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02-20王昌龄

2020-02-20王昌龄

作者: 小旅 | 来源:发表于2020-02-20 14:52 被阅读0次

    同学们:

        2月20日星期四的晚上好,王老师要提醒一下自己日期!

        今学了一首诗,我也还是把课k中的内容延伸延伸。

    一、作者

        1、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有争议,也有说是长安,老师偏向长安一点,古都文化气息浓郁,他才会读书考试,在古代是穷人家的孩子读书的机会很少)。盛唐著名边塞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2、说说跟朋友的经历: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大概的贵州)。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县长),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接连被贬,更为可悲可叹的是, 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后张镐按军河南,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天子王昌龄”。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3、成就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4、评价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二、边塞诗

          1、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2、产生原因

          A.由于边事和外事的增多,不少文人到边塞寻求建功立业的机会:

        B.有些文人向往边塞风光和塞外生活,有机会到边地漫游:

        C.有些诗人对朝廷的穷兵黩武不满。

          在唐代中前期,有一批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人,其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蔚为大观,被后人称之为“边塞诗派”,这些诗人被后人称为“边塞诗人”。

          边塞诗人中的代表人物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王维、高适、岑参等,以高适和岑参最具代表性,合称“高岑”。代表作: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王昌龄的《塞下曲》,李颀的《古从军行》等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王昌龄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他拜别了初唐,也走过了盛唐,他把边塞的人、事、物都放到了历史时空中,他的文字,写的是时代的风云变幻,写的是戍边男儿的金戈铁马,同时,也在写着闺中女子的愁云惨淡:战争的残酷就通过一把血淋淋的刀展现出来了,在战场上有激烈战斗的豪情万丈,有为国提携玉龙的不顾生死。沙场上的每一个将士,战争中的每一次挥刀劈砍,每一声嘶哑的呐喊,每一道滚烫的鲜血,这一切的飒爽英姿,这一切的激昂振奋,都是边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王昌龄是战场上血雨腥风的亲历者,也是欲归而不得痛苦的旁观者,他从边塞绮丽的风光中看到了漫天的血色,他懂得守边将士的激情豪迈来自于对国和家的责任,他也懂得离家数载对家乡及亲人入骨的想念,只是因为,他从来就是他们的一员。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托朋友辛渐向东都洛阳的亲友传递一个资讯:自己仍然清白,而且毫不热中于仕途。这两句诗显然包含著丰富的潜台词。有人视他为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人,在一个政治腐败风气不正的时代,这样的人很容易被中伤以至被诬陷。当年的详细情况现在已经不大能弄得清楚,总之此时王昌龄的处境已经相当困难,而他并不打算一一为自己辩解,只说了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既声明了清白,也表示不以官职的去留为意。傲骨凛然,而出言温润,此其所以为名句也。

          唐代文人遭到贬谪的原因纷繁多端,就其用心而言,不外乎两类:一是缘于私心私情而受惩罚者,二是追求公理公正而遭迫害者。

          战争是残酷的,我们庆幸正在大国,今天虽然武器先进,但是我们也尽量不打仗了,用知识和思想武装自己,成为国之栋梁!

    三、科举

          “科举考试最早开始于隋朝,是由隋文帝创立的。科举考试是隋朝之后,到1905年之前,历朝历代用来选拔人才的一项制度。不同的朝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与科目也各不相同,科举考试制度在唐朝已经基本完善。

        古代科举制度分为六级:

    童生(第一级县试)——刚开始学习的小孩。相当于高中毕业,因为他们可以算是有学问的人。

    秀才(第二级府试)——最低级的考试合格者称为生员,也叫秀才。 相当于高中毕业。

    举人(第三级院试)——生员(秀才)应三年一度的乡武,合格者称为举人。 相当于大学生或研究生, 因为他们毕竟是从众多的秀才中脱颖而出的。

    贡士(第四级乡试)——参加全国范围科举考试(会试)及格后获得的资格,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

    进士(第五级会试)——举人参加在北京的会试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类似职称月举行,所以也叫春闱。参加考试的人必须是举人,考试合格后就是准进士,待殿试合格后,则为进士。

    探花(第六级殿试)——殿试第三名称探花。

    榜眼(第六级殿试)——殿试第二名称榜眼。

    状元(第六级殿试)——南宋以后,殿试第一名称状元。绝对不能说相当于博士,因为博士太多了,而状元几年才出一个,至少应该相当于院士,如果状元可以说是一种荣誉的话,那就应该相当于现在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四、安史之乱

          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出现很多问题,皇上不好好当皇上,开始骄奢淫逸的生活,必然走向衰败。所以,同学们,我们看看中国人常说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就是这歌道理。我们怎么才能保持学习成果良好、身体持续健康呢?要坚持,一次成绩好是检验之前的学习成果,要持之以恒才能次次都好,每天坚持刷牙两次才能保持牙齿健康,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常胜将军了!

          王老师总是担心会说得同学们难懂,你们听懂多少?这些都是文学文化常识,可以在学到相关诗歌、知识的时候拿出来看看,慢慢的就织成知识网了,量的积累就会有质的飞跃,你就会思考问题了!今天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02-20王昌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uexq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