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柳碑
位于山东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20号王羲之故居内的普照寺,与罗庄宝泉寺、莒南卧佛寺、兰陵朗公寺共列沂州四大古刹。
“夕阳西下时,暮霭朦胧,唯普照寺内高耸的大雄宝殿的西山壁上,被夕辉所映像,红光熠辉,堪称奇观”,这是古琅琊八景之一的“普照夕阳”盛景。
现在的普照寺在羲之故居北院。据《临沂县志·古迹》载:“王右军故宅,治城西南隅普照寺”。西晋末,“永嘉之变”(公元307年-313年),临沂“诸王南迁,舍宅为寺。东有晒书台,南有泽笔池,一曰洗砚池,皆其遗址”(《集柳碑》)。
后魏时,名律寺。唐玄宗开元八年(七二年),赐名开元寺。北宋改称天宁万寿禅寺。伪齐刘豫时,易名普照寺。金天会十五年(一一三七年),僧妙济禅师觉海来普照寺任主持。四年后,在大雄宝殿北建藏经楼,收藏佛经五千零四十八卷。抗日战争前,寺院等仍一直保存,为省立第五中学的第三、四院。日军侵占临沂后,古建筑被破坏,古文物遭洗劫,普照寺等名存实亡。2004年,市政拨款进行了修复,2005年1月经省宗教局批准,对外开放。
院内右军祠、“集柳碑”,与普照寺三绝相映。“集柳碑”全名为《沂州普照禅寺行造记》碑,是金代著名石刻。金皇统四年,主持觉海为了记述寺庙扩建兴造经过及其盛景,请仲汝尚写了一篇碑文《沂州普照禅寺兴造记》,准备在寺中庭筑亭刻碑。觉海对柳公权的字十分推崇,便到处收集柳松权的字,准备用它集成这篇碑文。觉海主持跋山涉水四处查访,千方百计寻找柳公权的手迹,先后查阅了“神策军碑”“金刚经碑”“玄秘塔碑”“冯宿碑”“李晨碑”和《兰亭诗帖》《送梨帖》等碑帖及散存在社会上的柳公权的墨宝。经过一番艰苦的搜寻,终于用柳公权的字集成了这篇碑文。然后,他请碑刻高手把集成的碑文刻在石碑上,立在寺院中,成为当时一大奇景,后人称为“集柳碑”。
“集柳碑”与西安“玄秘塔碑”并称“东柳西柳”。清代书家何绍基称赞“集柳碑”说:“琅琊碑为柳书第一。”
康熙七年,临沂发生大地震,寺院倾倒,石碑碎成数块。震后重将此稀罕文物精心修复,并建碑亭加以保护,但碑文已残缺128字。道光年间,一僧人对碑文进行刮洗,使笔迹粗肥,大失柳书韵致。日军占领临沂时,试图将此碑劫运日本,终未得逞。但因战乱,寺院荒芜,“集柳碑”也遭到严重损坏。建国后,当地人民政府将残碑收集,存于“五贤祠”内,现保存在市博物馆。
现院内所立为复制碑,碑阴有于右任草书题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