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习华与华书房之中庸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华与华书房#《中庸》【1】中庸之道,就是追求极致完美

#华与华书房#《中庸》【1】中庸之道,就是追求极致完美

作者: 华杉2009 | 来源:发表于2017-11-20 06:49 被阅读1513次
#华与华书房#《中庸》【1】中庸之道,就是追求极致完美

圣学不传,误解甚多,中庸之道算是误解最大的之一,有人“谦虚地”说:“我这个人就是中庸。”有人说:“拒绝中庸,追求完美。”误解在哪儿呢,就是把中,误解成了中不溜,把庸,误解成了平庸。

那么,什么是中庸呢?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所以,中庸之道,就是追求极致完美,一点都不出差错,无过不及,恰到好处;就是遵循永恒不变的定理,可为万世垂范。

我讲中庸,喜欢用美人来讲,方便大家理解记忆。《登徒子好色赋》说那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还有《金瓶梅》里说:“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这不是“中等身材”,这是魔鬼身材,是“中庸身材”,无过不及,恰到好处,到极致,是精一不二的身材。

所以,孔子说:“中庸不可能也!”没有人能做到,孔子也做不到。做不到,说它做什么呢?知道有这个标准,知道自己没做到,所以时刻警醒,努力去做。圣人就是因为觉得自己总是在犯错,才成为圣人;小人就是因为觉得自己一贯正确,才成为小人。

中庸,就像数学上的一个极限值,你可以无限趋近,但是永远不可能达到。

比如我们吃饭的中庸之道,假定标准是吃七分饱,摄入多少蛋白质、维生素、盐,都有一个最精确完美的量,那么你多一分则太多,少一分则太少,每种元素摄入都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就是中庸之道。你不可能做到,但知道这个标准,就注点意,不要暴饮暴食。

《中庸》一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朱熹说,子思担心大道之不传,所以作《中庸》,继往圣,开来学。这中庸的道统从哪儿来呢?孔子说他的道统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中庸的道统,也是从尧舜处来。

《尚书》讲“精一”,是舜给禹的训导《大禹谟》里面的,谟,就是方略,是舜训导禹的治国方略。原文是十六字方针:“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朱熹在编辑《中庸章句》时写的序言时,开篇就引用了这句话,“允执厥中”就是执守中庸之道,所以朱熹把这句话拿来做《中庸章句》的序言,这四个字,是尧给舜的政治嘱咐。舜在传位给禹的时候呢,又在前面加了十二个字。朱熹说,尧这四个字已经说尽了,舜再加十二个字,不过也是再解释这四个字,说中庸之道而已。

人心惟危,人心是危险的,总是有欲望,所以不能居于中道,总是有偏颇。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们总是觉得别人的人心坏掉了,而学习儒家思想,就懂得关键是要注意自己人心之危,管住自己,因为私欲一起,有了私心,你就跑偏了。至于别人,别人你管不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想管全世界,基本原理也是靠管自己。

道心惟微,道心,是天道,天道是非常微妙的,你不好把握。你把握不了自己那危险的心,更把握不了天道。天道之心是什么心呢?《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心就是天性,用王阳明的说法,就是良知,是天命于人的本心,还没有被人欲所掺杂,这是很微妙,也可以说很微弱。欲念一来,道心就变成了人心,就有危险了。

怎么办呢?惟精惟一,要精纯,精确的把握,100%纯正不二,不偏离道心,允执厥中,允:诚意正心。执:执守。厥:其。中:中正。执守中道。这是我们的最高追求。

朱熹说,《中庸》是孔门传授之心法,子思担心它失传,就写成此书,传给孟子。此书开篇讲一个道理,中间展开以应万事万物,结尾又合为一理,真是“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六合,是上下加上东西南北,就是宇宙,就是“四海八荒”吧!这就是传说中的“宇宙的真理”。

朱熹说,《中庸》其味无穷,都是实学。善于学习的人,要反复熟玩探索,必有所得,而终身受用无穷。

接下来,咱们开始学习中庸,看看您能学到什么,受用终身。

#华与华书房#《中庸》【1】中庸之道,就是追求极致完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A_man_b6c1:开读
  • 贾大师:读老子 周易, 庄子 孔子 乃至 王阳明,四书五经,所谓大道,无所不包,上至 治国,下至修身,依道而行,可得善果。然而 道非恒道也,处于变易之中,在万变之中寻不变之大道本源,可谓难矣。故道德经、论语,大学,中庸,是在对道的理解上,提取出的行为准则。譬如中庸的思想,目的为了使后人更加接近于道,在概念和目的上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妄图以一言 而涵盖道,让后人尊行一式,而接近于道,便难免与道有所偏差,但不可否认 它依然 是当下最好的 准则了。
    就像制定法律,不会因为律法 多而具体,而使社会的秩序真正变好。道德经曰:天 下 多 忌 讳 , 而 民 弥 贫 ﹔
    法 令 滋 彰 , 盗 贼 多 有 。
    因为 道 生万物,万物皆合于道,是以道 无所不在, 道 亦在人心。
  • 金中紫:你对中庸未必理解。
    中庸之道便是自由之道:性、道、教、中、和……
    尚无人能破古人之哲学智慧,其包容天下情志与知行。
    积极的小云:@金中紫_1007 这位作者有劳斯莱斯车。
  • 酒醒书香:中。我觉得是平衡,庸,则为智慧,内秀,追求中庸则是尽可能去平衡自身的智慧,不显不露,不急不躁,有大智慧,且尽量完美的运用自己的大智慧。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水,看水是山,身在红尘,超凡世俗,平淡如水,中庸如龙。
  • Augus顾七:中庸思想根源不是作者想陈述的。作者针对世人所谓的“中庸”,在这里解释真正的“中庸”之道。
    积极的小云:@Augus顾七 作者的商业成就非常高
  • 孤独的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是心的初始状态,即所谓赤子之心,无欲无求、无善无恶、无我无他,几于道;和是心的呈现状态,中节是说去除世俗妄念、执念、欲求等而和于道,即致良知。庸为俗,指尘世,中道行于尘世即儒家是入世之学,极高明而道中庸。儒家修齐治平简单说就是内修德外行王道。德为仁义礼智信,王道就是全人类的福祉。中庸之道实为儒学基础。
    Abelieverindrea:@孤独的烟 经书的解读自古以来可谓众口不一,但总是殊途同归,这大概就是儒学成为华夏绝学的原因吧
  • 62b863ee37aa:中庸的思想出自于那里!你还没有找到根源。加油吧!骚年!

本文标题:#华与华书房#《中庸》【1】中庸之道,就是追求极致完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wym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