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高考那些事
高考,起点 or 终点?

高考,起点 or 终点?

作者: Anderson小安老思 | 来源:发表于2017-06-07 16:49 被阅读0次

    起点 or 终点?

    高考,是下一段旅途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十几年前,刚参加高考的时候,特别记得,那是个雨季,但是磅礴的大雨冲不走考场门口守候的家长们。我爸爸也是其中之一,在送我去考场的路上,他一直故作镇定的对我说:“加油,没事的,努力就好,实在不行还可以再来。”今天想起这句话,我更感觉他是在安慰他自己,毕竟中国的教育机制嘛,十二年的寒窗苦读,就靠这一下检验成果了。

    但我的问题是?就算高考你考好了,甚至超水平发挥了,你的人生就成功了吗?

    诚然,高考非常重要,重要到什么样的程度呢?在我们这个城市,交警会对迟到的高考考生网开一面,出租车司机发动了持续十年的爱心送考,电视新闻媒体提前好多天就滚动播放各类高考信息,很多学校更是给各类高考状元开出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巨额奖金,真是应了一句古话:“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平时默默无闻的各位悻悻学子们,也算到高考才切切实实的刷了一回存在感。

    但正因为高考太重要了,社会对高考的关注度太高了,生在这套应试教育体系的孩子们也逐渐养成了一套高考导向型的认知体系,这套体系是怎么样的呢?让我来和大家好好探讨下。

    高考导向型认知体系


    一.好好学习=生活好好

    从读书一开始我们就被灌输了一套看似严密的逻辑:好好学习就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考上一个好大学就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找到一个好工作就能找到一个好媳妇,找到一个好媳妇就能过好生活。

    总之就是好好学习=生活好好,你不在这套体系中学习好,就别想过好生活。

    至少在我们那个时代,所有孩子都是这样被教育的。如果你是学霸,在学校里就是众人仰慕的对象,反之如果是学渣,就是被大家嫌弃的对象。我有幸在初中时成绩还名列前茅,也经常会收到女孩子们递来的幸福小纸条,可惜那个时候不解风情,或者说情窦未开的我,却一一拒绝了这些纸条,理由是:不要影响我学习。导致很多纸条看都没看,这到现在都是我此生最为后悔的一件事。

    随着你的成长,你会逐渐发现,刚才这个逻辑并不是那么严密:即使你好好学习了,你还是可能考不上一个好的大学;即使你考上一个好大学了,甚至考上了状元,你也会发现这个状元可远没有古代的状元值钱,可以捞个公主什么的,这个状元的光环最多加持你半年到一年,等找工作的时候可能然并卵;而即使你找到一个好工作了,茫茫人海中,找到真爱的几率依然不比一个学渣高;即使你找到自己爱的人了,生活的繁琐和复杂依然会让你陷入迷茫。

    二.人生是道选择题

    只要进入这套体系,你就会不断的做各类选择题,做着做着,你就会觉得人生也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了,你的逻辑会变成这样:不论如何,我总是知道会有哪几个选项,在这几个选项中,一定会有一个或者几个正确答案,我所需要做的,就是找到正确答案而已。

    而现实世界,是这样的吗?

    现实世界的逻辑完全不同,它往往是一道主观题,主观题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没有正确答案。

    没有正确答案,搞笑吧?对于一个长期接受这套教育体系,在这套体系中已经培养出一套选择题思维的人来说,要转变这套思维方式有多难,相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了吧?在现实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中,我们往往需要自己找到甚至是创造出解决方案,而不是单纯的进行选择。

    而且实际情况是:在这套体系中表现越好,这种选择题的思维方式就越根深蒂固,也就越不能跳出这种思维定式,因此也让很多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无所适从。很多博士生、研究生、大学生最后给中学生打工也比比皆是。但现实确实如此啊,你有没有发现了,以前学校里大家都看不起的学渣,可能以后混得不比你们这些学霸差,甚至还可能成为你的老板。

    写到这里,你可能以为我是个彻彻底底的教育体系的批判者,也可能粉转黑了,我想说的是,误解都是从不好好看完文章开始的,如果你还有耐心,请接着读下面的内容:

    三.终点思维

    我们在这套体系中如此的努力,被赋予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考上好的大学,因此我们十二年寒窗苦读的终点,就是上好的大学。

    你会发现,一旦高考结束,很多人就会陷入一种目标缺失感,一直追求的目标达到了,长跑终于跑到终点了,有种如释重负之感,但是有时候这个负却减的太快太多了,让长期负重的我们无法去适应。

    我对这点就有深刻的体会,在中学时期,面对每天的书山题海,大家都还是充满动力,因为我们读书是有目标的,就是考上一个好的大学。高考完后,我顺利的进入了我国的一所211重点大学,但是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和我一样,突然就陷入了目标的缺失感,因为我们一直的观点认为:我们之前学习的终点,就是高考。

    一旦在大学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终点,大家就会陷入一种深度的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于是你会发现在高中如此努力学习的大家,进入大学后就开始如此努力的…打游戏、谈恋爱、看视频、网上聊天。

    因为我们一直被教育的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至于为什么要好好学习,上是哪个方向,我们有思考过吗?

    人生导向型认知体系


    以上讲了那么多,但绝不是批判体制。个人认为,单纯批判体制是最愚蠢的做法,因为一切问题只要最后归根于体制,就意味着没有什么解决方案了,爱咋咋地,看着不爽但没办法,这样的说话,是很不负责任的。

    应试教育体系的形成,是合理的,因为从现阶段来看,它还是相对最为公平,最有效率的筛选方案。国家建立教育体系的本质一是教育全民,为社会输送人才,二就是筛选。

    但正因为这套体系的普适化,它适用于一个国家,适应于大众群体,但是并不一定适用于个人。换句话说,这套体系诲人不倦的同时也同样毁人不倦,但是毁掉一个两个孩子,甚至是成百上千,对国家没什么影响,但是对这些家庭而言,就是全部了,因此,找到适用于个体的解决方案非常重要。

    解决方案很简单,就是改变思维模式,把你的思维方式从高考导向型切换到人生导向型

    首先明确一点,教育永远不只是国家的事、学校的事,而是每一个家庭的事,国家缺一个人不少,多一个人不多,但是对每一个家庭就是100%,因此孩子的教育,家长一定要倾注心血。

    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适应这个体系的同时,对孩子进行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核心在于思维方式的培养,人生导向型思维关键在于以下三点:

    一.综合实力=生活好好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国家之间的竞争,在于综合国力。而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呢?则在于综合实力。那么学习好算不算综合实力,当然算,学习能力是综合实力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人在江湖,说到底主要是两种能力:一个是对人、一个是对事,如何更好的处理好和人的关系,做对事,关键在于学习,而学习就不仅仅在于书本知识,更就不局限于课本上那些知识了。

    要处理好和人的关系,你需要学习心理学,因为你要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你需要学习演讲,知道怎么更好的做好沟通表达,你要学习礼仪,如何更好的待人接物,让别人感觉舒服。做事,你需要学习逻辑学,学习如何更好的学习接收知识;你要学习时间管理,知道如何更有效率的利用好自己的时间;你要学习高效阅读,提高你接收知识的效率,提升你认知迭代的效率…

    总之,要成为一个综合实力强大的人,你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远远不局限于课本。

    再其次,除了学习和进步,你还得尽量让自己变成个有趣的人,因为你的生命中不仅有成长,更应该有幸福和快乐。

    二.人生是道主观题

    人生是道主观题的关键,就是你应该把人生活成自己想活成的样子,套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你要相信,没有人能真正主宰你的生活,能左右你自己生活的,永远是你自己。

    这样的思维方式从童年时期就应该培养,不应该为了一分两分之失,牺牲了孩子宝贵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家长可能都会有这样的印象,孩子很小的时候,总会反复的问各种为什么,简直是活生生的十万个为什么,但是慢慢孩子大了,被系统洗脑以后,为什么就越来越少,自然而然的会认为任何事物就应该都有标准答案,这样的情况是很危险的。

    不仅我们中国的教育有这样的问题,西方的教育模式也多多少少存在着这样的问题,TED上排名第一的演讲大家可以去看看,即肯.罗宾逊的《学校扼杀了我们的创造力》,说的就是那么一回事。

    但是家长也会担心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对成绩有什么好处,能帮我的孩子升学吗?考上好学校吗?如果你这样问了,又陷入了我之前提到的那个逻辑,你患上了焦虑恐惧症,但你恐惧的内容是:我孩子成绩不好了怎么办?我想说的是,恐惧是对的,但是你恐惧的内容应该变成:我孩子以后失去社会竞争力怎么办?

    况且创造力、思维力的培养,说实话和成绩真不冲突。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假设,假设孩子们的智力水平相差不大情况下,如果大家都用一种方法学习,那决定成绩的,应该是孩子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效率,那如果这些因素都差不多,孩子们的成绩应该是相差不大,但现实情况如何呢?

    现实情况是:大家都是同一个老师,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效率相差也没那么大,为什么一个班同学们的成绩会相差很大呢?

    答案就是,思维方式和方法不一样,别人和你一起学,但是可以比你学的更聪明。

    我高中班上就有这么一位同学,早早就报送北大了,物理竞赛拿了全国一等奖,别人在努力学习的时候,他上课的时候在打牌,更气人的是,这货居然文科也很好,张口闭口就是一句古诗词,真是人比人,气死人,我们也很努力,但是就比不过他。

    等到我老了,年级大了,再和这位学霸交流的时候,才逐渐悟出为什么别人能比我们学得轻松,还学得好,拿物理学举个例子,当我们对物理学的认知还停留在这道题怎么做、怎么解,有什么好方法的时候,你知道别人想的是什么吗?他考虑的是:物理学家是怎么认识这个问题的?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你会发现,我们还是高中生思维,但别人已经是物理学家思维了,别人用的是升维思考,而到了具体解题的时候用的就是降维攻击了,你怎么和别人比?

    因此我想再次告诫大家,多做几道练习题,多看基本辅导书,很多时候是然并卵。决定你学习效果的,一定是你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而不是练习题的多少,练习题的本质也是为了加强你对该问题的理解,如果理解透了,你就必须得把时间花在更有利的地方,而不是反复训练,降低你的边际效应。

    所以好好锻炼孩子的思维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吧,人生永远是主观题,而不是选择题。

    三.起点思维

    终点思维,就是把高考当做之前学习的终点,我所学到的所有知识和方法都是为这个考试服务的。而真正对的方式,是把高考看做是下一段征程的起点。

    现在医疗发达了,如果不遇到一些奇怪的疾病,通常人都能活到八十岁以上,想想你高考毕业的时候才十八岁,你的人生还没走过四分之一,你之前所有的积累,一定是为你的终生服务,而不是仅仅为一个考试服务的。

    拥有了起点思维,在学习的时候你就不会那么浮躁了,为了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捶胸顿足,因为你知道自己目标长远,童年时候学的东西,自己是要受用一生的,你就会更重视积累,不看重眼前的一点点得失,当然也就更不会看重一分两分的差距了。

    而进入这种心理状态后,你会发觉自己反而容易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很多孩子平时成绩不错,但是高考发挥却失常,就是由于心态失衡,把人生的一切都押在高考上的缘故,你要懂得:人生是场耐力长跑,高考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补给点罢了。

    有了这种心态,你就不会考完即迷失,找不到自己接下来的方向,从而把重要的大学时光浪费在游戏和网络中,而会去追寻更有意义的目标和答案。

    因为人生的每一个补给点,都可以看做是终点,也可以看做是起点,短视者选择前者,而你,恰恰应该选择后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考,起点 or 终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vka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