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墙

世界上最著名的墙,恐怕非我国长城莫属了。
改革开放以后,刚刚恢复高考时,记得有一个段子,特别搞笑。语文高考卷子上的一道题,拿“长城”造句,某君写下:“长城,真她妈的长!”一下子就流传开了,在人们的传播和调侃中,既带着热闹,又有几分自黑,对那个年代教育被严重耽误、人们普遍文化水平低的现象,进行讥讽和批评。
长城,这第一个“长”字,确实是个重要特点:一是其体量足够长,二是其历史足够长。不过,第二个“城”字,不仅仅是直白地解作“墙”义,以我之见,含有“城池”、“城防”之义,如果仅仅解读为“城墙”,通俗易懂,但是似乎少了一点儿内涵和味道!
而英文版的“长城”二字(great wall),就把长城称作是一个“伟大的墙”(意译)。其抛去实际的意义,只突出作为古代文明的器物来欣赏。可以想象,这一类的叫法,又比如耶路撒冷的“哭墙”,都足够抓住游客的好奇心和眼球了。
长城,作为一个冷兵器时代的国防工程,才是她真正的诞生和存在的理由。其具体功效是一方防御另一方侵扰的常年工事,也是特殊时期阻断两边民间交往的屏障。一言蔽之,她的功用和价值,意味着自我保护和拒绝来往,甚至是敌我对立。这些含义,特别是其军事意义,倘若作为一名看客,只是走马观花地游览长城,恐怕还不能深刻体会到。
今年夏天,受北师大哲学院强昱教授之邀,去了一趟我国北部的边陲小城巴彦淖尔,在地理博物院听了当地人的一番讲解,才猛然间醒悟了。原来,长城北面还有一个天然屏障,叫做阴山山脉,山势比较险峻。从北到南,一旦入侵者突破了阴山第一线,再往南几百里,越过东西绵延相连的太行山、燕山等山脉以及依山势而修建的长城的第二防御线,剩下的基本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秦汉时期开始修建和加固成型的万里长城,在匈奴向南侵掠的必经之路上,设立了一道天然与人工结合的阻拦防线,使其狂野的骑兵部队不能轻而易举地剑指中原。

在热兵器时代,这种一味固守在工事里面的消极防御战略的价值及其作用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削弱。
比如,抗日战争中著名的“长城抗战”的系列保卫战中,息烽口、娘子关、平型关等,中方最终都是败退下来,损失惨重。尤其是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日军基本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长驱直入,浩浩荡荡地开进关内。倘若没有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针对坂垣师团的辎重部队打了一场代价很大的伏击战,日军在抗战初期于整个长城一线的系列战役里,几乎无有败绩。
无独有偶。
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号称世界陆军强国的法兰西,也是梦想着依靠德法边境的举世闻名的马奇诺防线,求得绥靖主义式的国际和平局面。结果德国的精锐装甲部队剑出偏锋,突然绕道出现到这座固若金汤、绵延数十英里的大堡垒的后面,几乎不废一枪一弹,占领了防线,逼迫数十个整装师缴械投降;借着这个巨大胜利的余威,德军乘胜追击,接着大举挥师南下,击溃和俘虏了法国陆军大部分主力,四十多天之内,法兰西贝当政府即宣布投降。
这是继1870年“普法战争”之后,德国人第二次大胜法国人。距离上一次法国的拿破仑三世皇帝和众多将帅以及十余万陆军被普鲁士人俘虏投降的大败,时间仅仅才过去了七十年。历史上,法国人的这次君臣皆作阶下囚,一次战败即亡国的奇耻大辱,恐怕只有上溯八百年中国宋王朝的“靖康”之败,可以与其“媲美”了!

这些古今中外的失败例子,都是迷恋和依仗“墙”战略思维和思想方式者的惨痛的教训。
据传闻,杨利伟在外空中能够看见蜿蜒曲折的万里长城,令国人十分兴奋。不论此闻是实是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伟大的符号,长城的确是举世无双,闻名遐迩。但是,我也略略感到一丝遗憾和哀伤,长城作为春秋战国结束后的大一统王朝文化的产物,两千多年来,她作为象征物,渐渐隐遁了中国古代先民的那种战天斗地、开疆扩土的英雄豪气,消退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锐意进取、千舸争流的广阔开放气象,多多少少地沦为了一个不思进取、故步自封的保守传统的标识了。
历史上,其他国家也有几座墙很著名,前面提及的“哭墙”之外,还有曾经的“柏林墙”。“柏林墙”是当时分裂的东西德国的在柏林的分界线,人为的、活生生地把同一种族以意识形态为理由隔离区分开来。在东西德国统一时,虽然这座墙被人们拆除了,但留下了许多负面的记忆。
说到拆墙,话头自然就会回到北京的旧城墙。这是一个很难展开、又难跨越的话题。据说当年为了学习模仿北面“老大哥”,依照着人家设计的工业化蓝图,对外政策“一边倒”,城墙也就都推倒了。于今看来,万幸的是,故宫和长城作为文物保留下来了,可是作为一个新政权的首都,拆除旧城墙之举,不仅仅是象征着告别旧制的糟粕,也寓意着即将拆除掉通往古代传统的桥梁,落下与祖先文明隔绝的人为铁幕。
后来发生的不堪回首的往事,都已经印证了这些。
二 桥

最近,一座世界顶级的大桥落成了。她使中国大陆与澳门岛隔海更紧密联系在一起。那几天,人们纷纷出手在微信圈将她的玉照亮相,一时刷屏,亮瞎看客的眼睛。
修桥铺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是一桩可圈可点的积德积善之举。
为什么呢?有一个很普通的小故事,加深了我对这层含义的理解。
曾经跟随我的同窗好友蔡之鹏先生回到他的故乡湖北黄冈采风。有一天他开车带我沿着一条河边行驶时,经过一座桥。他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七十年代初,有一位武汉的知青插队在此,他爱上了一位对面农户的女儿。当时,有大河阻碍,来往很麻烦,很难见到心上人一面。两个人常常是隔河兴叹,望眼欲穿,最终有情人还是没成眷属。后来,这个知青返城之后发达了,便发心报答当年插过队的村庄,在住过的地段和曾经热恋的女孩儿家之间投资建筑了一座石桥。
这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公路桥,横跨着流速不缓的宽阔的河面上。比起上下游和黄冈另外几座现代化的、车水马龙的新建桥梁而言,其十分普通平常,也显得十分安静寂寥。
听完蔡师兄的介绍,我请蔡师兄将车停下来,远远的用手机拍了几张留念照。当时,看见了这个桥的名字,好像是以地名命名的,但此刻的我,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怎么也回忆不起来了,于是决定就在心里称之为“知青桥”、或是“爱情桥”吧!如此说来,也对得起这座桥的出身来历和那位痴情的知青大哥。

古今中外,关于桥的传奇故事,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据我所知,桥既可以作为法西斯侵略者的帮凶,所以当年南斯拉夫的游击队员要炸毁它;桥也会成为阴谋者的道具,于是卡桑德拉大桥就张开了魔鬼的血盆大口,等着成百上千的无辜者自投罗网。
可是,终归我还是属于爱桥、顶桥人士之列的,所以总是正面的肯定桥、赞美桥的精神寓意。
从小到大,耳朵里灌满了那些名桥的大号……赵州桥、卢沟桥、泸定铁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金门大桥、伦敦桥,但在心里头还是有那么一两座意义上特殊的、与众不同的桥,时时回想起来,内心默默地、深深地感动。
从唐宋文人的“鹊桥”辞章里,知道了凄美的“天仙配”的传说,曾经有一座专供一对特殊情侣约会的天桥,由成千上万只鸿雁搭就,每年只有一天,她横亘在浩瀚星空,那是几千年来让有情人人感动得泪奔的一座爱心桥。
从《激战无名川》的战地小说里,也曾经感动于自己爹娘服役的志愿军铁道部队子弟兵,用血肉和意志与美国空军投掷的燃烧弹烈焰和机关炮的猛烈扫射作搏斗,以鲜血生命为代价,维持了永不中断的、保障前线供给的一座胜利桥!
是啊,桥在我心中很有积极意义,她不仅仅是是两块陆地的链接点,也往往是两个心灵、两种文化乃至于两个世界的链接点!
三 缘

佛说:“万法皆缘生。”
子曰:“五十而知天命”。
作为过来人,常常反省自己,就人生缘与果的话头,一直都是在思考中,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的缘份大概就是两类。当然,就一般的描述方式,通常是经典里的说法比较标准,称之为“善”与“恶”两种缘份,可觉得,避开价值两元对立的描述,如把缘份以比较形象的和中立的比喻来分别形容的话,用“墙”和“桥”来比喻,基本与我的亲历和思考,是比较相契合的。
王阳明先生是格物致知的实践者和思想者,据说他好多天几乎不吃不喝、着了魔似地盯着竹子林,欲求出一个真理来,终于大病一场,才得出“理在心内,不着外求”的道理。自己肯定没有圣贤的刻苦和灵光,只是多年来工作和生活的实践中,一直持续不断地在思考这个问题。
约二十年前,在到公司任职时,才了解到之前的七八年里,这个企业几乎年年更换“一把手”。到了我这一任,据考证,可能是第八任了。开始就任时,有的员工并不看好我,明面上、暗地里说怪话,吹冷风,称我为“末代皇帝”,意思是我将与企业一起完蛋。记得当时我以调侃口气、针锋相对地回敬道,“第八个是铜像,这把交椅我还坐定了!”这是借用了七十年代在中国进口放映的阿尔巴尼亚著名电影的名字。该片儿反映了游击队员以弱博强、英勇无畏地抗击德意法西斯侵略者的斗争事迹。
在企业工作最初的四五年里,经营业务大幅度提升,也加强稳固了领导班子,而且,员工士气高昂,在市里主管部门组织的竞标评比中,于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形势本来是比较顺利的,但是发生了一件令人出乎预料的事情。在当时的“三讲”整风对照检查时,身边的一名党员干部,当众给我提了一条意见。记得当时他说:公司的文化就像一堵无形的墙,看不清里面的真实内容,上面给挡得死死的,来自下面的批评建议也都给弹回来了,说不清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很令人压抑。

听了这番直言不讳的话,当时虽然没有说啥,可心里很不舒服,况且说此话者,恰恰还是自己觉得比较亲近的人。记得那一刻,非常委屈,也为一时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如何是好。
后来,又陆续经历了几个事情,对我而言,都不很愉快。基本属于员工的诉求和想法没有得到满足,可我却也觉得自己占着理,认为公司的目标优先,个人利益必须要服从集体利益,所以并不想往后让步。
不久,另有一件看似不相干的事,不意中点醒了我。
那时,我还在周末参加了培训师的课程。其中的领导力和团队建设方面的培训,给我很大启发。记得有一次做“管理者风格及人格测试”,卷子分两类,一部分是给本人填写的(一份卷子),另一部分是寄给单位的同事的,自己选择人名单并填写地址姓名(四到五份卷子)。
用现在的眼光看那过去的测试结果,应该是可以预判的,但当时的我,一点儿心理准备皆没有!随意填写的答案,最终把自己归结为“老虎型”,而且还有“孔雀型”倾向(其他三种分别是“老鹰型”、“考拉型”和“变色龙”型)。
这前两者撂一块儿,简直就是“一言堂”、“拉风王”的合称,据说古今中外的很多著名的独裁者就是这样的人格模型。可悲的是,咱没有人家的“大成就”,却有人家的“臭毛病”,这不是好痛心、好尴尬吗?后来发现,我的同事们的答卷结论(匿名),虽然都是我挑选的比较亲近的人,也基本与我自我评价差不多。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老师开具的参考答案里,一向被人鄙视的“变色龙”人格模型中,居然有我非常崇拜的伟大人物,如周恩来和蒋经国先生等。
我觉得,肯定是搞错了,这真让我抓狂!

经过一段时间沉下心来,冷静地反复思考后,我渐渐地扭过弯来,醒悟了。原来,这套来自于西方的人格模型理论,并非是针对道德情操的评估褒贬,而是尝试着寻找和复制一种成功人士的成长缘由和路径模型。
这个模型理论,也许会被高明的批评家诟病,但我还是感到获益匪浅。
比如,我所理解有关变色龙型的特点是:在遇到具有重大原则和分歧事件时,一个人不仅能够坚持住自己的立场之外,还能够了解对方的立场;不仅不一味简单粗暴地排斥对方的意见,还能做到接纳包容,在某些方面进行妥协。换言之,一方面要像一堵墙,骨头要硬,站稳脚跟,岿然不动;另一方面,要像一座桥,腰身要软,善于通变,即使牺牲了自己一方的某些利益,但以大目标为重,也在所不惜。
这不就是自己和当下很多人容易困惑的实际问题吗?
大目标为重,说到底,是谁的大目标?
我后来理解和体会到,这个大目标通常不是单方面的大目标,而是两方甚至多方一致的大目标。但是,目前有些情况下,人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了个人利益受到一时约束和限制,就不顾后果,破釜沉舟,毁掉全盘大局,这不是需要警惕和抵制的极端自我膨胀吗?
四 果
在经营管理公司的之后十多年,我把学习感悟运用其中,力行知行合一。虽然内心也依然常常纠结动摇,外界还是经历了不少坎坷,比如在奥运会、园博园两次硬性拆迁中,公司遇到了致命的伤害,但是,在各方面支持下,在骨干们的积极而艰苦地努力下,大家与我同心同德,翻过了一个又一个坎儿,顶住了停业破产的压力,终于坚持到了今天。

本世纪初,我开始兼职做了培训师和大学的客座教授。后来在首都经贸大我讲授的课程是《企业家精神和领导艺术》。多年的培训师和客座教授的经历,我感悟了一个规律性的道理,评价一门课讲得效果好与不好,在准备工作充分、发挥正常的一般前提下,就看在课堂上师生沟通、互动得是否明白通透了。如果做到了,效果就会好许多,反之,就会出现相反结果。
这就是桥的思维在指导着我,给我学习和工作标明路径啊!
我也把自己的收获曾在课上分享,有时会以案例的形式讲到讲到对桥牌和麻将的区别的感悟:
英国人发明了一种游戏,叫桥牌(bridge)。在生活中,身边人也有不少人喜欢这个游戏的。刚刚参加工作时,我曾经着迷过桥牌。现在虽然不怎么接触了,但是它的牌理,我是十分心仪的。发牌、叫牌、打牌(攻与守),都在约定之后进行,双方共同遵守,胜负得明明白白。
相反,麻将是另一种性质的游戏和思路。有意思的是,它被称作“搓麻”之外,还被别称为“码长城”。尽管我不常在“麻坛”混,对其中的规则我也略知一二,“吃着上家,看着下家,盯着对家”,是一种自我保护优先的思维。
在生活中的角色,是可以选择的,也可以不时地问一问自己,选择去做一座桥、还是一堵墙的角色? 平时自觉不自觉地习惯于一种桥牌、还是麻将的思维?
也许,有人会批评我的观念偏颇,强调说,人人皆知“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道理,处在流行麻将思维的环境里,怎么去桥牌思维啊? 其实,个中道理很简单:通常人们定义生活是个啥,就极有可能会是个啥。
问题实质在于,难道时代、国情真的就只能是麻将思维畅行无阻、而桥牌思维处处碰壁吗?有这个想法,也许本身就是在自己的心里制造了隔离于他人的藩篱,立起了一座自我封闭的墙。试想,被一己之见阻挡的心灵,又能够洒进多少阳光呢?
事实上,选择了哪一种方式,都会达到相对应的目的地。这就是缘与果的关系。此处所说的果,并不是暗喻和自诩本人已经得道,更不是说作为一名主管财权的人在多年经营管理企业过程中,捞了多少油水,使我已经发家致富。所说的果,就是心灵深处通过十几年、二十年的潜心读书和埋头实践,通过良师益友的热心指点和同事伙伴以及家人的倾力支持鼓励,而得到些许的光芒。
我常常体会到经典中描述的那般情景:“如人生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不过,作为一名合格的领导者,如果只是自己心里有亮光,是不够的。值得反复强调的是,作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不仅应该能够自放亮、有温度,还应该有意愿、有能力把光亮和温度传递给他人,这才是菩提萨埵的境界。

西方有一位培训大师名字叫柯维,也蜚声国内业界。他是畅销书《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在其之后的新作《成功人士的第八个习惯》中,给卓越的领导者做了一个令人深省的定义:发现你的心声,寻找追随者的心声,并且让之在良知和目标的指引下合为一处!
两千年前,佛陀指出,修佛(觉悟者)的路上有三种境界:一是“自觉”,通过缘觉、声闻觉,靠着自己对“十二因缘”的自修和听佛讲法而发起觉悟之心,人们称之为“自了汉”;二是“自觉觉他”,既能自度出离苦海,又能帮助他人觉悟,这是“菩萨行”;三是“遍知圆觉,度化所有众生”。这是佛的至高无上的境界。
第一个境界的修行,就是修了一堵墙,甚至是四面墙,意味着与世隔绝,独善其身,唯吾独尊,形影相吊;第二个境界就是修了一座桥,或者是一条路,一艘船。让自己的心灵与另外的心灵有温暖的互动沟通,让自己的生命与另外的生命有积极的关联交集。
其实,柯维的领导者“第八个习惯”,本质上修的就是“菩萨行”!人生在世,如果能够在人际交往和人文生活里,多建几座桥,那是积德、积善、积福之举;而少挖一些坑、少筑一些关卡一类的墙,也是弃恶从善,也是修得善缘!
实际上,人与组织、社会和国家都是大同小异,个人的心中和组织的文化内核里,有一座桥梁,有一条大道,有一个开放的胸怀,有一个积极开拓进取的理念,其结果,大都会比之相反的个体与团队,走得更远,更久!

结语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哲学家更注重思考关注于事物的“是什么”、“为什么”的形而上的问题,而实干家则更地把注意力倾注在“怎么做”、“好不好”的形而下方面。不论是哲学家思考的问题,还是实干家面临的任务,只是社会角色不同和分工不同,各自的使命不同,但都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相连的。
正如本文探讨的缘(因)与果,两者不仅不是绝对孤立存在的,反而两者之间在某些条件允许下,还可以互相转化,而且我也认为,它们各自都有自己存在的重要意义,不可偏见。
又好像把墙与桥喻作两种思维模式,也是不可取有偏见。既要实事求,结合实际,在某些情境恰当地、有针对性地运用之一种思维,又要时时警觉,保持一个均衡的清醒的理性考量。
总之,墙的思维,也许更利于保护好自己,站稳脚跟,不至于轻易跌倒;桥的思维,或许能够看清外面的世界,得到更多的外力加持,奔向更大更远的目标。
孙子曰:“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胜在己,胜之在人。

师大铁陀完稿于2018年11月10日
网友评论
虽然我们不太了解,但是感觉到您是运用桥思维很得体的朋友,再次感谢您的认可!
与人交往中,我们也该少筑墙,多修桥,加强沟通交流,多理解,亲善的氛围对我们的生活总是美好的。
谢谢大师兄潘老师的点评!
与人方便,与人为善。这是我等学习的目标,也是要求自己的标准!
您的点评,也是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即使作为文章作者,也给我就文章内容范围之内的思考,带来了深刻启发。再一次感谢您的指教!
看到这个点评,非常荣幸,得到您——作为一名专业佛教文化工作者的肯定,我心安了许多!
说及佛家处,总让我心中有一种愉悦的幸福感和亮堂的光明感。但是我又怕有违佛法,执着于一己之俗念,特别是担心在高人面前说法,似有班门弄斧之嫌。
不过,也不是假话,人有南北,佛性无差。我还是在您和诸位良师益友的指导下,努力精进吧!
再一次,谢谢您有质量的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