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对方的接收和我们的表达是一致的:
我们就需要提出明确的请求,请对方告诉我们他们听到了什么,以便在有误解的时候做出修正。
也许这样做会有些不自然,但是考虑到在情绪的遮掩下,我们很容易自己骗自己,所以还是需要坚持一下:
我们可以先向他人解释这样做的原因,清楚表明这不是在测试他们的聆听能力,而是核实我们是否已经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然而,如果对方说“我听到你说什么了!我又不是傻瓜!”我们依然可以继续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并选择用言语来询问:“你有些生气吗?因为你希望我相信你理解了我说的话,对吗?”
对自己如此,对对方也是如此:
在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需要清楚自己希望对方给予什么样的回应,并且清晰地提出相应的请求。
清晰的请求包括三种:
对方的感受和感受的原因
对方的想法
对方是否有意愿采取特定行动
团体中的表达更是如此,很容易变成漫无目的的闲聊,浪费很多人的时间与信心 —— 这时候可以问会议的目的,以及对方期望我们做什么,等等,拉回主题:
团体会议时,如果话题的发起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讨论就会漫无目的地拖延下去,却又无法满足任何人的需要。在印度,当某个话题的发起人获得了想要的回应,他们会说“bas”(发音同“巴斯”),意思是“谢谢你的回应,我很满意,我准备好了谈论下一个话题”。尽管我们的语言中没有这样的词,但我们可以在交流中培养和鼓励这种意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