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工作经验职场菜鸟成长记想法
写在入职之前,留作日后打脸——20170324

写在入职之前,留作日后打脸——20170324

作者: 张_凯 | 来源:发表于2017-03-26 06:33 被阅读124次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一是梳理下自己从去年开始的零零散散的有关工作、生活的想法,二是几年后当把这篇文章在翻出来,看看自己此时此刻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多么愚蠢,狠狠的打自己脸。

    一. 角色转换

    在本科生结束之后研究生入学之前,打心底里还是感觉自己是学生,依然觉着工作的人跟自己不是一个群体,他们做他们的,我是学生,我比他们多出来一些自由,由此 产生了一丝淡淡的没来由的优越感。
    自年初硕士一毕业,立刻感觉自己不是学生了,自己是职场人了,现在看研究生感觉他们有一股子学生气(当然可能我在他们看来也是踏入工作的苦海了)。距毕业还有半年多的时候,自己就开始关注公司的各种动态,关注公司的产品、市场上竞品,以及科技圈的新闻;开始使用职场社交软件领英和领英中国开发的本土应用赤兔;开始关注几个讲职场的公众号。
    也许是每个人都对所处的群体有一种天然的自我认同,就像母校自己可以骂八遍,但是别人不可以骂一遍,贬低你所处的群体,就等于贬低了你本人。

    二. 未来生活的一点杂想

    1 关于房子

    北京的房子在今年春节后又迎来了一场令所有人始料不及的疯涨,知乎上的热帖问道北京的房价是否在透支着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生活品质,其中一个中科院的年轻有为的科学家因为房子不得不离开帝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看到知乎的这个热帖后,我在赤兔上发起一个讨论:在北京,不买房子会怎样?买了房子有什么好处,结果各个回答中被人点赞最高的居然是:
    在北京买了房子的最大好处是:让你心情好。
    换句话说,大家可能没有真正考虑过,为什么要买房子这个问题,为了有个家,为了子女的教育,还是为了你的岳母愿意把她的宝贝女儿嫁给你,可是这些理由听起来总感觉没有说到点上,假设能付得起首付,在北京买房子要还房贷20~30年,也就是说买房子是在透支未来二三十年的生活,哦,对了,北京最近几天又把限购政策升级了,非京籍人员想在京购房需要连续五年北京纳税,注意是连续,以前的政策是不需要连续的,这就像一根绳子把人给绑住了,有一天你想出去发展下再回来都变得不可能。
    也许受《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的影响,我一直认为买房子这是一件把自己变成负资产的行为,每个月的收入都用来偿还债务,长期维持为负资产状态,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很难跳出这个泥淖。
    两会上李克强总理说“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万一真实现了呢,对,万一,万分之一,毕竟过去十年政府的调控效果是有目共睹。其实我悲观的认为北京的房子是不可能降价的,就算中国踏入了逆城市化阶段都没用,纽约和香港就是例子,国民的收入速度能快于房价的增长速度已经是求之不得。
    我反对的不是北京买房,我反对的是跟风买房。
    因为现阶段的自己根本没有考虑要在北京扎根,所以北京房价的上涨,我的压力为零,我的问题是去哪里找个认同我上面所说的逻辑的妻子。
    也许是我太年轻,还没到被房子逼迫的时候,所以在这里大放厥词,徒增笑尔。

    2 关于去哪里工作

    因为自己家人生病的缘故,我在一个个烦躁的日子里,就想自己是否应该回到离家近的那个八线小城市,不去关注外面世界的无人驾驶汽车的进展,不去看人工智能是否会危及到人类自身,不去了解5G什么时候到来,只需要找一份简单的工作或者当类似于百度外卖,饿了么这样的公司渗透到自己所在的城市,自己做个城市经理,在周末可以常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可是当自己走入商场,走入车站发现没有几个年轻人时候,当我看到曾经自己熟识的人又开始日复一日的重复昨天的工作的时候,我怕了,我想也许还是得出去。
    虽然大家都在一个中国,一个微信上,但是人群被割裂的不成样子,我看过不同的人的朋友圈,我看过不同的人的微信搜索里面,“文章”这个标签下的内容的差异之大,用我周宇大爷的话说就是,大家生活在各自的平行世界中,各自热闹。他们每天所讲,我是插不上话的,所以我还是得出去,去有更多年轻人的地方,去有人谈理想、有人搞事情的地方,我知道我自己的性格是不能忍受闲的难受的,总得做点有意思的事儿。

    三. 关于个人能力提升以及收入增长

    自己刷公众号文章比较多,现在的公众号总是充斥着一些成长、感悟;公众号的文章要么调动你情绪,刺激的你肾上腺素飙升,要么贩卖焦虑,然后再给你一种速成的方法;好像每个人都很浮躁,好像每个人都在追求财富自由。
    前一阵子朋友圈热文,咪蒙写《说来惭愧,我的助理的月薪才5万》又成了一次爆款文,其实那篇文章什么都没有说,文章的内容就是最后一句,成功的人,不是没有失败,而是从不放弃,前面全是讲“我有一个朋友”这样的故事,就因为这种文章读起来简单顺畅,而且身边的人故事总是给你造成一种他们能做到我踮踮脚也能做到的错觉,然后就引起了无数人的热血沸腾,再然后大家就到了睡觉的时间了。很久以前我就发现了网易公开课的热门课程哈佛大学的《幸福课》第一集的播放次数是倒数第二集的10倍不止。
    每个人都是好逸恶劳的,只有少数人人真正的去放下身板,铺下身子,去慢慢的磨自己的技能。

    好多人以为收入是线性增长的,有另一种我比较认同的说法是,收入就像上台阶,是一节一节增长的。关于收入,李笑来说,要注重复利,复利的两个组成部分,基数和指数,指数增长自然不用说,很重要的一点是基数一定要保证不能被清零,否则就算指数再大也是枉然,因此讲究稳,稳如狗。
    走稳妥路线,有两个要求,第一是能收集足够多的可靠信息,第二是准确的判断力和执行力。可靠信息又分为两点,信源可靠,逻辑可靠。信源可靠,首先建立一个观念,放弃看新闻瞎逼逼,要多看政府规划原文件,咨询公司的行业报告,上市公司的财报,统计报告等,尽量找一手的详实的数据,放弃各种只提取其中几个点的新闻。逻辑可靠,需要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马克思的辩证法(严肃脸,不要笑)。搜集到可靠信息后,整合信息,得出别人没有得出的结论,再执行,在执行的时候,为了稳妥起见,比较好的方法是按照秋叶所讲,每次向另一个领域方向跨半步,不要步子太大,撤不回来,如果跨半步对了,比比人落后一点也没什么,总想着获取更高收益,是需要冒被清零的风险的。

    关于技能,查理芒格说多种技能组合产生大爆炸效应,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首先要推的是,英语,编程与数学。
    关于英语,有统计,互联网上英语的网页占50%多,中文网页大约是8%,如果英语太差劲,则自己的能获取的信息边界就是中文网页,几乎是抛弃了大半个世界的信息,那就不符合上面提到的尽量多的获取可靠信息;
    关于数学,两个目的,一是为了锻炼推理能力,整合所获取的信息,二是为了解释世界的运行规律。首先要重修的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编程是工具、是实现手段,用来提高效率,比如用爬虫爬取网页内容,对获取的信息清洗等。
    除此之外自己还想涉猎一些财务相关的知识(为了看公司财报)和项目管理相关的内容,为了中和严重的理工科思维,还需要有一些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常识。

    综上所述,以多种组合技能获取有效的信息,整合推导出自己的结论,形成正确的抉择,以跨半步的方式,达到自身能力的提升,至于收入,自然会随技能的提升而增长。

    四. 关于工作零散想法

    0.对工作这件事本身的看法,最初我的想法蹦出来是在阅读《怪诞行为学2》的时候,书中具体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那时候我形成一种想法就是,工作是一定不能作为一种负担,作为是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而应该是“事业”。一天的时间里面刨除了吃饭睡觉和一些碎片化时间外都是在工作,至少占据一天三分之一的时间,如果不能开心的工作,那么一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煎熬的、难过的,所以,一定要找到工作中的乐趣。这是公理,如果这第0条不同意,下面纯粹是扯淡。
    1.上学是交钱给别人,工作是别人发钱给自己,务必抛弃学生思维中的不合适的习惯;
    2.一个项目完成了要分清哪些是自己的功劳哪些是平台的功劳,别狂妄的把平台功劳算作自己的;
    3.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而不是价格。
    4.要警惕三年后,五年后可能会出现的危机,比如工作太细,辞职后难以再找到新工作,或者技能长进太少,价值成本比不如刚毕业的年轻人,要防患于未然,时刻警惕;
    5.等5G风来。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直接提到第五代通信技术了,必然是一个大产业;
    6.待人以诚,建立健康的朋友圈。邓巴数表明一个人的交际范围会维持在150人左右,其中自己的家人和亲戚二三十人,自己工作的同事可能会占五六十个,再加上因兴趣而聚的人,以及自己以前认识的人保持一定的联系,差不多就凑够了。
    7.建立自己的品牌和影响力,通过 O2O等方式,扩展自己的圈子。
    8.关于先机,大家同时进入微博和知乎,都刷微博,刷知乎,而有些人就成为了知乎微博大V、大V,靠接广告都能养活自己。每年都会崛起很多新的平台,从BBS,到天涯论坛到博客,再到后期的微信微博知乎,以及今年的各种直播、分答、知乎live、得到的专栏,要考虑怎么样才是正确使用平台。
    9.组织与人的辩证关系
    10.探索发展不被地域限制的技能
    11.应该找一找自己学校在北京的校友会,“找到组织”,就像基督徒去陌生的地方,要找教堂一样。
    12.大公司,可能会工作分的比较细,不要停止自我学习,只有多学习才能积攒能量有机会进去新领域,才有临危受命的机会;
    13.去公司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像盲人摸象一样去了解公司所处的产业链位置,了解公司结构,比如在伦敦的风险控制中心,巴黎的数学研究所和美学研究所等。
    要了解公司战略,价值观,制度等,看看大公司的运作模式。要了解大项目的规范流程。这些东西碰到了要用心,碰不到要主动去思考,不论自己是想还是不想,它都在那里,也许有的人不愿意去碰这些枯燥的东西,但正是这些枯燥的东西才是公司运转的基石。
    14.不要再像读书时候一样,封闭自己于学校的圈子和自己周围的圈子,要多看看公司内部的其他圈子,要多出去看看其他领域的圈子,要真正得参与进去,才会有不同的感受。
    15.开始摸索职业规划问题;
    16.要储蓄够自己不工作也能活三个月的钱,这钱绝对不能动,还要给自己给家人买保险抵抗随时可能来的风险
    17.如果还剩钱的话,就要开始理财了,理财入门就从《简七理财》开始,保险支付宝就可以买。
    18.不工作的时候尽量不要窝在家里,感受来源于麦肯锡方法里面的一句话:如果这一个周你都在欧洲出差那周末干嘛不去阿尔卑斯滑雪呢。

    最后用用朱元璋当初行动指导方针来结尾吧: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在入职之前,留作日后打脸——2017032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tvh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