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想法读书
《当世界走到尽头,我们还有什么?》

《当世界走到尽头,我们还有什么?》

作者: 萌橦在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2-06-01 10:04 被阅读0次

你知道,这位建筑工人是一个响当当的汉子,男人中的男人,那时却双眼含泪。他为通过艺术寻求到的生命感悟而感动不已。

什么是艺术?也许你会说,是那些高大上的东西,我等凡人理解不了。

但你有没有听到一段音乐泪流满面的时候?听音乐为什么会流泪呢?是感人至深的歌词,让你想起了从前的自己,还是一段带有回忆味道的歌,让你想起了曾经的时光?

看一部电影时,某个画面让你“鸡皮疙瘩起了一身”,到底是什么触动了你心底最隐秘的感觉呢?

站在一副画、一座建筑面前,那无声的力量给了你内心深处最动人的震撼,让你停在原地,挪不开目光,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感知艺术》一书中,作者讲到,虽然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虽然有人说:人文科学是无用的科学,但我们都有一份共同的职业,那就是——活着。

当一个人学习内燃机的机械构造时,学习目标是他能够更好地理解、设计、建造或维修这类发动机……当一个人学习人文科学(艺术)时,学习目标是他应当能够更好地理解、设计、建造或修复一种人生。

人活在世,如果只有对外在物质与技术的探索,而内心空无一物,那么外在就没有根基,有一点风吹草动,内心也许就在瞬间崩塌。

而内在和外在都不停探索的人,就如三千年胡杨,延续下来的是它不屈不挠的精神,人文学科恰恰就是对精神内核全方位的探索。

“人文科学的根本目的,是探索人性、人类的思想和感受、人类行为的动机和人类思想的行程。”而艺术作为人文科学中的一个分支,也承载了人类精神上不同形式的探索。

《感知艺术》这本书,从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舞蹈八大领域,为我们全方位介绍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与重要作品,以及如何去欣赏、聆听,并在生活中注意到我们从前未曾注意的细节,感受艺术的同时,也能捕捉生活之美。

本书作者是享誉国际的教授、获奖作家、学者和艺术家丹尼斯·J.斯波勒,从他的履历中可以窥见这是一位多领域发展的艺术家:他不仅在演讲和戏剧领域获得学士学位,在舞台场景设计方面获得硕士学位,还涉及音乐、人文、美术等多个领域的研究。代表作有《感知艺术》、《穿越艺术的现实》、《视觉艺术指南》等。

艺术来源于生活,且又高于生活,这些艺术形式在历史长河中进行了多次演变与迭代,正是人类生活变化的体现,本文将从音乐领域入手,为大家介绍如何感知、聆听、在生活中发现音乐之美,也为阅读这本书做一个引言和开端。

我们为什么要听音乐?

作者斯波勒在书中提出,艺术可以做以下四种事——

1 进行记录

2 提供视觉或其他形式的感受

3 揭示形而上学或精神真理

4 帮助人们以崭新的创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

那么如果放在音乐领域,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我们既不搞音乐创作,也无需明白什么晦涩的专业理论,我们只关注什么音乐好听,为什么要听,怎么去听。

作者提出的四件事,我们在听音乐时可以这样来实践。

01 记录心情

最近重新翻红的王心凌,真的验证了音乐的“记录”作用。

虽然音乐是流动的时间艺术,转瞬即逝,如果不采取录音或录像技术,就留不住音乐发生的瞬间。

但为什么十几年前的歌,你再听到时会泪流满面?那是因为这段旋律又带你回到了从前,你又想起了当时的自己。

今天听着王心凌的《爱你》直呼“爷青回”的人,初听这首歌时,大部分是在中学时代,包括我自己在内,也是在最懵懂灿烂的年华里,听到过这首歌。

一旦旋律入了心,即便没有歌词,但前奏一响起,你的思绪马上就飘回了初听的时光,那是感叹自己回不去的青春,也是对曾经年华的一个纪念。

这就是音乐的记录作用,它虽然没有视觉形式,但只要在内心打下烙印,当有一个触发点时,它瞬间就会把曾经的画面呈现在面前。

02 提供听觉上的感受

在本书的第五章,作者着重介绍了音乐的类别、风格等,有人喜欢听摇滚,有人喜欢听古典,这些音乐风格给人以不同的听觉感受,在这些感受中,人们体味别人的人生,也从中获得情感慰藉。

西方世界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印象派画作,这些视觉静态艺术,其实在音乐领域也可以表现出来。

巴洛克一词原意为“巨大而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这种珍珠在文艺复兴时期用于制作极端花哨的珠宝。而体现在音乐上,就是规模恢弘庞大、壮丽宏伟的多声部音乐。典型代表如巴赫,将庄严与对称发挥到极致,听听这首《勃兰登堡变奏曲》,可以从中感受巴洛克之美。

而说到印象派,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莫奈、塞尚等画家,但其实在音乐领域,同时期也出过印象派作曲家,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德彪西。

为什么印象派大师多出自法国,也许是因为法国人从骨子里透出的浪漫气息,使得这一独具特色的风格在19世纪后期异军突起。

德彪西的《月光》与贝多芬的《月光》截然不同。贝多芬的《月光》,在舒缓宁静的节奏中,透出一丝不甘,也蕴含着一股力量,仿佛只要有一个契机,月亮就会冲破黑暗照亮天空。而德彪西的《月光》,同样是舒缓宁静的节奏,但仿佛让人看到了倒映在水面的月光,柔软而动人,仿佛一伸手就能触摸到丝滑的月光一样。

和文字的力量一样,它们都有一种魔力,可以凭借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在脑海中绘制出具象的画面。

03 揭示形而上学或精神真理

这个功能看起来有点深奥,但是举个例子,也许就能明白。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开篇中,向着太阳这样呐喊道:“你伟大的天体啊!如果没有你所照耀的人们,你有何幸福可言哩!”

这是文字传达出的精神,那么用音乐如何传达呢?理查·施特劳斯根据《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创作的交响诗,将这种哲思表达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开篇对于太阳的诘问,深沉的鼓点仿佛在心脏上敲击,恢弘庞大的音响效果,让人有一种能够冲破宇宙的力量。

而关于传达哲思的音乐,贝多芬那叩响命运之门的《第五交响曲》(又名“命运”)、《第九交响曲》,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都是将音乐作为传递思想的武器,传达对于人类精神领域探索的哲思作品。

04 用不一样的视角来看待世界

有些时候,影像到达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到达,文字描述不了的感觉,音乐可以。

所以,音乐也为人们观看世界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

在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最著名的一曲《天鹅》,为人们描绘出洁白而优雅的天鹅形象,不仅仅是听觉感受,视觉形象也跃然心中,即便是没有见过天鹅的人,也能从音乐中感受到天鹅之美。

而在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中,更是生动描绘了多种人物、动物的形象。

当听到彼得的主题音乐时,一个带着红领巾,一蹦一跳活泼的小学生少先队员就出现了;小猫主题,则是一只懒洋洋的胖猫;大灰狼主题,音乐运用不协和音程的手法,刻画出一个邪恶贪婪的形象,生动而有趣。

音乐为我们提供了看世界更多的可能性,也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在听觉中丰富视觉、丰富思想、丰富人生。

写在最后

与其他泛泛而论的艺术书籍不同,《感知艺术》这本书只是单纯引导读者观察和聆听艺术作品,讲述如何利用我们固有的感知和技巧来接近艺术,建立与艺术的联结,最终是我们可以自如地面对、欣赏与评价艺术作品,与其他人自信地交流沟通。

本文只从音乐角度撕开一个小口,和大家探讨了我们为什么要听音乐,可以作为阅读《感知艺术》的引导文章,如果想要更多了解艺术的分类与差别,不妨用一个宁静的午后,翻开书来看看吧。

相关文章

  • 《当世界走到尽头,我们还有什么?》

    你知道,这位建筑工人是一个响当当的汉子,男人中的男人,那时却双眼含泪。他为通过艺术寻求到的生命感悟而感动不已。 什...

  • 走到世界尽头

    文|逆光 那天早晨,我和上司大吵了一架。 吵架的结果是,上司继续做他的上司,而我,摔门而出,一直往西走,决不回头。...

  • 走到世界尽头

    辽阔的大海一望无际,温柔的海风在桅杆上与旗帜欢快地嬉戏,傍晚的夕阳染红了西天的云彩,已经不记得这是倾城号游轮第几次...

  • 当走到世界的尽头,你会想起什么?

    文:||18岁的小仙女?‍♀️ 昨天早上将近8点的时候,台湾海峡地震了,连带着周围的省市。 一如往常一样,走在去往...

  • 当生命走到尽头!

    假如有一天,我的生命即将停止, 我会将剩余所有时间计划安排。 假如有一天,我的生命即将停止, 我亲爱的父母依然健在...

  • 当爱走到尽头

    如果爱走到尽头 是否可以和平退出 不再回首 曾经细碎历历在目 真实的悸动与欣喜 是否可以散入风中 那么爱过 那么痴...

  • 当生命走到尽头

    我家屋后的那户人家是四十年前和爷爷一起从山上搬下来的,直到现在我还能听到村里的一些人叫我们“外来户”。 ...

  • 当友情走到尽头

    不只是爱情有尽头,友情也一样会走到无路可走。 我们也曾经真心相待,也曾历经风雨,只是后来的后来,才发现愈是亲近的人...

  • 当生命走到尽头

    我小学三年级的那年,我太爷爷走了,我跟着父亲回老家,红砖白壁的院落,长方形的围墙南北长三十,东西宽二十五,院落坐北...

  • 《我们正从尽头走到尽头》

    在火车上 模糊的树拒绝留下记号 被我寻回 一位蒙上一片嘈杂夜色的陌生人 我们询问互相的秘密 在坦白、隐瞒、修饰中找...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世界走到尽头,我们还有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uat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