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多年前,一个二十四岁的年轻的人,从当时的京都来到长沙。不知道是本命年的不幸,还是生命中必有此劫的定数。亦或许是这个年轻人与这个叫长沙的地方注定就有着深深的不解之缘。
从长安到长沙,贾谊一路上都在想:为什么自己一心为帝国出谋划策,夙兴夜寐,废寝忘食,而那些朝中的大臣们却都不喜欢自己。一路上他怎么想也想不通自己到底做错了哪条。
当他走到汨罗江畔的时候,来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到了那个出生高贵,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人;想到了他正道直行的一生;想到了他放逐和怀石投江哀婉结局。在挥毫泼墨之间,感慨和郁闷都化为了文字,藏进了千古名篇《吊屈原赋》之中。
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会令年轻人想不通。生命就像天气一样,阴晴雨雪、变化无常。渡过汨罗江不久,贾谊就来到了湘江边,开始了他三年的羁旅生活。
风雨不知去留意,心事说与后人听。在长安的时候,就在一位大臣过生日的前一天。贾谊问自己的好友张释之:“我贾谊一心按照大汉的条例做事,但是为什么那些身居高位的老臣总是对自己冷眼相待?”张释之提醒他要学习待人接物、礼尚往来之道。
他听了朋友的建议,自以为得了要领,觉得当别人婚丧嫁娶的时候,是应该放下公务,亲自出席。这么多年,贾谊为了地方和朝中政务,不贪酒,不贪色,二十多岁还是单身一人。为人处世方面自然也没有像好友张释之那样受内人指点。当得知有位老臣过生日的时候,贾谊很是上心,放下公务,带上自己的美好祝愿行色匆匆的赶到了宴会,但是由于出门太急,又没有妻子或者家人在身边提点,竟忘了带礼物。到了之后,只好先送上自己的美好祝福。但由于不善交际又忘了带礼物,自己的一片赤诚反倒被人误解为当庭戏弄。
自此之后,那些老臣们更加觉得贾谊其人恃才傲物、轻薄待人。老臣们对他愈是憎恨了。不久在群臣的联名诽谤和诋毁之下,文帝迫不得已,暂时把贾谊派到长沙去辅佐长沙王。
深秋时节,当秋雨像眼泪一样洒在湘水两岸的时候,从这里经过的人们,不禁也会有悲凉的情绪席卷心头。那些不了解贾谊的人,可能会认为贾谊的性格过于软弱,成名太早却没有经历足够的社会历练。但是事实真是这样吗?有多少人又愿意深入贾谊的内心,去了解他的真挚和孤独呢?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人生欢乐有时,悲伤有时。有悲伤情绪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悲伤情绪在整个生命历程里占据时间的长短。
仔细观察贾谊的生平和性格,不难发现,其实贾谊根本没有用太多的时间为自己的境遇而悲伤。而恰恰是忙碌占据了他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来到长沙,他并不是每天都在那抱怨命运和境遇,而是到处寻访失传的典籍,不断搜集儒法道三家的经典学说,还不断地在长沙国了解民情,忙于治理地方,不断探索安邦定国之道,并积极的向汉文帝呈递治国良策。贾谊为什么能少年成名,为什么刚开始处理政务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为什么文帝和他谈话的时候总是忘了时间,为什么后来文帝把他找回长安,在宣室谈论完鬼神的道理之后,还是觉得自己不如贾生。这其中蕴藏着什么?那就贾谊在自己短暂的三十二个春秋里,丝毫没有片刻的停顿去坚持自己的追求!一个纯粹的人,从来不会停下自己忙碌的步伐,也从来没有忘记自己心中的理想。
有人说,贾谊是在长沙哭死的,他是性格的软弱才造就了自己悲剧的一生。其实这又是对贾谊的不解和误读。贾谊辅佐梁王,梁王坠马,由此抑郁不得志,自己内心感到愧疚,歉疚而死。有人可能还会说,梁王坠马而死纯属意外,为什么要内疚而死呢?其实这里正好又表现了贾谊性格里的纯粹与执着。汉代的君臣关系,跟我们现在老板和下属的关系是有很大区别的。古代的君王,特别是贤明的君王,都会是臣民内心的信仰,更何况汉文帝又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和仁爱的皇帝。所以文帝和贾谊不仅仅是君臣关系,还是知己关系,两人常常会促膝长谈,两人感情之深可见一斑!文帝俨然已是贾谊心中的信仰。梁王又是文帝最喜爱的儿子。试想一下,就是现代社会,一个好哥们的儿子在自己的照看下出意外死去了,当事人又是一个怎样的心情。贾谊一生光明磊落,执着追求。他的抑郁而死,最好的诠释了他执着追求、痴心不悔的性格特点。
在现实的世界里,当人们遇到困难或不幸的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人选择逃避,从此一蹶不振,消极度日;有人随波逐流,不但刷新自己的价值观,自以为自己能够很好的面对现实,适应社会的发展。还把每次的经历都用一个好像充满了正能量,看似从经历中获得了很多的“成熟”来形容,殊不知这样的成熟是用自己最宝贵的初心换来的!
贾谊之所以会被人排挤,完全是出于世俗之人的私心。绛灌带兵打仗,生活阅历和生存斗争经验确实比贾生娴熟很多。但是作为一个后人来看,我会站在贾谊那边。我们不应该用自己的阅历来评价他的一生,而是要深入到他的整个生命历程去理解。像贾谊这样执着而纯粹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原本就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怀、更多的理解。
贾谊这个政治天才,集儒、法、道三家学问于一身,满腹经络,尽是韬略。他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策略大多被文帝采纳。整体上来说,贾谊的一生还是幸运的。正是由于他的深谋远虑,才有后来的文景之治,才会为后来汉武帝北击匈奴奠定雄厚的基础,才会开创四百年的大汉基业,才会留给当今世界人数最多的大汉民族。
纵观贾谊12年的政治生涯,虽受谗遭贬,未登公卿之位,没有完全施展自己的抱负,但他前瞻性的思维、卓越的见识、精确地判断、突出的贡献,是当时公卿诸位无法比拟的。
如果贾谊不是英年早逝,只活了33岁,汉王朝甚至中国的历史或许将会是另一番模样。斯人已逝,生者如斯,吾辈当以贾太傅为榜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