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商品这样的东西。顾客真正购买的不是商品,而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特德·莱维特
image知识补充
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即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UGC是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Web2.0概念兴起的,它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业务,而是一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即由原来的以下载为主变成下载和上传并重。
PGC: 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经由传统广电业者按照几乎与电视节目无异的方式进行制作,但在内容的传播层面,却必须按照互联网的传播特性进行调整。
HTML5: 第五代超文本标记语言,朋友圈的大部分小游戏用它实现的,国内互联网喜欢简称为 H5。
详解数据估算题
估算今年全国通过网络参加考研培训的人数?(网易,2016年)
一、考察能力
1. 逻辑思维能力:遇到问题能否清晰有条理;
2. 数据能力:对数据的关注度,是否重视日常的数据;
3. 细节把握能力:是否注意分析中的细节,结合实际情况去细化。
image二、解题要点
1. 准确的数据越多,估算越有根据,也体现了应聘者对数据的重视。
2. 漏斗模型,注意每个环节的人员流失率。环节考虑的越多,对问题的分析也更加透彻。
3. 用户分类和画像。尽量结合用户的使用场景,对用户进行分类,这样数据也更贴合实际情况。
4. 思路比结果重要。最终的数据可能不在一个级别,但是在有多种方案的情况下,通过不同方案的比较大致可以估算出一个量级。考察的重点是思维。
三、解题思路
步骤1:做加法
寻找准确能够获得的数据,从不同维度来寻找数据,类似头脑风暴:
1. 提取关键字法
可以通过去掉其中的一些形容词,提取关键字来联想:
全国+考研:今年全国考研人数
网络+培训:今年全国网络培训机构数,机构收入数,培训人数
2. 从人、地点、时间、钱几个维度来寻找线索
人:考研的人数,培训老师的人数
地点:高校数,机构数
钱:在线教育交易额,客单价。
3. 从提供端和需求端两个维度
提供端考虑:机构数,机构老师数。
需求端:课程数,学生数。
image
步骤2:做减法
从步骤 1 提取自己较为熟悉的数据且和目标数据相关度更明显的数据。目标事件为考研培训,直接参与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我们不妨通过教师数目和学生数目来突破。
步骤3:方案分析
本例提取考研学生报名数:170万,大学教师数150万
1. 由培训教师来计算
考研科目的培训主要集中在外语,数学,政治等科目。
英语教师、数学教师、政治教师累计占比:
一本院校:
计130所,平均每个学校英语(含小语种)教师60名,数学教师(基础数学)按50人计,政治教师按40人计。每个老师平均按30个学生计,可以带学生,考虑到学生实际可能一个人报3门课,平均每人按报1.5门课计。平均每一百个老师有3个做培训。
计算得到:
130x(60+50+40)x30x3%/1.5=1.17w
二本院校:
750所,平均每个学院英语老师(含小语种)教师35人,政治教师30名,数学教师计30人,每个老师平均按20个学生计(教师影响力认为比一类院校差),可以带学生,考虑到学生实际可能一个人报3门课,平均每人按报2门课计(认为二本院校学生培训需求相对较强)。平均每一百个老师有5个做培训(认为二本院校教师时间相对充裕)。
计算得到:
750x(35+30+20)x20x5%/2=3.18w
方案2合计:
1.17w+3.18w=4.35w
2. 由考研学生来计算
按大学来分:一本院校研学生占总考研人数比50%,由于资源相对较多,集中在线下培训,其中参加线上考研培训的比例按1%计,二本院校考研人数占总考研人数比按40%计算,参加线上考研培训占考研人数的比例按3%计算,三本考研人数较少占总考研人数比计10%,参加线上培训的占考研人数比例计2%。
计算得到:
170w x(0.5×0.01+0.40×0.03+0.10×0.02)
=3.23w
步骤4:计算过程中的要点
要点1:漏斗模型:
每经过一个环节,数据都会打折,留存的百分比直接相乘得到结果。
方案 1 漏斗模型:
image
在顶端数据确定的情况下,漏斗本身实际存在的环节越多最终的误差越大,分析时选择的环节越多,数据越接近真实数据。最终的结果为漏斗底部数据乘以各个环节的留存百分比。
要点2:通过用户画像对用户进行细分。
根据学生考研院校的不同,分为一类本科和二类本科,根据教师所教的课程不同对教师进行分类。分类原因是因为这些不同的用户在不同的漏斗环节具有不同的流失率,有利于数据更加准确。本例在答题时间充裕以及对考研情况非常了解的情况下,学生可以继续细分为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收入水平的学生,对于政治教师可以继续根据教师的方向分类,例如和考研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从事培训的比例相对较高,可以和其他方向分开计算。甚至可以根据年龄进行细分,有经验的较年长的老师可能参加培训的比例更高等。
步骤5:交叉验证
本例中两种计算方案最终数据大致相当,得到了一定的验证。
四、总结
image主要的思路和流程如上图:以上简要介绍了产品笔试面试中常遇到的估算题。最终的数据不一定可靠,但是思路是大致一样的。功夫在平时,我们只有多关注数据,平时有意识对用户进行细分,才能更好的锻炼思维。
行测笔试题
1. 图形推理题
从所给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规律性:
image参考答案
【解析】正确答案为D。图形均由多个小元素构成,元素数量没有规律,考虑元素的种类,发现题干的元素种类分别为1、2、3、4、?,则?处应该为5种元素,A项1种,B项3种,C项4种,D项5种。
2. 数列推理题
1,1,5,7,13,______
A.15 B. 17 C. 19 D. 21
参考答案
【解析】答案为B。两两做和,得到新数列2,6,12,20,再对该数列两两做差,可得数列4,6,8,构成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则题干空缺项为8+2+20-13=17。
-
语言理解题
① 我们相信要对成千上万的项目说不,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专注于那些对我们来说确实重要和有意义的少数项目
② 我们相信,我们在地球上存在的目的就是创造伟大的产品
③ 我们崇尚简约而不是复杂
④ 这一点不会改变
⑤ 我们相信团队间的深度合作和相互启发,这让我们用别人没有的方式进行创新
⑥ 我们一直专注于创新
将以上六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 ⑥④②③⑤①
B. ③④①⑥②⑤
C. ②④⑥③①⑤
D. ①③⑥④⑤②
参考答案
【解析】正确答案为C。 首先对比选项确定首句,特征不明显,不好判断;进一步观察发现,③提及要简约,①论述专注于少数重要和有意义的项目,也在论述要简约,故③①话题一致,且其他句均未论述简约,捆绑③①,排除A、B两项。
对比C、D两项,判断③①后接⑤,还是①③后接⑥;C项,①“我们相信”提及创新项目,⑤“我们相信”提及创新方式,衔接得当;D项,①③均提及创新要简约,⑥论述要专注于创新,按照逻辑顺序,应先提出“创新”,再论述创新的特点,逻辑有误,排除,C项正确。
【文段出处】《史蒂夫·乔布斯传》
image为了让【19应届生】的内容能够更好的帮大家斩获大厂offer,小姐姐煞费苦心通宵完成了这份调查问卷,希望大家能够填写一下,让小姐姐睡个安心觉!
image 各位宝宝们,如果对【19应届生】有任何建议的,可以在菜单“联系我们”加我们工作人员的客服号反馈哦,一起加油吧~! imag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