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是个严肃而严峻的话题,更是近年频繁掀起新闻热点的词汇。
对此,百度词条是这样定义的: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可是,即使校园霸凌已被写入法律条文,作为家长的我却依旧丝毫未敢放松警惕。我们一面希翼相关的法律能得以健全,一面言传教育子女遇事要懂得自我保护和及时寻求帮助。
“如果Ta再欺负你你就告诉老师,也要回来告诉爸爸妈妈。”
这里的“欺负”可以是给你起难听的绰号、侮辱你的父母亲人,也可以是随便拿走你的物品尔后扔掉或据为己有,亦或是今天踢下你明天揪你头发掌你嘴……
面对这种情况,为人父母者该怎么办?孩子该怎么办?
如果只是诸如起绰号或随意拿东西之类的“小事”,相信很多家长会选择息事宁人,让孩子原谅对方,觉得没必要兴师动众小题大做去找老师找对方家长。
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无异于是对不善行径的默许和鼓励。特别是对于幼儿园或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事虽小,但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批评教育让欺凌者清楚明白该行为是错误的且需要承担相应后果的话,他很大程度上将会认为有的同学很好欺负于是变本加厉。
所以,家长和老师对此态度如何显得尤为重要,既要及时教育惩罚欺凌者也要加强被欺负的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这里有两个真实的故事:
1
多多今年9岁,刚上二年级,妈妈在当地一家大酒店的餐饮部上班。
有次课间听到同班的一个同学用鄙夷的语气到处跟人说她妈妈是在陪人吃饭的,她听后气极,直接跑过去拍桌子怒骂:
“xxx 你再说一次试试!我妈是在酒店里很辛苦地做服务员,你再说我妈是专门陪人吃饭的,侮辱我妈,我就骂你妈是biao子!”
一席话完毕,那位同学被吓到了,他从未想过这个平时看似柔弱而文静的女孩子会有这么坚定果决的一面,至此,多多再未听到类似的话语。
她在对方第一次看似无心的伤害后给予最及时最直接的反击,让他明白自己不是那么容易被欺负的,也因此将可能出现的更大的伤害扼杀在摇篮中。
2
而一年级的小楷却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应对方式——默默忍受。
从小到大妈妈都教他要待人有礼、宽容,于是从幼儿园小班开始,温顺的他便不断遭到小朋友的欺负,抓脸抓头发、摁指甲印,小小的人儿没有反抗,眼泪在眼睛里直打转,还一边跟对方讲道理:我妈妈说不可以打人,这样不乖……
后来上了大班,有次小解后被迎面而来的班级“小霸王”推倒在厕所长长的排液沟里,头发和衣服上不可避免地沾上了臭味,哭声引来了老师和同学,可是此时,他依旧没有反抗。
事后,爸爸妈妈找对方父母理论,不出意外的,即使有在场同学作证对方依旧一副自己孩子没有错你拿我没办法的样子,老师们纷纷表示真是怕了这种家长了。
如今他上一年级了,此类现象却没有消失。
“妈妈,我今天忘记带彩笔我同桌不仅不借我还叫旁边的人都不要借给我。”
“今天体育课,我手不小心碰到我同桌,她就把我手指拉过去往后掰,好疼。我跟她你把我的手掰坏了怎么办,她说手不重要脑袋才重要。”
“我在听课,不知道她把我的笔拿去玩然后弄坏了。”
“我今天要带这把三角笔,不然我同桌会问我为什么不带。”
……
我们会以为这些看起来都是再小不过的事,可是细想,一个不懂维护自己不懂拒绝的孩子以后所面临的将不再是这些看似细小的事。它们正一步步摧毁孩子的自信心,一切以别人为中心,这将是多么可怕的后果!
我们从小教自己孩子要善良宽容,殊不知,他身边到底有多少得寸进尺毫无边界感的霸凌者。
我们要告诉孩子如果对方做的事情你很不喜欢或者让你收到了伤害,那么就勇敢拒绝,大胆反抗,坚决说不!
两个身边的故事,很普通,却是值得为人父母去深思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