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健脑,健人生
大家都熟知钱钟书在《围城》中形容婚姻就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拼命想进去,里面的人拼命想出去。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反方向的围城:里面的人会坚持不懈,外面的人坚持不屑。
健身就属于这样一种情况,而我就在最近一年中从围城外面走进了围城里面,有些很有趣的发现。
在此之前,先说一个我最近的经历。
中秋节单身狗(我)的弟弟结婚,很多多年不见(甚至几乎也没联系)的亲戚悉数到场。老家大别山,一般乡里的传统想法老二比老大先结婚的原因无非是“老大不咋的”,并很容易从一些迹象找到你的缺点。很多时候长辈还会很直接地把这话说出来——毕竟从小看着你长大的,说几句直话又怎么了,自然晚辈就只能受着了。
但这次,我比较幸运,好几个长辈亲戚跟我说的都是“你这么一表人才的居然还不结婚?”“年纪也不小了,就不要再挑了,差不多就行了”。注意哦,这话在他们对我来说,不会有半点恭维,也完全没这个必要。
而其实就在一年前,一些亲戚见到我还说“你是不是找不到女朋友啊,我给你介绍那个谁谁谁吧”“你看你这胖(其实也就微胖)的,你不减肥,看怎么找女朋友”连我老爸老妈也持同样看法,看到我一脸的担忧。是的,一年前我体型还很显胖,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慵懒”,很像是不上进的人,看起来也比实际年龄要大一些,确实观感不好,但我打心里认为胖一些就谈不到女朋友的说法完全扯淡。
长辈亲戚们所谓的“一表人才”其实就是指“表”好看,至于人才不人才不是见面不久就能看到的。是的,就是因为最近半年健身改变了我的形状,然后改变了我的形象,从而影响了长辈们对我整个人的“价值判断”。虽然不是很频繁,但包括这次事件,健身之后都明显地从人际方面带来了正面效应。
当人因为“势利眼”占了好处的时候,他是不会批评“势利眼”的。曾经面对别人指责我的外貌和穿着,我拧着一股气“逆潮流而动”,心想找的可是有内涵的女孩,所以她们必定不会在乎我的外貌。所以,生活方式跟乌龟一样,出了早晚合起来完成一个“仰卧起坐”,完全没有给自己安排任何“动”的事情。
本着极端地“内在大于外在”的看法,甚至我买书买课的花的钱都超过买衣服,我也不知道我是怎么在这种看脸的社会中生存下来的。
那时候,虽然不觉得改变身形有什么重要的,但我还是认可一点——健身总归有健康上的好处,但我身体没毛病啊,我以后应该会健身的,但现在不是很必要花这个钱和时间。年初因为一个机缘我“冲动”决定买卡健身了(在我的健身笔记一里有表述),然后就把这事规划为生活的一部分了。
除了暑假两个月因为工作出国和连轴转,锻炼得少,其它几个月基本上保持着一周最少三次的频率。成效是脂肪减掉了最少15斤,肌肉长了最少6斤,形成了我现在刚好从外观上看起来匀称的身形。其实,脱了衣服依然惨不忍睹,哈哈,再接再厉!
除了外面看到的变化,还有一些对身体隐性部分更重要的改善。即便是微胖,但体测显示,如果我不加快减掉脂肪,很快就会出现脂肪肝的毛病;在训练一开始,我发现我的身体居然高低左右是很不平衡的(平时其实看不出来),如果不拉伸矫正,到了一定年纪骨骼内脏就容易出毛病;因为肌肉量太少,新陈代谢太慢,身体活力不够,毒素容易累积,就会导致人的“老气”……
想起来其实还是挺后怕的,才发现我一直以来我对身体这“革命的本钱”是只使用不修理的,更别说进行艺术化改造(健美)了,正在埋下隐患。所以,我有史以来对自己的身体“出手大方”,进行重点升级改造工程。因为从小连体育课都没怎么上,我的基础不是一般地薄弱,追加了几次课程和项目,到现在还在上着私教课呢。
虽然钱花得哗啦哗啦有些心疼,但想着未来远离病痛的幸福和省下的医药费,就觉得多付出一些就多一分保障和踏实感。而且毕竟把自己整得好看一点,让人直觉“此人不赖”也是挺好的一件事——当不说话就让人模糊觉得OK,何必还要用才华呢?顺着集体意识(哪怕肤浅的)而动的好处是,不累还捡便宜。
啊,我真是一只“墙头草”,我改变想法和坚持想法一样理直气壮。
关于花费了额外的时间问题,当我一边锻炼一边听音频书和音频课的时候,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甚至很享受这种身体和电脑同时被激活的感觉。
至此,我从身到心都已经习惯了健身相关的生活模式,即便我现在想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也一定会安排出最低限度每周三次的时间。如果谁要拦着我不让我去,我会感觉他是对我“谋财害命”!
二
于是,我就对“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产生了怀疑,很多人像之前的我,要是一直固执己见,就会因为完全感受不到(理性知道没用)健身的好处,一直固执己见;很多人容易受可感知到的痛苦度驱使改变,而不是可预测的美好度。很多那些买了卡不去锻炼的人,又是理性上知道好处,但因为还没来得及收到正反馈,就遵从感性而越来越不想锻炼了,等再走回正轨又更难了。
所以,即便一个毋庸置疑好处大大的事情,人们也很难决定去做、坚持去做,对吗?这里面真是很有玄机,就像我在开篇说的那样,是一个反“围城”的局面。
那么,如何破?在这里我想借用两位互联网上的大咖来做一下阐述。
一个是我今年在业余学习上跟得很紧的老牌“斜杠”、互联网上的财神李笑来,他的价值观和方法论透着深刻的洞察力和经济学思维,说的话总能让思想上很挑剔的我心服口服。
他在谈到他如何决定并执行一个事情、项目的时候,如果他动心了,想做了,首先会绞尽脑汁列出几十条(多多益善)不得不做的理由和好处,以及详细计算(不是描绘)未来的大把好处,直到把自己调动得热血沸腾,这事我做定了,“谁都别拦着,谁拦我就是仇人”。
可以发现,他是把我在体验一段时间之后的动机水平提前到一开始的时候了。这就像给自己做火箭的推进器,点燃最大的能量,一口气推到轨道上,根本停不下来。
他还说到他早年为了进新东方做老师,必须要考托福和雅思。为了逼迫自己早日记住海量单词,他甚至算出了他每记住一个单词,就是200元收入,然后动力超大,效率大幅度提升。每个人每天都在做决定,但做一个决定,也是有质量高低的,不是吗?
在说到“努力”和“坚持”的时候,李笑来直接说他字典里根本就没有这两个词。因为他说所有他决定要做的事情都是心甘情愿、极其享受的,需要“努力”和“坚持”的事情都是自己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要做的事情,注定也不会做得多好。同时,他也指出,意志力、自控力都是不可靠的、有限度的、消耗能量的。
那么另外一位最近很火的大神是采铜先生,因为“知乎”精神而出名,因为《精进》一书爆火。他的精进我是当做自检自测的工具书来读和用的,收获特别大。他在《精进》中以整个人生的时间为跨度,以生命整体收益为衡量标准,对于哪些事情值得花时间,用了收益值和半衰期(即可积累性和持续性)两个维度将日常所做的一切事情做了四象限区分:分别是高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情、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情、低收益值高半衰期的事情、低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情。
虽然他也同样提到,同一件事情对于不同的人可以归为不同的象限,但用这个思维框架来衡量自己的每日所作所为,无疑会让自己的决定和行动更具有前瞻性和实效性。
那么,他是提倡人们的大部分时间应该花在长半衰期的事情上的。而健身就是很明显的属于“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一类,而完全可以用来健身的时间,比如看韩剧、漫无目的刷朋友圈、低质量的社交活动等就属于低收益值(即便从娱乐角度)短半衰期一类。
那么综合看来,太多人既不知道健身是高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情,也一直没有为自己列举足够多的理由,随意决定,莫名放弃,始终处于“围城”的低端陷阱之中。
我觉得这两位大神的理论和方放在一起用非常好:如果一件事情是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一定要去做;在决定做的时候,为了调动自己最大的动能,为自己找出一长串不得不做的理由和达成后的美好画面;然后一鼓作气,做出第一步成效,形成正反馈,然后就上轨道了。
或许你发现了,所有平时大家觉得需要“毅力”的事情,都可以用这一套逻辑在享受“坚持”,开心中收获。
对于健身这件事情,为自己列出十几二十个不得不做的理由一定很容易,我本想自己列给大家,但我觉得如果所有看到本人的朋友,一起来接力(每个人可多写)列举会更有意思——马上就变成了一个高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情,不是吗?
那么,关于不得不健身的理由,大家会给出多少惊喜彼此的呢?我拭目以待!
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