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一周可以读完六本书,而有些人一个月甚至三个月都读不完一本书呢?
有人抱怨工作太忙了,每天加班累成狗,没有时间读书,可我们一天24小时都挤不出10-30分钟吗?
有人说我本来读书就慢,看书必须得逐字逐句地阅读,否则不懂作者表达的含义。有人说我读过很多书,可是我只不过都忘记了。
信息化时代,各类资讯如潮流涌向我们,怎样才能挑选出有用的信息呢?或者说,付费知识的兴盛,表明人们产生知识焦虑,花钱报班,渴望高效汲取知识,充实自己。
有时我在想:到底怎样才是有效的阅读?直到我读了这本《快速阅读术》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本书是日本作者印南敦史所著,作者从六个方面指导读者阅读,尤其针对那些阅读速度缓慢的读者所编撰的一本书。
阅读速度缓慢的原因
为什么没有时间阅读
为什么读后会忘记
流水式阅读也有规则
如何区别是否可快速阅读的书籍
大量阅读实现之后的体会
part 1 阅读慢,谁的错?
作者提到阅读速度慢的一个本质原因,阅读速度与理解程度、记忆效果并不成正比。我也是一个比较爱看书的人,但以前看完一本书,除了记得一部分情节之外,一段时间后竟然连书中的主人公的忘记了。那时真的感觉自己花费大量时间阅读的书籍都打了水漂,什么也没得到。
阅读速度与理解程度、记忆效果并不成正比。也就是说,“因为要撰写书评,必须放慢速度,仔细阅读”,这样的想法完全是一个误区。即使放慢了速度,非常仔细地阅读,也并不意味着能够牢记书中的内容。
一分钟阅读200字算是阅读慢了,难道真的因为有阅读障碍才导致读得慢吗?其实若想提高阅读速度,首先要改变我们的——读书理念,阅读得慢,并非能力问题,而是对读书的认识欠妥。作者认为我们不要奢望把全书内容“全部消化并吸收”。阅读就像拼图,拼出了头部和尾部,尽管中间还没填充完毕,我们也能看出图案是什么。所以,我们可以先通过多读、快速地阅读积累更多的拼图碎片。
part 2 没时间阅读,那就养成习惯
为什么我们觉得阅读需要挤出时间呢?毕业后,我很少拿出书本来看过,每天就上班,下班就像看看剧歇一歇,周末睡个懒觉,哪里有时间看书呢。可是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开始焦虑了,感觉知识匮乏,精神贫瘠,越想提升自己,越是慌。后来重拾了阅读,虽然忙碌,却让人心里踏实,回归平静。
一旦读书融入了自己的生活,它就像喝水、吃饭一样自然,不需要有压力就能做的事。如果你想我以前一样,觉得没有时间阅读,不如尝试印南敦史的做法。
养成阅读习惯一:在“每天同一时间”读书。其实每天醒来或睡前读10分钟就能养成习惯,作者觉得早上人刚起来读书更容易集中精神。
养成阅读习惯二:首选“可以快速阅读”的书。像小说,散文,随笔,绘本这类故事性较强,是难以快速阅读的书籍,而“可以快速阅读”的书贯穿全书的线索较少,相对独立的章节较多,无论在哪里开始看都能有所收获。好比一些观点较鲜明的书籍,我们就可以选择快速阅读的方式,找到作者观点后,一些论证观点的事例可以跳读或略读,这并不影响你理解文章和作者的意图。
养成阅读习惯三:今天阅读的书要和昨天的不同。换书读可以减少厌倦感,也能提高注意力专注阅读,在脑海里形成“一天读完一本书”的暗示。
part3 有效阅读
读书的时候,老师喜欢提醒我们,看书要做读书笔记。当时没怎么留老师的话,也没有按照老师所讲去记录,因为觉得阅读还有做笔记是一种累赘。可以我们阅读了那么多的书,到头来,忘的比读的还要多。本书作者提倡呼吸式阅读——一行采集,一行精华,一行评论。看书中将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不需要长篇大论摘抄,只需一行即可。短小的一行让读者不会觉得疲倦,这种心理暗示可以激发人们继续阅读。采集只是第一步,然后再选出一句自己最钟爱的一句,写下一点感想。
这样读书是不是更像探宝了呢?读书可以找到喜欢的句子,找到有感悟的、最有价值的一行。先让自己产生“翻开书,就觉得很快乐”的感觉,这样,你离告别缓慢阅读就容易多了。
除了边看边记录外,读完一本书后,我更倾向画思维导图,动手去画,就是一种整理思路和挑出重点的过程,也就是复盘,下次拿出思维导图来看,我就能回忆起本书的精髓,既有效又便捷。
行动吧,做一个会阅读的人!读书,是唯一能够让人生持久快乐,终身受益的事情。一起实现一年阅读700本书的目标!
网友评论
二,不了解略读、浏览、速读、精读区别的人,看完你的文章只会觉得你在胡说,再怎么解释都是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