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中的小细节,其实都很忠实地体现着大哲学。如果你把学生看作主体,那怎么考虑教师有麦克风而学生没有麦克风的问题?学生的参与(发言、讨论、争辩)是装饰还是桥段过渡,抑或是真正在教室里课堂教学中最应该发生的最可宝贵的行为?如果把投影看作焦点,那怎么才能让学生认为他的发言、他对于问题的看法不是假想敌、错误的靶子,真正的标准答案已经“早早地”准备好、存档在电脑里准备投影出来?如果你觉得板书虽然应该反映问题解决的思维流动,但框架感应该在板书中得到很好的呈现,那怎么才能避免让学生产生教师在有选择地按照预设的逻辑把学生的发言写到黑板上,没有被选上的发言是否有偏了、错了、“没有资格”登大雅之堂的“挫折”感受?站在讲台上的教师,是否有讲台上的圣贤的隐喻,是否让教学场景等同于教材的播音版,是否可以把教学过程认为是成熟的理论:从一个灌满了水的容器转移到另一个空的容器?这些,并非有关偏好设置的小问题、傻问题,而是关乎育人成效的大问题、真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