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时间点,每一次遭遇,每一次选择都影响着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的命运。
我们在上学期间,每年都会有一个上升的台阶,这种上升的喜悦持续了16年(按本科毕业计算的话)。毕业之后,我们喜悦渐少;原本的成绩、人际关系、学校活动等,转化为社会大河里的一分子。水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干涸?只有把水滴入大海。
人生本是一场单程起跑,小学毕业的我继续上初中,之后也是继续上学。在这继续的过程中,有人放弃早早地步入社会,小学很要好的朋友苏子、阿井都是小学毕业就过早地学习谋生的一技之长了。他们羡慕我能继续上学,我羡慕他们不用背负大城市的房租,小城市的那种安逸和幸福是我所向往的。
生老病死在人生也算四大事。人对于死亡的到来不是恐惧,而是不甘心没做什么。有的文字说,人死前头脑会像演电影一遍,把自己的一生回顾一遍,我们,能留存给家人、社会些什么?
小鹿今年过完年刚好27岁,在这之前都是过着公主般的生活,不晓得27岁马上到来之前父亲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只有一个多月的光景,父亲走了。对她的打击也是相当的大。人在这时候也许就成长了,她不再是小公主了。
演员阚清子在电视上做演讲,她30岁了,突然觉得爱情对她来说,没那么重要。而大学刚毕业的那种稚嫩和青涩已经从我身上见见褪去。这些年经历的泪水也让我成长不少。别人的生老病死,在我的身边都经历了一番。我的心从歇斯底里到嚎啕大哭,再到现在的冷静。也是时间把我给磨平了。
我虽说没有小鹿那样被宠着,却也是前路平坦。但在今年19年这个节点上,却是一个选择。
很多家庭决定生儿生女,不论是乡村还是富豪的家庭。都会寄希望于孕妇的肚子,从性别测试到月子会所,层出不穷的节点在孕妇肚子里胎儿的性别开始。是男孩,全家皆欢喜;是女孩,再生育。我的一个大学室友妈妈在生她的时候,当大夫说,是个女孩之后,她母亲哭了。也是一个家庭一个女人的悲哀,但成长之后的她绝没有比男孩的爱少一点。我在刚出生的时候,也听着大人说,怎么是女孩?别人问奶奶,您儿媳生的儿子还是闺女啊?奶奶肯定生气地说,又是臭闺女蛋子。我当时很小,也没有听出话中有什么。但是大了之后,觉得这种性别选择是对儿媳,新生儿,乃至整个家庭的性别歧视。歧视后接踵而来的是嗔、痴。反正生男孩就是好的这种观念带来的是无尽的好,男孩长大仿佛是从没戒奶的婴儿,整个家族的女孩们都为这类型的男孩服务。
而今更多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今天,也是归于家庭的选择。
纪录片《出路》里,甘肃天水的女孩16岁被迫辍学后立马结婚生子,和同龄人讨论孩子尿布等问题。女孩父亲觉得女孩嫁出去早晚是别人家的,读啥书?父亲或母亲的眼界决定孩子的高度。镜头一转,女孩已有身孕,嫁给有着尘肺病的表哥。
我上高中的时候,有两个同学转去读技校。我们都望着他们整理书籍的背影在发呆。这对于他们来说,很多年之后我才体会到坐在高中教室的荣幸。他们俩这一转,以后考大学的选择就相对少了。
节点和机遇同样重要,谁也不曾想到14岁辍学当保安的小孩,若干年可以登上春晚,走哪都有人叫出他的名字,小岳岳。如果不是在饭店遇到客人对他说,“你去学相声吧”这一提议,不成想相声真的成为了小男孩的饭碗。
生死不能选择,但是生死之间可以选择。人生岔路口节点也是起点,也是转折。以前的我们是父母为我们选择,往后是自己做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