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日 听 歌(四)
——乌兰巴托的夜
最早听到的《乌兰巴托的夜》这一首歌,大概还是在上个世纪末吧。它的歌词,它的曲子,以及那绵绵的浓浓的款款的倾诉,随着那空灵般的嗓音飘了过来时,并在呼麦、长调、马头琴等蒙古音乐所特有的元素的加持之下,每一句歌词,每一个音符,每一声唱音,都能深深地打在人们内心最深处的那一块最柔软的地方。这一首歌充分展现出了乌兰巴托的那一个宁静而又美好的夜晚,以及那一个对故乡深情思念的人。尤其是在这一些蒙古深情的歌词与蒙古风味的曲调,它不仅是描绘出了乌兰巴托的那个美丽的夜晚,还反映出了当地蒙古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
我以为,作为一个古老的蒙古草原上生活的游牧民族,他们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气息也一定是留下了这个游牧民族的基因。草原是他们的家园,游牧是他们的生活。作为一个发源于草原深处的游牧民族,其历史也一定是与草原,是与文化,是与血脉,是与基因紧紧相连的。羊群,马匹,牧歌,长调,呼麦,马头琴等,永远都是蒙古人生命中的最重要的生存的要素。 所以,他们的所演绎和所处理的演唱方式,主要的根基还是表现在其唱法、旋律、曲调和歌词上。如《我的蒙古马》《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和《我从草原来》等。
我以为,蒙古民族是一个心胸辽阔的,剽悍凶猛的,英勇悲壮的民族。不是吗?蒙古铁骑的刀箭是当今世界历史上,最值得去浓墨重彩的记忆与记载。匈奴与大辽的威猛与野蛮在华夏的历史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当然了,如今在这一片美丽的大草原上,牧民们在奔驰的马背上,嘹亮放歌的歌声,还是那般的动听空灵,姑娘们在蒙古包前翩翩起舞的舞姿,还是那般的传神美妙。仿佛他们和草原上的景色合为一副养眼的画卷的延伸。以及他们对那一个既宁静又美好,既活跃又诗意,既深情又思念的乌兰巴托夜晚的向往。
记得有一位年长的蒙古诗人说,蒙古族的歌曲和它的诗歌一样,都具有这样一种深沉的韵味。深夜去一家酒吧,去听蒙古人的演唱,都会被他们那深沉悠长的,令人忍不住的伤感所感动。比如歌中是那样唱到的;望一望天上的月亮,才想起故乡在远方,数一数街头的灯光,才知道温暖在远方。看一看行人的脸庞,才想起亲人在远方。给母亲画一张抒情像,画她的思念,如一声叹息划过夜空。等这一系列的唱词,都能尽情地唱出,或是都能尽情地抒发出,他们那深藏心底的那一声悠长久远的声音。我想,在蒙古族人的歌唱中,特别是他们用他们的母语来演唱的那一些高亢嘹亮,深沉悠长的歌曲,特别能让人深受震撼,也特别能让人深陷其中。
那么乌兰巴托,究竟是一收怎样的歌呢?歌中深情地唱到;有一个地方很远 很远
那里有风有古老的草原
骄傲的母亲目光深远
温柔的塔娜话语缠绵
乌兰巴托的夜
那么静 那么静
歌儿轻轻唱风儿轻轻吹
乌兰巴托的夜
那么静 那么静
唱歌的人不许掉眼泪
有一个地方很远 很远
那里有一生最重的思念
草原的子民无忧无虑
大地的儿女把酒当歌
乌兰巴托的夜
那么静 那么静
歌儿轻轻唱风儿轻轻吹
乌兰巴托的夜
那么静 那么静
唱歌的人不许掉眼泪
乌兰巴托的夜
那么静 那么静
歌儿轻轻唱风儿轻轻吹
乌兰巴托的夜
那么静 那么静
唱歌的人不许掉眼泪
乌兰巴托的夜
那么静 那么静
歌儿轻轻唱风儿轻轻吹
乌兰巴托的夜
那么静 那么静
唱歌的人不许掉眼泪
唱歌的人不许掉眼泪
歌曲采用的是四四拍子,啦咪唻唻 唻哆咪咪 哆哆啦咪 唻唻哆唻……
我也以为,《乌兰巴托的夜》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和强烈情感的蒙古族歌曲。它所表达出了词作者与曲作者对于自己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热爱之情。每当我听到这一首歌时,仿佛就能联想到那美丽的蒙古包前的他们,轻轻地诉说着自己的私情与不许掉眼泪的情景。仿佛都能听到那悠扬的马头琴声在那如泣如诉地,温柔缠绵地倾诉着,有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上,以及在那无穷无尽的草原上,那一位位有情的眷属,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的场景。
最后,我在这一个炎热的盛夏,煎熬的夜晚,以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这一首语言浅白,通俗易懂,清新自然,朴实亲切,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画面唯美,意境清幽的,用他诗人最擅长的,也是最接地气的寻常诗句,写出他那并不寻常的一首美妙的诗《夏月频雨》来结束。
一番暑雨一番凉,
真个令人爱日长。
隔水风来知有意,
为吹十里稻花香。
诗的意思是在说:在这个江南的夏天多雨的日子里,每经历一场雨水,天气就会变得渐渐地清凉。此情此景,真的是让人很喜欢白昼比较长的夏日。凉风隔着稻香微微地吹过来,就像是知道人的内心一样。清风非常善解人意,为人们吹送来了十里稻花的香气。然而他的笔锋又落在了可具体的事物上,把风吹十里稻花的情景拟人化了,写出了一个无比优美的画面,再现了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丰收的年画。十里稻花香,那就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收成的季节,那炎热的天气也将会渐渐地送来阵阵的凉意。这个季节,这个天气,这个凉意,我喜欢。
我喜欢这一首乌兰巴托的夜的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