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理论坞 —— 效应 定律 定理 法则 术语
【心理学课】20180612 解读:《路西法效应》

【心理学课】20180612 解读:《路西法效应》

作者: 鞍山孙勐 | 来源:发表于2018-06-13 13:59 被阅读121次

作者介绍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作者,毕业于耶鲁大学,曾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现为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荣退教授。他的《害羞》(Shyness)、《心理学与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与 Richard Gerrig合著)两书总销量已逾250万本。津巴多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现任斯坦福大学恐怖主义跨领域政策、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他编创了美国公共电视台的获奖节目《探索心理学》(Discovering Psychology),并在片中担任主持人。2004年,他应邀担任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美军虐囚案的专家证人。由于津巴多教授四十多年来在心理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美国心理学会特向他颁发了希尔加德(Ernest R.Hilgard)普通心理学终身成就奖。

作品简介

1971年,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教授主导“斯坦福监狱实验”;该实验有如一发震撼弹,引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人性的天真看法。三十年后,津巴多教授以《路西法效应》首度亲自撰述、并呼应从“斯坦福监狱实验”到“伊拉克监狱虐囚案”三十多年来观察到的社会现象,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全盘且深入解释“情境力量”影响个人行为的概念。

核心内容

《路西法效应》的副标题是: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这本书的中文版总共544页大约50万字左右。小编会用大约5000字转述书中精髓,再用1000字解读总结给各位亲!下面小编将为亲转述这本《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为什么情境的力量能把一个好人变成了恶魔呢?自从有了互联网以后,我们的生活就会分成了真实的日常生活与虚拟的网络空间两个部分,随着网络在我们生活中的深入发展,一些负面影响也变得越来越突出,网络空间可以匿名发表言论,降低了个人行为的责任感,以及自我的监控的能力。

在我们共享的网络世界中,诞生了许多可怕的施暴者,有许多匿名的人,经常通过网络可无遮拦的发泄自己的情绪,他们会用恶毒的语言辱骂不喜欢的公众人物,会传播不明真相的恶意评论,甚至还会人肉搜索,肆意公布他人的隐私等等。给他人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这些网络暴民究竟都长啥样?他们都是一脸凶相,满脸横肉的彪形大汉?还是黑衣面罩手持利刃的杀手?或者是草上飞式的江洋大盗?抑或是潜伏民间的反对派政治人物?如果是这样想的,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些都不是.......

如果你知道了他们都是啥人以后,恐怕要眼镜跌碎了一地啦!这类群体中的大多数人,都和我们一样有的是校园中的学子,有的是居家无所事事的宅男宅女,或是公司里的底层工作人员,他们平时可能衣冠楚楚,温文尔雅,只有进入匿名的虚拟空间之后,才会用不堪入目的文字发泄对社会的不满。究竟是什么诱因让这些人引发了心里恶的种子?让他们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肆意的发泄心中的怨气?小编将从这本书《路西法效应》中找到答案。

解释一下:什么是路西法?它是人的名字还是地名?还是其它学术方面的名字?它即是人的名字,也是学术的名词。追根溯源的话路西法原来是光明的守护神,也是上帝最宠爱的一位天使,后来路西法受到了权力的诱惑,带领天使挑战上帝的权力,最后堕落成为坠落天使,与其他的坠落天使一起进入了地狱。《路西法效应》以路西法为名,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告诉我们,人性的脆弱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情境力量远远胜过个人力量,让人难以抵抗。在特定情境的诱惑下,每个人都有可能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

小编将《路西法效应》这本书归纳总结了三个主要部分解读见下文,第一部分,天使与恶魔为什么只有一线之隔?第二部分,情景力量如何改变人类?第三部分,如何才能抵抗邪恶力量的影响?

一、天使与恶魔为什么只有一线之隔?

很多人都认为邪恶是一种天生的人性,是某一部分人与生俱来的性格,比如希特勒,萨达姆的手上沾满鲜血的人,都被人们看作是天生的恶魔。其实,善与恶之间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晰,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可能被激发出内心丑恶的一面。即使自认为自己天生就是好人,拥有稳定一致的人格,也很有可能因为情境释放的力量,而改变自己一贯的性格。简单来说,天使与恶魔只有一线之隔,在特定的情景中的天使可以变成恶魔,恶魔也可以转化成为天使。

【案例】在非洲卢旺达生活的图西族和胡图族两个种族,种族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睦邻友好,两个族群的人经常在一起喝酒作乐,任由己方的牛羊在对方的草地上吃草,相处非常融洽。1994年,一场人间的噩梦降临,胡图族残暴的对图西族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毫不留情的夺走了昔日好友和邻居的生命。在短短的三个月内,胡图族杀死了3/4的图西族人口,这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几乎导致了图西族的毁灭,同时也震惊了全世界。侥幸活下来的图西族,简直无法想象,昨天还和自己勾肩搭背吃喝玩乐的邻居,竟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挥着大砍刀的恶魔,完全失去了人性。

为什么胡图族会突然心性大变?

屠杀的力量碾碎了胡图族人心中的善意。残暴占据了每一个胡图族的心。在尸横遍野的环境中,胡图族人丧失了仅存的理性,不再把图西族人看作是和自己一样的人类,而是把它们看作束手待毙的猎物,随心所欲的去猎杀,所以说善与恶之间的界限是相当脆弱的。在特定的情境里,疯狂的种子可能在任何人的心中萌芽,善人也可以轻易的被环境所改变,随着环境的变化,我们每个人都会因为情景释放的压力,相应的表现出不同的人性,即使一向性格稳定的人,也会因为大环境的变化,突然展现出与平时截然不同的人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同一个人,呈现出相反的人格特征,展现出两张截然相反的面孔,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比如一家公司的优秀员工,平时总是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在单位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但该员工回到家里,却会展现出自己粗暴的一面,经常对妻子拳脚相加,施以家暴。再比如一个博学多才,品学兼优的导师,在学术界硕果累累,培养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可是这位导师私下里却是一个贪婪的人,多次利用导师的身份,肆意剥削学生的价值,将学生们当做廉价劳动力使唤。

由此得出结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善与恶的界限并不是不可逾越的,我们可以是高尚的圣人,也可以是邪恶的罪人,随着环境的不同细微或明显的情境因素,都有可能激发我们内心潜在的恶,最终导致人性的败坏,只有了解引发丑恶的原因,我们才能够通过正确的决定来改变和转化罪恶的发生。

二、情景力量如何改变人类?

人性中的善与恶转变并不是那么困难,一面天堂,一面地狱。只要一念之转,我们就可以在天使与恶魔中自由转换,那么到底是什么扭转的人性中的善与恶,让一部分人性情大变,由善良的天使堕落成恶魔度西法?作者津巴多认为,外在的情境力量才是人性转变的关键所在,一个人会犯罪,并不是他的性格有问题,而是由于外部的情境引发了他内心的恶,改变了他的性格,情景的力量,具有强大的诱惑力,当我们处于特定的情境时,所有人都会受到情境力量的影响,没有人可以从情境中脱离,情境力量会挑战我们的人格、道德观和价值观,屈服于情境力量力量的人会从独立思考转变为盲目跟从,做出从前根本想象不到的行为反应。

【案例1】1971年,津巴多教授挑选了20名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志愿者来参与这次试验,这批人格正常的普通志愿者被送进模拟的监狱环境,并随机分为犯人和看守两组,实验开始以后,几乎所有人都很快的进入了自己的角色,犯人变得顺从懦弱,狱警变得残暴无比,就连津巴多教授本人也陷入了监狱长的角色,并乐在其中。这个实验原本计划进行两个星期,结果到了第六天,这批志愿者心性大变,几个标准意义上的好学生,已经转化成了残暴的恶魔,实验只好被迫中止了。

通过这次令人毛骨悚然的实验,津巴多教授发现,外部环境带给人的压力,也就是情境带给人的力量是引发人类暴行发生的主要原因,与强大的情境力量相比,人类的意志力会变得非常渺小,甚至可以被忽略。当我们处于特定的陌生情境下,受到情境力量的强烈刺激之后,意志力薄弱的我们很容易就被邪恶的力量所诱惑,然后就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评价能力,失去道德观念的束缚,甚至发展为丧心病狂的表现,最终在恶魔的引导下,一步步走向了堕落的深渊。除此之外,情境的力量还会让我们盲目的服从权威的指令。

【案例2】一名有身份的医生分别给22名护士打电话通知他们立刻给某位病人用药,这项实验中有一个陷阱,医生要求护士给病人服用20克的药物,而这种药的标签上的却清清楚楚的写明:最大服用量不能超过10毫克,这个时候接到命令的护士们很快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到底是该听从医生的指令,给病人服用大剂量的药物?还是尊重职业程序明确的拒绝不合理的要求?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实验结束的时候,只有一名护士没有听从医生的指令,而其余的21名护士都屈服于权威的力量,按照指令给病人服用了大剂量的药物。

尽管护士给病人服用的药物是安慰剂,对人体并不会造成伤害,但由此可以看出,盲目服从指令的心态会让许多普通人成为恶魔的帮凶,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当我们属于群体中的一份子,执迷的相信权威的影响力的时候,就会被彻底的洗脑,接下来我会毫不犹豫的接受权威的指令,甚至狂热的追随权威的行动,那些远远超出我们自身的力量,特别是社会情境的力量,不仅决定了我们的心智与行动,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原来的人性。小编在解读弗洛姆的《论不服从》和这本书《路西法效应》是异曲同工之妙。

三、如何才能抵抗邪恶力量的影响?

邪恶力量存在于任何情境中,它们就像面目狰狞的恶魔,虎视眈眈的盯着我们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夺走我们身上珍贵的品质一一关爱与仁慈。这就意味着我们中间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邪恶势力的俘虏,变成他们的帮凶,为了避免成为情境力量的受害者,我们必须要学会如何保持警觉,如何应用果断的行动力,有效的对抗有害的社会影响,以及抵抗邪恶力量的诱惑,津巴多教授一直在探寻抵抗邪恶力量的深层根源,发现想要成功抵抗邪恶力量的影响,有两个重要的原则:

1.第一个原则:我们要保持警觉,坚持人性的尊严

【案例】美国陆军军士乔达比从兄弟格拉那那里看到了一些可怕的照片,全是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待囚犯的真实记录,看到那些各式各样的虐囚行为,达比心里觉得很不舒服,直觉告诉他,监狱里发生了一些不对劲的事情,达比平时是一个忠实可靠的人,从来不会随便出卖他人,但虐囚这件事深深的触动了他的道德观,究竟是要保持忠诚还是坚守道德,达比陷入了两难的境界,反复思考了三天之后,达比终于作出决定,勇敢的向上级揭发了这些虐囚事件。美国政府很快开始调查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待暴行,达比的行动阻止了更多虐囚事件的发生,拯救了很多无辜的人。

为免遭报复,达比不得不在军方的保护拘留所里躲藏了三年,他对自己的检举行为一点也不后悔。达比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活在当下,对自己所看到的事物,或者所处的情境的意义保持警觉性,并时刻进行反思,当自己感觉良心不安的时候,要勇敢采取必要的行动,这样才不会被接受到的扭曲观念所征服,成为间接伤害他人的恶魔。

2.第二个原则:坚持自己节操,果断采取行动帮助他人

【案例】二战时期,被纳粹德国军队占领的波兰是一个被死亡气息笼罩的国家,纳粹军人多次警告波兰人民,任何帮助犹太人的人被抓住以后,都要与家人一起被枪杀,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大多数波兰人都忙于自保。然而,一位普通的波兰妇女伊蕾妮•森德勒冒着死亡的危险勇敢的站了出来,她与20名波兰天主教徒一起巧妙的采用各种运输方式,将2500名犹太儿童从波兰偷渡出去,帮助这些可怜的孩子逃离了纳粹的毒手。1943年,伊蕾妮•森德勒被纳粹军人逮捕了,她受尽了各种残酷的刑法,却始终不肯说出那些犹太孩子的姓名和住址。

对这位二战英雄来说,拯救这些不幸的孩子是她存于人世的唯一理由,伊蕾妮•森德勒用她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当她意识到了自己被邪恶力量诱惑的时候不要对诱惑让步,而应当及时提醒自己,拒绝不符合人性的指令,果断的采取行动。只有学会用勇气和美德对抗不公正和残忍的行为,改变他人对无辜者作出残暴行为的局面,我们才能用心中的良善战胜人与人之间的邪恶。

尽管大多数人都屈服在邪恶力量的淫威之下,但值得骄傲的是,面对轻易让大多数人沦陷的情境力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仍然有少数人,能够抵抗住它的压迫,在狂风骤雨中屹立不倒。像达比和伊蕾妮•森德勒这样的人还有许多许多,他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并不是什么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也不是什么英雄豪杰,然而他们却能在严酷的环境里,坚守自己内心的道德观,勇敢的与邪恶力量作斗争,他们就是我们心中的平民英雄。

如果非要找出一点与众不同的特质的话,那就是这些平民英雄,在面对情境力量压迫时,依然坚持了人性中最好的本质,人性的尊严与善良。好,这本书的精髓解读到这里就基本描述完毕,如果你对这本书内容感兴趣,不妨读读全书。我们身处智能时代,它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可能会造福人类,也可能会给人类造成各种各样的困难。不管怎样我们只能接受而无法拒绝,因为我们都一样生活在趋势的大潮中.......下面接入本书总结阶段...... 

解读总结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作者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在本书中详细叙述了那个测试人性的著名实验,作为社会心理学家,探求在环境主要是早就环境的体制和角色分配的情况下,人性的可能性发展,如何激发了人性之恶。作为一部社会心理学名著,其探讨很有现实意义。如果说勒庞的《乌合之众》、弗洛姆的《论不服从》是给我们点亮了一盏从众心理的启示明灯的话,无疑本书《路西法效应》以更接地气的典型案例为我们打开了坚持人性尊严的一扇门。

通过解读本书使我越来越对人性的恶保持高度的警惕,包括我自己身上的,因为我知道,我身上也有变成魔的潜质,甚至容易以正义,公平,良知的名义去作恶,唯有对自己保持清醒地,冷静的批判和质疑态度,并且远离大众,学会保持孤独的思考,才能有机会看清自己到底在做什么。路西法效应通过为期约2周的实验,哦!不,实际上只有6天的时间,就向我们展示了几个普通人在情景力量的作用下是如何变成恶魔的,并用这个原理来诠释发生在阿布格莱布监狱的虐囚事件。

根据书中这个实验,不断的强化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抵制受到外界情境力量干扰的力量也在不断的加强。无论是互联网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太多的无法抵御诱惑的情境力量的人跟风去伤害他人、破坏环境而理直气壮。比如,前不久志愿者开展的公益行动就是这样,在辽阳汤河风景区,因为很多游客肆意破坏环境,并因此去感受莫名的破坏后的愉悦感,他们不耻的行为不但未使旁观者产生厌恶、敌视的情绪,相反,还有很多人像参加一场军备竞赛,加剧了旅游风景区的环境卫生的恶化。

还有就是社会制度性的安排,分散了一部分公民的责任。每个人不直接面对受害者,只是完成自己本质的工作即可。如此,眼不见,心不烦。就当事情根本没有出现,与自己毫不相干。比如,老人跌倒无人搀扶就是一个例子,地铁上年轻女子被坏蛋非礼等,围观的人很多,但是就是人人自保的心里,使作恶者更加肆无忌惮的伤害他人,而无所敬畏。再比如,城市综合治理管理执法过程中,很多无聊的围观群众,明知道被执行人违法事实存在,还跟风起哄,阻挠执法人员正常开展工作,甚至参与打砸政府行政执法人员和车辆。

除此以外,现代人性中,对于对象的去人格化,去道德化,都能极大地蒙蔽人的良知,甚至以良知的名义来破坏。我们都知道环境越来越恶化,但是,有多少人行动起来了来参与抵制破坏环境的行动中去呢?还说环保的例子,在现代性的主流语境里,地球只是资源,是用来给人类服务的。我们以前说地球是养育我们的母亲,但是现代性的语言里地球已经去人性化了,地球就是地球。通过去人性化,大大消除了对于地球破坏的道德压力。在日常生活中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下,我们是否会像上帝的坠落天使路西法一样,不知不觉地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之事,从而堕落成魔鬼撒旦。善恶的界限在哪里?人性的脆弱超乎你的想象!

好,这本书的其它精彩文字图片,均在文后的下方,欢迎您来互动阐述您的想法,我把这本书非常实用的细节精华基本为您转述出来见上文,附加了小编个人对这本书所列心理学方面等相关问题的初步理解,您可以点击文本复制粘贴为已所有,为什么我这样慷慨?因为无论你是否署名我的作品它都是我的思想和精神,这是无法改变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有时间后缀您的想法和问题。书后我们有找时间一起切磋学习,共同进步。解读总结到这里全部结束了,就到这里吧,我们下本书再会!

作品精选

另一种理解:特质、情境、系统

“特质论”之于“渐进论”,正对比于“特质的”之于“情境的”因素会如何影响行为。当面对一些不寻常的举动、一些突发事件或一些反常无理的现象时,传统取向是以某些导致行为的固有特质为了解来源,例如基因、个性、品格、自由意念等倾向,要是论及暴力行为,则研究其凶残的人格特质,要是提及英雄壮举,则搜寻个人利他奉献的基因。

为什么美国小石城城郊社区爆发高中生枪械扫射,造成几十名学生和老师死伤?为什么一对英国学生会在购物中心绑架三岁孩童,最后还冷血杀害?为什么无数巴基斯坦和伊拉克青年男女会成为自杀攻击炸弹客?为什么许多欧洲国家的人民,明明晓得极有可能被纳粹逮捕,危及自身和家人生命安全,仍然选择保护犹太人?为什么许多国家里的“吹哨人”冒着个人损失的风险挺身而出,揭露当局者的不公正和不道德的行为?

对于以上问题,传统的观点(支持者大多拥有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文化背景)会试图以病理学及英雄主义来解释。现今精神医学、临床心理学、人格与衡鉴心理学皆倾向特质论,而我们大多的体制也基于法律、医学、宗教的立场,认为疾病、罪责、犯法应指向病者和罪者,因此,面对以上这些问题,将以“谁”的问题为出发点来了解这些事件:“谁”该负起责任?“谁”是罪魁祸首?“谁”应受谴责,而“谁”又应得赞扬?

社会心理学家在试图了解非常态的行为原因时,会尽量避免这类针对特质的论断,社会心理学家以自提的问题开始,寻求是“什么”造成结果,在“什么”状况下会造成特定的反应,“什么”事件会引发行为,“什么”情境下最接近当事者状况。社会心理学家会问,何种程度的个体行动可以追溯外在因素,如情境变项和特定安排下的环境历程。

“特质取向”和“情境取向”就如同“健康医疗模式”和“公共卫生模式”。医疗模式尝试在受影响的个人身上找寻病灶的来源,相对地,公共卫生模式的研究者认为,疾病的触角衍生自环境创造出的致病状态,生病常常只是环境病原体导致的最后结果。举例来说,一个出现学习障碍的孩童,医疗模式会给予许多药物上和行为上的处方来克服这项缺陷。但是从情境取向来看,由许多案例中可以了解,根本问题可能不只如此,尤其是低经济水平这个外在因素。问题可能出自误食家中墙壁剥落的油漆而造成铅中毒,因此,结论就会是因为贫穷而使病情恶化。

从情境取向这种观点来解释问题,并非仅是概念分析上的抽象变化,更提供了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极为不同的方式。这样的分析方式有着重要的涵义,并且提供直觉敏锐的心理学家们走人大众的生活,试图理解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做事、那样做事,理解该怎么做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好。只是,在个人主义当道的社会中,很少不受特质论所影响的人,每每一发现问题,首要就是观看动机、特征、基因和个人病史。大多数人在理解他人行为时,都倾向高估特质的重要性,而低估情境因素。

在接下来的几章,我将提供一系列真实的证据来对抗特质论,并且扩展焦点显示人们如何沉浸于情境中,因情境释放的力量而改变性格。人和情境常常处于相互影响的状态,纵使认为自己拥有稳定一致的人格,也可能不是真的。独自工作与在团体中的自己可能不同,在浪漫氛围中和在学校环境中不同、和朋友一起与陪伴陌生群众时不同、旅行中或藏身自家小窝中的自己,也都可能不同。

“巫师之锤”和欧洲猎巫行动

《巫师之锤》(也称为“女巫的骨锤”)是首先记载广泛使用“特质论”来理解邪恶的书籍,它后来成为宗教审判的“圣经”,是宗教审判必读的著作。书中内容起于一个亟待解答的谜团:在全善全能的上帝之下,恶魔何以仍旧存在?其中一种解答是,上帝允许它们存在是为了让人们接受考验,屈服于淫威之下的就下地狱,能抵抗邪恶者便得以上天堂。然而,因为亚当和夏娃的堕落,上帝会限制恶魔对人类的直接影响。所以恶魔们以派遣巫师作为中介者为策略,执行恶魔对人类的召唤,导致人们沦丧良知。

于是为了防止邪恶蔓延,处置散布各处的巫师,许多天主教国家以找出并消灭巫师为解决之道。从茫茫人海中找出恶魔的卧底,“识别”是首要工作,然后以各式各样的严厉酷刑逼供,让这些人承认自己的确为“异端”(heresy),接着便歼灭这些“异端”(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猎巫行动)。无法在这样的考验下存活的就如此死去,简单且直接。

就算不提起许多精密规划的恐怖行动、酷刑和数以千计的未知灭族行动所造成的大量死伤数目,光是这种大幅简化复杂议题的概念,就足以教人燃起一把对于宗教审判的无名火。形成“巫师”这样低鄙的类别框架,提供社会快速解决恶魔的方式,只要恶魔使者的身份一被确认,就是实施酷刑、下油锅、上火刑架。

在由男性主导的教会及国家中,我们不难想见为何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冠上巫师之名。这些“异端”通常会因为几种形式受到威胁:守寡、贫穷、丑陋、畸形,少数几个特别的例子则是太傲慢和太有威权。宗教审判的工具,目前仍现形于世界各处的监狱中,在军事或法律审问中心里更是标准执行程序(等我们拜访阿布格莱布监狱时,会有更多的描述)。

作品目录

第1章邪恶心理学:情境中的性格转换

第2章星期日:突袭逮捕行动 

第3章堕落仪式正式开始 

第4章星期一:犯人叛乱 

第5章双重麻烦的星期二:访客和闹事者 

第6章星期三:逐渐失控 

第7章假释的权力 

第8章星期四:对峙时刻 

第9章星期五:淡出黑暗 

第10章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意涵Ⅰ:性格转换的炼金术 

第11章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意涵Ⅱ:伦理学及拓展研究 

第12章社会动力学调查Ⅰ:权威、奉守与顺从 

第13章社会动力学调查Ⅱ:去个人化、去人性化以及姑息之恶 

第14章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 

第15章让系统接受审判:领导层的共谋 

第16章抗拒情境影响力,赞颂英雄人物 

致谢

相关文章

  • 【心理学课】20180612 解读:《路西法效应》

    作者介绍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作者,毕业于耶鲁大学...

  • 【《路西法效应》——读书笔记216】

    【《路西法效应》——读书笔记216】 2010年3月三联书店出版《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作者...

  • 堆砌

    路西法效应 恐惧,欢呼 夜晚,静好

  • 路西法效应

    1月31日 |《路西法效应》 全球最具传奇的真人实境实验,让你了解真正的人性! 书名:《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

  • 路西法效应

    今天听了路西法效应这本书,我感受良多。原来善和恶的两面性说明了,人性是具有弹性的,当我们在指责一个人的时候,不妨看...

  • 路西法效应

    在特定的环境下,我们的身份、权威都会随环境的变化而不同,遇到的人不同,自己的发展也会不同。 每个人...

  • 《路西法效应》

    不要说大话,真的,就用科学来客观地看待“人心”好了,承认我们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样理智、智慧与善良,承认,才会不苛...

  • 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效应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的代表作。上世纪70年代,他主持实施了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在这个模拟...

  • 路西法效应

    说路西法效应前,我们先说说路西法是谁。路西法是西方宗教传说中的堕落天使,曾经非常受上帝的宠爱,但他过度骄傲,后来背...

  • 路西法效应

    当我们进入到一个群体中,逐步进行阶级分化,权力分配,角色带入。情景因素可以支配个人意志,让人们从被上帝宠爱的天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学课】20180612 解读:《路西法效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uej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