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是我很敬佩的文化大师,他文笔大气,观点犀利,敢于直视内心。他的文章用散文般的优美文笔写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令人掩卷三思。最近我在《中国文化课》上面读到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一些弱项进行了阐述,其中有一个就是国人漠视公共空间,说的非常好,就分享让大家一起思考。
知识分子的责任就在这里,必须为了理性精神不惜与公共习俗发生冲突,并支付足够的勇气,正是这种勇气,使公共事务中出现了公德。正是这种公德,让公共空间不再冷漠。
只有热心社会公共事务的知识分子,勇敢地进行理性设计,才能建立一系列符合公德的社会规范。
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一天晚上,德国斯图加特的一个路口,我和一位当地学者站在那儿等红绿灯,路上并没有车辆,因此我们就谈起了眼下的这个社社会规范,为什么没有车辆也不能闯红灯?这位德国学者告诉我,路上没有车也不能闯红灯,本身就是一种经过严格严密推断的社会公德,推断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数据证明,穿越马路而受伤害最多的人是孩子,孩子主要是通过观察来接受教育的,包括交通安全教育。路口,正是孩子们接受交通安全教育的第一现场。
第二,即使路上什么人也没有,但很难保证,街边密密层层的窗口中,没有孩子们俯视的眼睛。孩子们总喜欢在窗口看,那是他们的人生课堂。
第三,由于前面这两个推理,这就进入一个悖论了:当你安全地穿越了红灯,等于告诉孩子们穿越红灯没有危险。只有当你遭受伤亡的时候,才能给孩子们以正面教育,但是谁也不愿意为这种教育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
所以第四,就只有一个选择了,也就是既不让孩子们看到闯红灯的安全,也不让孩子们看到闯红灯的伤亡,那么只能是彻底地不闯红灯。
这种思考方式,就是看康德所说的在公共事务中运用理性的范例。当知识分子用勇气和理性提升了公共事务,那么反过来,他们的精神地位也大大提高,成了真正的公众人物。
社会公德,是一种不必哪个权势者下令就能在公共空间看到的行为习惯。具有这种行为习惯的人,就是合格的公民。听到救护车鸣笛,看到残疾人过路,遇到小学生放学,都会自觉地停车让道,这中间,没有任何权势和财富的印痕,没有任何空话、大话的左右,没有任何界限的划分。对一切弱势群体的关爱,对一切求助者的回应,对一切受灾民众的捐助,这都属于公德的基础行为。因此当救灾壮举中喊出“以人为本,生命第一”这些无界限无等级无差别的口号时,正说明中国文化已向着精神上的公共空间大步迈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