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初读《瑜伽经》想分享的5点

初读《瑜伽经》想分享的5点

作者: Hello芒果 | 来源:发表于2019-12-26 22:41 被阅读0次

    阅读《瑜伽经》,起源是瑜伽老师的推荐,说是瑜伽人的必读物。瑜伽在中国也发展了20来年,我想,要了解瑜伽,确实要读一下它的经典,当然,这是不带宗教色彩的,辩证看待,一窥瑜伽的起源和现在,观之以取精华所用。

    《瑜伽经》原文就只一百多句话,我所阅读的是经印度斯瓦米.帕拉伯瓦南达和英国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合著、王志成与杨柳翻译的解说本。

    今天,我读完了第一章。第一章里的以下几个点,是我个人觉得可用以横向比拟思考,并获得启发的。

    1、心是由三部分构成:末那、菩提和我慢。

    末那是记录官能,收集人对外部世界的感觉印象。菩提是分辨官能,将收集的感觉印象进行分类并反作用感觉对象。我慢是个我意识,声称这些印象都是它自己的,并把这些印象作为个人知识储存起来。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末那报告说:“一个巨大的生命体正在迅速逼近”。

    菩提说:“那是一头公牛,它愤怒了,它要袭击某个人。”

    我慢说:“它要袭击的人是我。是我看到了这头公牛!是我受到了惊吓!是我准备拔腿逃跑!”

    这让我联想到曾经阅读过的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言语等,从而了解内部心理的形成过程。

    我觉得《瑜伽经》里用的这三个词,末那类似认知心理学的注意,菩提类似知觉,我慢类似记忆和思维。所以,我对这个来自远古的思维观点,还是心生惊叹。

    为何我要提到这个点呢?我觉得给我们的启发是,结合现代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可以让我们对性格和思维的形成过程有进一步的认知,可以用于找到改善我们性格和行为、塑造孩子的性格与行为的方法。

    认知心理学结合行为心理学,说明人们会使用从环境得来的信息,结合记忆内存储的东西,指导未来的行为,并塑造生活环境。所以,所提供的信息,是很重要的,并且自己可以一定程度上掌控和调整。

    2、不执是一种自我掌控,它摆脱了对所见所闻之物的欲望。

    文中说,不执是对分辨的训练。我们扪心自问:“为什么我非得要那个东西?拥有了它我就会永久受益吗?拥有之后,它在何种程度上能帮助我获得更高的知识和自由?”

    这让我想到我特别喜爱的一本书《极简力》。书中同样提及不执着于所喜爱之物,我们要懂得明辩它们是否真的是我们所需要之物?获得了它们是否会让我们获得真正的快乐?还是只是满足了一定程度的欲望,并引发了更大的欲望,从而陷入欲望的泥潭?

    我觉得人是需要有一定的欲望的,我们与生俱来也是有欲望的,不然我们可能就活不下去了,比如说在基本生理需求层次的衣食住行和人身安全。

    但欲望却无止境,不受控制的欲望会把我们吞没,带来短暂的快乐,也将带来更多的痛苦。

    所以认识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所需的,认识什么可以自有什么不需要占为己有,是我们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它很大程度决定了我们的幸福感。通过不执着,通过分辨需要和欲望,才能解此谜题。

    3、三德(三种力量):萨埵(duo)、罗阇(du)、答磨。

    书中说,三德都经历了均衡和失衡的阶段。平衡被打破,就开始重新创造。这是三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力量。在进化的过程,萨埵是将要实现的形式之本质,答磨是阻止它实现的障碍,罗阇是清除这种障碍让本质的形式得以实现的力量。

    书中举例说明:一个雕塑家决定雕塑一匹马,关于这匹马的想法——他想象中马的形态——是由萨埵唤起。现在他拿起一块黏土,这块黏土不成形状,雕塑家边做边也在想:“这太麻烦了,太难了……我累了……我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呢?……”这里黏土和雕塑家的消极想法就是答磨。这时候,罗阇来帮忙,让雕塑家克服自身慵懒的意志和决心,并获得足够的体力。

    如果产生足够多的罗阇,答磨的障碍将被克服,萨埵的理想造型将体现在可感知的黏土对象中。三种力量,对创造过程都必不可少。缺少萨埵的罗阇是没有目标的能量,缺少答磨的罗阇是没有支点的杠杆。

    在我读到这个点的时候,我的内心有获得新知的感觉。且不管这三个力量所用的奇怪措辞(我们也可以称它们为“创新与目标”、“困难与懒惰”和“行动与体力”),但借以观之工作,或半途而废的项目,或累乏身体而病倒,或碌碌无为,确实是这三种力量的失衡而致。

    给到我们的启发是:我们想要成长,想要前进,就需要不断有新的目标,面对困难要提醒自己寻找方法、保持行动,但不宜过度消耗身体,需要松弛有度,保留一定的懒惰以杠杆平衡,直到实现目标。

    可能听来都知道如此简单,但几千年前的人所看到的规律,几千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并且适用,这怎么不让人惊叹。此外,又有多少人身在其中,而不得谨记如此浅显易懂的规律,走到半途而废、碌碌无为或者为事亡命的境地。

    4、专注是通过信、力、念、定、慧达到的。

    其实原文前面还有半句话——对真正的灵修者来说。我将它删除,因为,我觉得大部分人是乐于物质现实世界,过好这一生的。但文中所言,确实有可借鉴的启发点。

    我们要在一个领域有所建树,确实要专注。毕业后我一直做品牌管理工作,在品牌管理上,自然看到当下的品牌是愈来愈需要专注于细分的定位上。专注,才能有深度,才能有突破。人亦如此。

    那如何才能持续专注呢?我觉得文中所说的信、力、念三点可以借鉴。

    信,是要假设它是对的,在确定它是否有效之前,我们应该尝试一下。

    对于我多疑的性格来说,这个点对我的启发确实大。我容易看到事物的好的地方,也容易在进一步研究的时候,马上看到不合逻辑或者不合理的地方。这一点,很快就会泼灭我原来的兴致。所以我一方面对各种各样的事物都容易生起兴趣,但又因为质疑某些小点,将之束之高阁。今年我通过各类人格学分析,大大缩减我接下来的精力所到之领域,深知深耕一地的重要性。但也是看到书中这句话,更警醒自身,没有事物是百分百完美的,在探索的路上,应该暂时假定相信,然后尝试,验证,再获得知识和经验,获得真知。

    力,是能量。力的对立面是懒惰,所以要警醒懒惰是否控制了我们的大脑和身体。

    书中说,力就像肌肉,可以在使用中不断增强。这个观点真的挺有意思。其实也类似21天养成一个新的习惯。如果我们坚持锻炼,我们就容易实现持续性的主动锻炼。所以,我们要保持行动,那就容易获得持续的力量。

    最后的念,是把心收拢来。思想容易被分散,我们要懂得收拢,引导到单一的目标。这对我们做事或者经营企业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启示。时间花在哪里,结果就在哪里。

    5、专注于一个真理可以消除精神涣散。

    瑜伽里面,在印度,当一位导师收一位弟子入门时,会向他传授所谓的曼陀罗,曼陀罗由一个或者多个圣名组成,弟子将在他的余生中反复念诵并冥想它。

    这种方法就是帮助弟子专注。我们不讲曼陀罗,讲讲我们的那些心灵鸡汤。其实,心灵鸡汤,或者说很多人生哲理,我们都看了不少,也能理解,但就是缺少一个坚信的其一。所以我们说,道理都懂,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经常还是浑浑噩噩的状态。

    我觉得不妨学习这个智慧,专注于一个真理。

    看过的那么多鸡汤,就选择一个,作为座右铭,时时提醒自己。比如说:勤能补拙,比如说:天道酬勤,那么,我们的心就不会过多贪图享乐。

    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真理,也可以将它当做信仰。我们也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所专注的真理和信仰。有信仰,对我们的一生,真的太重要。

    以上五点,就是我要分享的内容。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所言,仅供参考和交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读《瑜伽经》想分享的5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ufr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