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一章
曾国藩算得上是对《中庸》知行合一的大师,终身奉行《中庸》第一章,起心动念,行住坐卧都以《中庸》第一章的标准,对自己进行全面自律的管理。
身居官场,不自律的人很容易惹祸上身。
在晚清四大名臣中,曾国藩比李鸿章和左宗棠更拘谨更自律,谨言慎行,滴水不漏,有时一句话怎么说都思虑好久,因而才能在复杂而内忧外患的官场环境中稳打稳扎,成为最后的赢家。
《中庸》第一章非常精彩。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纲用禅宗的话来讲涵盖乾坤。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往今来的传统。从排序看天地排在皇帝之上,是最崇高最神圣的。
以宗教的发展来论,几千年来中国唯一的宗教其实是敬天。
“天命”从政治意义上赋予名称,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历史的潮流,也是历史的选择,看你怎么规范和定义。
“天命之谓性”,这个“天命”是对“性”而言的,身心性命可浓缩为“心性”。这里所说的“性”,不是男女之性,而是我们所具备的禀赋素质,也是佛教讲的业力。
每个人与生具来的稟赋,气象、器局都不一样,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世界上真的很难找到性格、气质接近的人,更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双胞胎也不例外。
每个人,从“性”上看差别其实非常大,原因何在?
当然是“天命”所赋,老天赋予你的一切就是你的“性”。天命的“命”讲的是赋予,做动词来讲。
人的心性禀赋不同,用佛教阿赖耶识种子说、异熟识说就会比较清晰。
儒家讲经世致用,重心是社会性,就是社会伦理之性,道家讲自然性,佛教讲精神性,侧重点不一样但有殊途同归之意。
“天命之谓性”大概包含两层意思,这个“天命”可以看成自然赋予。但这个自然赋予的性就不仅是纯自然的,还会有社会性在里面。所以,天命的性,既是先天的也是后天的,先天和后天是不二的、一体的。
很多人只把“天命”当作先天来看,很多事情说不圆,当成后天来讲,也说不圆。
只有把先天和后天看成一体的,不可分割的运行在我们的心性之中才说得明白.。
每人各有其.性,随便点一个人,相互熟悉的都会很清楚这个人是谁。包括他的声音,像貌、习惯等等,各有各的特殊性、个体性、因为性是千差万别的。
从婴儿到幼儿园,从小学到大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运行轨迹,这条轨迹由不得人随性而为,有种种社会规则和各种机缘对人进行相应的规范。
体道而行,以化成天下。
“率性之谓道”,什么叫率性?我们的身心性命、喜怒哀乐在冥冥之中都是因缘和合。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既有过去的,也有现在的和未来的,总体而言都称之为率性。
人活在世上其实是不敢放肆,不能放肆的,你想放肆老天可能就要收拾你。
“道”是我们必须要走的路,这条路是儒家往圣先贤依据客观规律规范的道路,这个道路规定应该怎么走就叫“率性”,不能有绝对的自由去随意释放自己的情感、欲望和妄想,必须有所节制,有个统率。那谁来统率呢?当然是“道”。
在古代社会,儒士必须用这个“道”来严于律己。
学佛的就用八正道、三皈依一系列的东西来规范和统率自己。
学道的就用道教的思维理念和行为规矩来规范和统率自己。
所有不依“道”而行,追求绝对自由的人都不会有好结果。
率性应“率”到什么地方,率性到“道”上呀,但人有七情六欲,会胡思乱想,这个道不一定就和我们相契合。这就需要教化,这个教化过程称之为“修道”。
“道”并不生而有之。小孩子怎么知道尧舜、周公、孔孟之道呢?那就必须通过学习,通过修道。
那谁来传道呢?大家都有小孩,该怎么教育?各行各业各有其道,既然有道就要老老实实的去修,不能偏离。
天命无常,在天命有常和天命无常的过程中,怎样率其性?怎样修其道?
需要我们边学边悟,不是简单的看看《中庸》的白话翻译就能搞懂的。
《中庸》这三纲非常重要,很多人一辈子都很难彻底弄明白。
有人以为自己在修道,仔细一看未必。有人在搞教育,其实并不是教育家,只是用来谋生的职业而已。
“率性之谓道”这个“道”规范我们必须要在这条路上走,是强制性的,是为了让我们自觉的率性,自觉的反省。
大家可能知道,修道要正心诚意,也知道自己心性上有很多不符合道的东西。但怎样把心性规范下来,能够美化我们的道德、优化我们的智慧、强化我们的力量呢?
这就是值得我们去率性修道的过程。
佛教说人有八万四千烦恼,七情六欲都是自己的天性,命也可以叫天性。
很多人有圣贤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还有野兽的一面,只有通过率性的修道功夫,把圣贤的精神提纯放大,才能让妖魔鬼怪的东西销声匿迹。
“修道之谓教。”我们在修道吗?在受教吗?在这个过程中你对自己的心有过料理吗?
“率性”是一个对自己心性优化的过程,不是说想喝酒就喝酒,想发脾气就发脾气,那是欠缺修养的表现,还是要用率性也就是先圣先贤之道来统率自己的心性。
“以佛心为心,以佛语为语,以佛行为行”。若身语意三业和佛陀一样,就成了佛吗?那不一定。
人的习性是从模仿开始的,久之就成自然。
如果你能在身语意上、在心性上严格按圣贤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你就会在道上走下去。久之也一定会有大的收获。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还需要有智慧,需要顿悟,它无形无相,并没有具体的东西让你必须这样,但你习惯了就会自然而然去执行。
仁义礼智信,什么是仁?说得清楚吗?《论语》里对“仁”有几十种不同的表述,它不是教条,是活的东西,不同的因缘有不同的相,有不同的变化。
孔子为什么讲君子儒、小人儒?其中有根本上的差别,很多人只在相上玩,而不在灵魂上去修,执着于外,反给圣贤之道变得云里雾里。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话语权,都可以在微博,微信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就看你怎么去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