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学习、教育
《伍尔夫读书随笔》第4天,我的读书打卡

《伍尔夫读书随笔》第4天,我的读书打卡

作者: 清水秋 | 来源:发表于2021-01-26 17:57 被阅读0次

    1.学号:26号

    2.昵称:清水秋

    3.今日阅读书目《伍尔夫读书随笔》

    4.今日阅读:P110页—P131页

    5.金句摘抄:

    斯特恩就这样把我们的兴趣从外部世界转向了内心世界(P112页)

    由于毫不在乎一般叙事规则,而是轻巧灵活地自由抒写,斯特恩就像诗人一样奔放不羁。(P113页)

    “她是个一声不响,却爱写别人故事的女才子,真可怕!”(P119页)

    她从不有意暗示我们,好像她要使我们思考并从中领悟到什么似的。她只是让我们觉得好笑,并从中奇妙地感受到一种喜悦。是美感,使他笔下的蠢人也显得光彩夺目。(P120页)

    “我爱!”“我恨!”“我在受苦!”(P127页)

    6.阅读中印象最深的内容:

    他的文笔精确不比,读来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他潜到了波澜起伏的人心深处,把人心中极其微细而瞬息万变的种种情感、幻想和冲动都看得清清楚楚,然后又把那里的一切都分毫无爽地、绘声绘色地摹写了出来。而且,他还把流动不定的东西和稳固不变的东西巧妙的结合到了一起,就如潮汐褪去后沙滩,看似静态的,但一道道大理石花纹似的波纹又分明显示出潮汐流动的形态。

    “我想,即便别人不会对我表示感激,读者一定是会感激我的。”—就像留在杯子底上的一层糖,只会使我们大倒胃口。

    在《沃森一家》中,简.奥斯汀同样让我们体会到她这种不寻常的事情,为什么会在她笔下显得那么意味深长?在她那些传世杰作里,她的这种天才可说发挥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尽管如此,当我们读到她那种简洁明快的景物描写、如读到“晴空无云的明朗夜晚,衬托着黑幽幽的树林”时,我们仍会由衷感到那夜景就像她的文笔一样“端庄、沉静、秀气。”

    这个作家,当她还是个15岁的小姑娘时就写出了优美、细腻的文章,而且一生都未停止写作。

    一本书的意图既不在想告诉读者什么事情,也不在作者什么话要说,甚至都不在于作者从各种事物中发现了某种联系。

    7. 由此联想到的其他内容:

    (1)我读《斯特恩感伤的旅行》,看到伍尔夫对他的文字有一大段批评的特别厉害,具体文字如下:可是,当一个作家总想在作品中证明自己是怎样怎样的时候,我们反而会对他更加”多疑”,为了想让我们看到他具有何种品质,他总会在这方面多写一点。这反而会使他显得既俗气又虚伪。结果,我们在作品中看到的往往不是真正的幽默,而是趣味低级的逗乐,不是真正的感情流露,而是莫名其妙的感伤。

    读完这段话,我以为伍尔夫这样写就是在说斯特恩是个自以为是的家伙,她不喜欢他。谁知,后来伍尔夫反转写到:他内心一定有一种信念在支撑着他。是的,这个被萨克雷称为“胆小鬼”的人—这个无视道德、到处寻花问柳的人,这个病入膏肓时还不忘用华美的信笺写情书的人—若换个角度来说,不也是一个苦中作乐的哲学家、道德家和导师吗?实际上,多数大作家都如此,而斯特恩就是个大作家—这一点,大概是没有人会怀疑的。

    看完这些,我才知道,原来书评写作还能通过这样的强烈对比去客观评价,表面似乎学到了,实际要学起来还需要刻意练习。

    (2)读简.奥斯汀的《沃森一家》,我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伍尔夫对她的评语如下:简.奥斯汀不仅才智过人,而且还有成熟的判断力。在她笔下,蠢人之所以是蠢人,势利小人之所以是势利小人,就是因为他们偏离了她所认定的精神健全和神智正常的范围—她在使我们发笑的同时也把这一点明白无误地传达给我们。没有哪个小说家能像她一样,充分利用自己敏锐的感觉来塑造各种不同的人物;然而,她又能以健全的心灵、准确的判断力和严格的道德标准,揭示出种种偏离仁慈、诚实和真挚的现象,而仁慈、诚实和真挚,恰恰是英国文学中最受重视的主题。可见伍尔夫一定非常欣赏简.奥斯,看过不少她的作品。不然,伍尔夫不可能对简.奥斯汀分析的如此透彻。看完这段话我都有要深入了解简.奥斯汀的想法。

    这个作家,当她还是个15岁的小姑娘时就写下来了优美、细腻的文章,而且一生从未停止写作。看完这一段,我特别佩服简.奥斯汀对写作的那份发自真心的热爱,她的这份坚持,让我想到了“10000小时定律”。我对写作这件事,总是有想法才能写一点。遇到生病和工作忙,我就会找很多借口给自己偷懒。我没有奥斯汀的那份坚持和努力。一个写作大有成就的女作家尚且如此,我这个一文不名的写手,还在那里挑三拣四,太惭愧啦!

    她完全明白自己的能力所在,明白自己作为一个对作品持有高标准的作家应该处理怎样的题材。我写作还没完全找到自己的定位,对写出的作品没有太高标准,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文字,没有拔高跳脱出作品本身。说来说去 只是做到了伍尔夫说的我与作者是“同伙”,而做不到“审判官”身分。这也许就是我写的文字没有太多内涵,难以打动人心之所在。

    (3)读《简爱》与《呼啸山庄》,我惊叹两个姐妹花的才华,两个人风格迥异,却相得益彰。

    夏洛蒂.勃朗特的一生是短暂的,只活了39岁,但她创作了很多作品,《简爱》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故事。

    她的一生都在牧师住所里,既受过穷困的煎熬,也受到人们的追捧;但不管是受穷,还是受吹捧,她永远是孤独的、不幸的。

    伍尔夫说:“作者紧拉着我们的手,强迫我们和她一路同行,要我们去看她所看到的一切;她一刻也不离开我们,也不许我们离开她。我们就这样完完全全地被夏洛蒂.勃朗特的才华和激情笼罩住了。一张纸各不相同的面孔,一个个相貌迥异、性格鲜明的人物,在我们眼前闪现,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她的眼睛才使我们看到的。她一走开,一切便不复存在。”

    伍尔夫的这些文字,让我看到了:夏洛蒂.勃朗特的文字,具有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魔力”,翻看她的书,我们会被她文字中描绘的画面所吸引。一旦合上书,这些东西就如魔法一样,全都消失不见了。夏洛蒂.勃朗特的文字局限在:她离不开她生养的地方,总是以自我为核心,她的灵魂时常无处宣泄,只能付诸于笔端。

    艾米莉.勃朗特的文字通过大自然向我们传达她的情绪:”天空低垂,阴霾密布—一大片乱云从西边飘来;它们变幻莫测,呈现出种种奇形怪状。”她就这样请大自然把她无法用其他方法表达的心情表达了出来。

    她的心里燃着一腔熊熊写作的”烈火”,必须用文字把它一一记录下来,否则她会被胸口的烈火灼伤。

    艾米莉.勃朗特有一种把事物从内在打破、撕碎,然后再重新组装排列的能力。她能通过寥寥数笔,就把人的灵魂直接勾画出来。

    伍尔夫非常欣赏这三位女性作家,对她们的评价也特别高。如何向伍尔夫这样写出一个作者骨子里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东西?作为普通人的我,必须大量学习、揣摩,一点点的抠细节。这样才会有真正学会的那一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伍尔夫读书随笔》第4天,我的读书打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vfn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