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是工作,是我们需要花费大部分精力获得薪水和个人成就价值的;off是休闲,是转换心情、增长知识,自发地参与的可以自由发挥创造力的任何社会活动的总称。
现代人的时间精力安排都是投入到工作中,维持个人需求而不得已做的,对于休闲来说,更多就是拿来睡觉或玩手机。这对于在思维逻辑层次中的精神和价值,注入的活力都不多,以至于上班时变成了机械化工作。
01 职业倦怠
很多人没有好的off,慢慢地累积成了职业倦怠。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罗伊登贝格尔(Herbert J. 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倦怠 ”( Burnout )的概念,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其研究表明, 职业倦怠由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 、去人性化( depersonalization ) 、个人成就感降低(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 3 个维度构成。
著名的《马氏工作倦怠量表》,从三个维度表达了这种倦怠:
“心好累”。专业术语叫“情绪衰竭 ( Emotionalexhaustion ) ”,指没有活力,感觉自己情绪和资源都被消耗完了,既不想干,也不想承担任何责任,对什么都没热情;尤其对于要重新上班感到恐惧。
情绪衰竭的原因是因为不会拒绝或者工作任务中导致工作负荷过量。
“不想干”。专业术语叫“去人格化 ( Depersonlization )”,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组织和同事都很不满,对客户关系冷淡,不把自己当人,也不把别人当人。这种情况下经常有冲突是必然的。
在社交方面,是和工作场所的其他人没有积极的联系,工作中与人的冲突影响严重;
在价值观方面,与周围同事或者上司的价值观不一致。
“我不行”。专业术语叫“低个人成就感 ( 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 ”,对自己的工作评价低,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感体验的下降,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怀疑自己的价值。经常说的是“我不行,我没用”。
在控制感方面,个体对工作中所需要的资源没有足够的控制,或个体对使用他们认为的最有效的工作方式上没有足够的权威,容易产生无力感。
在公平方面,有工作量或报酬不公平引起,由评价和升迁不公平,带来情感衰竭,统一产生无力感。
在报酬方面,可以指经济报酬,更多的是指生活报酬,与无力感有关。
所以连起来说就是:心好累啊,不想干了,我不行,但是还得干……
02 人生休闲设计
根据思维逻辑层次,上层决定下层。也就是说有时候,并不是直接原因导致职业倦怠,是一些情况间接地影响了职业倦怠,为此我们可以用休闲的方式让身心放松,以便有更好的精神状态面对。
什么才是真正的休闲? 需要两个 Free —— Free time ,Free will 。
Free time 是指完全自由安排的时间。如果放假后,你的日程表还有8个必须要见的亲戚,3个工作任务,你的时间其实不自由,只是变相上班。所以,休息不等于休闲。休息只是工作的延续,而休闲是另一个频道。
Free will 是指完全自由意志选择的活动。很多人对于假期要干什么,别说自主意识,只有点下意识,下意识地看电视、玩游戏、睡觉,下意识地去全世界最热门的景点,挤在一起拍照、发朋友圈……那只能说是“空闲”,而不是“休闲”,最大的区别是休闲的主动意志,一个好的休闲时间表的安排和计划,背后的意志力和渴望,一定不比工作日程表差。
把两个free真正用上,你需要这三招。
第一招: 把软时间变“硬”,制定休闲计划
别想着有闲或者有钱以后再好好休闲。很多事现在不做,永远都不会开始。休闲和工作一样,都需要计划,休闲甚至比工作更需要计划。
为什么呢?工作时间是“硬时间”,总有人监督和压迫你,上班8小时,每周5天,每项任务都有节点;而休闲时间这种“软时间”则经常被忽视、被占用、被拖延。保护软时间的方法,就是变得比硬时间更硬。
平时忙里偷闲的和自己的约会,而大段时间的休闲则需要你提前几个月,甚至一年安排。最好在年初就列出计划,在工作还没有算计你之前,提前安排好,不仅要把计划写进备忘录,而且要提前向公司请假,和同事协调,最后提前订好车票,昭告天下你的计划,让别人不好意思打扰你,像完成一个项目一样,留出软时间。
第二招: 用3天时间,完成切换
虽然每个周末休闲是个好方式,但长假很有必要。工作时间切换为休闲时钟,至少需要3天,去一个外界联系不多,网络不好,住宿却还不错的地方,更容易进入状态。
在心理治疗中,72小时是一个很神奇的数字。72小时以后,心理灾害的应激反应会逐渐降低。如果把匆忙的外界生活作为一种应激,或许72小时,也是心境切换的必须时差?
第三招:充分享受、一品一件
与其各种省钱,被廉价的旅行团拖着到处走,不如多花点钱, 少而充分地享受你真正感兴趣的事。其实好的休闲场所虽然贵,但并不奢侈,尤其是放眼全球。
所以要去休闲也是“一品一件”,要去你特想去的地方;要买就买你很心动的体验。很多东西,因为买的时候心痛了,你才会珍惜。记住,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地方。
小结,把空闲的时间拿来休闲,而不是休息,用free time 和free will来切换到另一个精彩的频道上。
03 动态平衡法
职业倦怠阻碍我们前进 ,通过好的休闲在精神上调整后,得以更好地前进。
只是有时候时间不由得我们把控,这个时间如何更好地平衡ON和OFF呢?
1. 没有完美的一天,但也许有完美的一周
当你想着要交一个把细节处理好的方案给老板;辅导孩子做好作业;准备考试内容时,这个一天的时间是做不完的。
完美是有可能的,真正的问题是“一天”和“方方面面都满意”,以这个周期思考,完美永远不可及,所以你焦虑,而且做什么都觉得不完美。
但下面这样的人生是有机会完美的:
每隔段时间埋头苦干,和同事讨论项目的细节即使身心憔悴,但是觉得值得;每周给自己准备一个小惊喜;每年一段时间,专门学习一门东西,然后认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每年拿出一个长假,陪孩子做一件他们特别想做的事......
平衡的焦虑往往来自于你希望时时刻刻平衡;但是如果拉长到一个长周期平衡,平衡就变得可以实现。如在某个封闭会议的下午出去喝咖啡的确不可能,但是每周专门给自己留出1个小时的宁静的咖啡时间,却很有可能。
平衡的高手认为,没有完美的一天,但可能有挺好的一周,不错的一年,肯定会有完美的一生。
2. 与其谈人生平衡,不如谈人生效能
你肯定见过身边的这种人,工作井井有条,效率奇高。你跟自己说,虽然他很牛,但是我有一个快乐稳定的家庭,这种工作狂肯定没戏。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他有一对特别可爱有教养的孩子,还都特爱他,你对于人生深深失去了信心……
这就是所谓的人生效能,而不是人生平衡。
日本医生吉田穗波,她的人生目标是工作、留学、儿女成群-她生了5个娃,上着班,五娃出生的时候,正好从哈佛毕业。
她在自己写的书《就是因为没时间,才什么都能办到》(这个让人郁闷的名字啊)里提到,她的成功,主要在于高效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利用零碎时间、放弃完美主义、控制情绪、随时打开书本、借力他人……总之,这姐姐开发了无数让自己提高工作生活效能的事。
这就是用有效的时间把生涯四度管理的很好的例子。
平衡高手的第二个秘密,与其关注工作生活平衡,不如提高工作生活效能。
如果你可以6小时内高效能做完8小时的事,你会不会更有机会平衡?如果你可以用更高质量的时间陪伴孩子,你会不会更有机会平衡?如果你学会一心三用,你会不会更有机会平衡?
3. 小事很重要
去游泳、登山、骑马的时候都会发现,越是高手越放松,也越省劲儿。因为他们不需要做大动作,只需要在微妙的地方做小调整,就有平衡,正是因为这样,也更放松。
平衡在小事中。我们总想等到憋个大招才叫平衡,其实改变你生活的事情,都在小切口之中,你没有必要非要更衣沐浴,远离郊区才叫休闲。其实高手的平衡动作都很小而精妙。
不过,不管怎么说,平衡是很难的,动态平衡则更难。所以平衡工作与生活都是一件特别难的事。不过正如《死时谁为你哭泣》的作者罗宾·夏玛所说:“ 不是因为某件事很难,你才不想做,而是因为你不想做,才让这件事变得很难。 ”
04 净资产增值
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当你的OFF支撑你的ON前进地更快时,考虑的不仅仅是平衡,而是让自己增值,也就是净资产不断增多。
休闲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如果你为了休闲而休闲,最后让自己停留在原地或者倒退回去,这样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正负相抵后,公司要盈利,人生也需要不断变好。资产减去负债就是净资产,这是你人生“赚到”的钱。
用这种投资的心态看人生,人生平衡的原则是,不是让资产增值,而是让净资产增值。
盘算下,今天你的人生净资产是什么?到底值不值得你来人世走一趟呢?从这个角度,第二层次的平衡,你的人生投在什么地方是更加“值得”的?
小结,当ON与OFF不平衡时,就会出现问题,这种平衡不是时间上的,而是让休闲到支持自己往前走,如此往复,能更好的地创造出属于你的天地。
今日精进
你是如何让你的OFF支持你的ON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