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伟娟坚持分享1979天。一天一点点,读书分享25天(2023.2.4,星期六)
学习焦点的时候,刘老师就说过“焦点是个框,啥都可以装”。越来越认同,焦点的最初研究者很多都是五大理论研究师,我自己感觉焦点解决浓缩了他们的理论。
今日读书印证了我的感觉。
焦点五聚焦中有聚焦正向,也就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关注什么,强化什么,强化什么,得到什么”,其实就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法则相吻合。
斯金纳的研究中有个案例:婴儿特雷尔安静地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在他偶然微笑时,正巧他妈妈走到小床边逗他玩,并且随后他爸也过来了。随着这样的过程多次重复,特雷尔就会知道:他的行为(微笑)可以产生他想要的结果(父母的关爱),以后他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就会保持他的微笑。从此,“笑”这种最初的偶然行为变成了一种条件反射。
斯金纳发现,如果生物的某种行为可以获得他所期待的结果,那么这个行为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加;相反,如果一种行为使生物受到惩罚,那么该行为就会被抑制。心理学家将某一行为得到加强,其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增加这个过程称为强化。小特雷尔的例子中,父母的关注强化了他的微笑。某一行为被削弱,并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减小的过程则被称为惩罚。如果特雷尔微笑时,妇女冲他皱眉,那么他可能就不会微笑了。
但是其结果对个体起到强化还是惩罚的作用取决于行为者本身。对一个人的强化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就是惩罚。比如,对一个不喜欢上课的孩子来说,罚他站在教室外边更像是强化,而非惩罚。
紧随行为之后的强化最有效。比如孩子们打游戏,游戏设计者就很注重随即强化。赢了,“你真棒,再来一局!”,输了,“没关系,再来一局!”总之就是推动你“再来一局”。如果一种行为不再受到强化,它就会逐渐恢复到最初的基础水平,即所谓的消退。
老师和家长在实施强化或惩罚时,尤其是惩罚孩子时,事先知道“对他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强化还是惩罚?”是很必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