由晋王和燕王形成的恐怖平衡,变成了燕王一家独大。
当年五月朱元璋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为了防止日后皇太孙朱允炆对付不了朱棣,朱元璋设计了一个调虎离山,四面合围的计谋。他先是命朱棣率燕山三护卫出开平备边,然后突然敕召其南下进京。与此同时,辽王朱植和武定侯郭英,名将刘真、宋晟等人,统率辽东明军精锐赶赴开平迤北驻扎。和山西明军一南一北张开一张大网,对燕山三护卫形成合围之势。
按照朱元璋的安排,此番朱棣进京之后一定会被削去兵权高高挂起,若是他心存反意,辽王和武定侯就会出兵剿灭燕山三护卫。只是很可惜,洞悉了父皇意图的朱棣在淮河以北逗留不进。而年轻识浅的朱允炆显然没有体会到皇祖父的良苦用心,在朱元璋驾崩后一面匆忙登基,一面又不让四叔入京吊丧,正好给了朱棣一个掉头逃跑的绝佳借口。而等到辽王撤兵返回辽东之后,一举消灭燕藩的最佳时机就此消失。
蛰居荆州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封国北平起兵造反,称“奉天靖难”。短短几日内,燕军便接连攻克通州、遵化、密云、蓟州、居庸关、怀来、永平等地,一时间朝野震动。
![](https://img.haomeiwen.com/i28911209/05336ccfe641e196.png)
当年八月,长兴侯耿炳文率领的平燕大军战败,建文君臣第一次对燕军的强大战斗力有了实际感受。当时北平附近还有三大藩王:广宁的辽王朱植、大宁的宁王朱权以及宣府的谷王朱橞。三王之中,谷王果断放弃封国,率护卫官军一溜烟逃回了南京。
朱允炆一面嘉奖谷王,一面召辽王和宁王回京。结果宁王抗旨不遵,日后成为了朱棣的合伙人。而辽王老老实实奉诏回京,也为他日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毕竟当时从辽东到南京陆路不通,朱植就克服困难,坐船从海路回京。“建文中,靖难兵起,召植及宁王权还京。植渡海归朝,改封荆州。”
然而朱植万万没有想到,四哥竟然在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由金川门攻入京师,逼死了朱允炆以后,于六月十七日在奉天殿登基称帝。这下尴尬了,当年自己选择了大侄子建文帝,现在该如何面对四哥呢?
为了自救,朱植向四哥上疏表示自己辽东不想去了,待在荆州挺好。实力强大的广宁三护卫,就留给朝廷戍守边疆吧。朱棣表示很满意,“己丑,敕辽王植曰:‘皇考太祖高皇帝封建诸王,藩屏宗社。传序万年,与国同久。建文中,信任奸回,以残骨肉。朕于其时,迫于危祸,不得已而起兵。赖天地祖宗之灵,克平内难。建文之陨,自绝于天。朕为诸王、臣民推戴,以君主天下。方欲与诸弟聚处,同天伦之乐。而贤弟以辽地荒远,经涉海洋,馈运为难,固请改国荆州。且以广宁重镇,就留三护卫于彼以益边防,欲于荆州别给一卫备使令。言之再三,郤而复至。谦约之诚,溢于言表。去众就寡,厌远怀迩。手足之情,何忍违抑?今勉从所请,建国荆州,而仍旧封号。军卫已令兵部改拨,用称吾弟之意。特报知之。’”荆州原来有湘王朱柏的宫殿,可惜被一把火烧了,那就因陋就简,用原来荆州护卫的驻地改成辽王府吧。这个王府有多简陋呢?据朱植之子嗣封辽王朱贵烚在二十多年后给明宣宗朱瞻基的奏文可知,荆州辽王府连个正门都没有。
当然朱棣嘴上说得漂亮,实际上却是“以植初贰于已,嫌之”。朱植对此自然也是心知肚明,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造小人上面。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朱棣大封宗室,其中辽王次子朱贵烚封长阳王,第三子朱贵爕封远安王,第四子朱贵𤊐封兴山王,第五子朱贵煊封巴东王,第六子朱贵炖封潜江王,第七子朱贵燯封宜都王,第八子朱贵烆封松滋王。
![](https://img.haomeiwen.com/i28911209/cb2d65e73c47edd0.png)
永乐四年(1406年)二月,宜都王朱贵燯薨逝。这是大明王朝第一个薨逝的郡王,再加上他年仅四岁,属于早夭,该怎么处理丧事呢?最终礼部给出了一个无辍朝、赐祭、加谥之礼的建议。朱棣表示赐祭还是需要的,毕竟也算是侄子,其他就免了,并就此形成制度:“壬午,宜都王贵燯薨。讣闻,礼部言王四岁而薨为下殇,无辍朝、赐祭、加谥之礼。上曰:‘免辍朝、加谥,仍遣官赐祭。’”
尽管如此,朱棣仍然不放过对弟弟吹毛求疵的监视。永乐六年(1408年),朱棣借口辽王府内使“在外纵恣挠法,侵扰军民”,趁机对王府官属做了一次大换血。而在永乐十年(1412年)的时候,更是以“辽王植有罪”的理由,将辽王护卫及仪卫司全部削除,仅仅留下校尉三百人给朱植使令。但是到底朱植有什么罪呢?只要明白一句话就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朱植已经从一头辽东猛虎,活成了一只荆州病猫,但是四哥看上去仍然不打算放过他。永乐十六年(1418年),朱植第三子远安王朱贵爕偷偷溜出荆州,打算进京告父王的刁状。这样送上门来的棋子,朱棣自然欣然笑纳,鼓励他积极和父王作对,以后这辽王的前程少不了由他继承。朱贵爕不负所望,把弟弟巴东王朱贵煊发展成为下线,专门和父王朱植以及二哥长阳王朱贵烚对着干。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他们兄弟俩进京,应该就是为了扳倒父王和二哥。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病崩于榆木川,朱贵爕和朱贵煊兄弟没能见上这位四伯最后一面。八月十五日,皇太子朱高炽在北京即位,即明仁宗。这位监国二十年的皇太子受够了父皇的猜忌以及两个弟弟对太子之位的虎视眈眈,因此即位之初就打算正本清源,他先是给叔父赐了一个还算不错的谥号:“简”。谥法“平易不訾曰简”,所谓的平易不訾就是性情平和、不狂放,“癸未,追谥故辽王植曰简,册文曰:‘朕惟先王之典,生既有爵,殁必有谥。名所以彰德,谥所以表行。故行有大小而谥因之,祖宗以来率循兹道。叔辽王宗室至亲,分封建国,盖以有年。今以疾薨,特遵成宪,稽行易名,追谥曰简。冥漠有灵,欠承惟永。’”
十月十一日,仁宗下旨命长阳王朱贵烚袭封辽王。十月十七日,远安王朱贵爕和巴东王朱贵煊,被仁宗以“父薨不奔丧”的理由削爵降为庶人,于简王坟园居住。朱高炽还就此告诫文武大臣:“正风化,当自家族始”。辽王府在荆州受了二十多年的气,现如今终于可以一吐为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