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很容易吗?
市面上铺天盖地,有很多关于成功学的教材,在我看来99%都是无效的。成功重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尤其是对于教育一个孩子这件事情,更是如此。举两个小的例子,面对高考,经常有家长在为孩子寻找辅导班,这里不讨论是否该上辅导班,也不讨论辅导班是否有效果。而是讨论你为什么上辅导班,以及怎样看待辅导班。或者说在上辅导班之前,你是否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过深入的剖析,是否明白补课的目的,是否看到成长的价值点。如果你寄希望于辅导班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提高你的分数,那么很可能,你是要失望的,就此引入下一个问题:把希望寄托在被人身上
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我们常常听到一种说法,成功要靠自己,但是很多人却一直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想想看,比如寄希望于一个辅导班让成绩迅速提高,填报高考志愿时候希望专家或者别人给你一个选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我们内心里都希望成功,或者希望孩子成功,尽管我们很多人都宣称我们只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但是我们骨子里还是希望孩子能比别人分数高一点,上的大学能好一点,这样找工作更容易一点,脸上也更有光一点。但是我们又隐隐感到,成功好像并不容易,所以我们更加焦虑了,想找一个一劳永逸的地方,只要孩子去了,就前程似锦。为什么会焦虑,为什么迷茫,因为我们缺乏能力,因为我们目标错误。我们的孩子更缺乏能力,缺乏做出选择的能力,缺乏面对未来不确定调整和生存的能力,进而我们就有种纠结的恐惧感,弱弱的不自信,即便很多考试分数非常高的家长,也总在关注到一个热门的好就业的,稳定的专业。如果写到这里,这篇文章很可能就是抱怨,意义不大,所以我们要接着分析下去。我们错位在哪里?
聚焦错位
有一句话,叫做“眼高手低”,还有一句话叫做“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但是很多人其实没有理解,我们来用一个图形说明这两句话的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眼高手低,就是眼睛长的比手的位置要高。按照物理学上来讲,如果在越高的地方通常来说看的越远,这就是眼高手低的原来意思。但是,我们实际上使用的“眼高手低”指的就是在眼睛的位置上看的远,在手的位置上看的距离比较近,类似于这样的感觉:
但是,这个具体表示一个什么概念呢?我们把成功、现状、成长进行挂钩来看看下面这张图:
从图上可以看到A点就是成功的临近点,C点及以左是现状。那么问题来了C和A之间的区域是什么?我们说这个区域就是成长。
什么是成功?成功=现状+不断成长。如果你感到痛苦、焦虑,很可能你没有搞清楚这个公式的含义。虽然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不会“眼高手低”,但是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眼高手低的。从内心来解读,成功=期待,现状=能力,成长=差距,换一种解释,你的能力达不到你的期待,所以你会痛苦,焦虑。也引出另一个公式,快乐=能力-期待。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保持一种快乐的状态。
非常重要的方法是把关注点前移,让你的眼睛看到点不要离你的手够到点太远。也就是说,不要老盯着A点,而没有任何行动。这是大多数人的现状。比如学习,怎么老感觉焦虑,哎呀,谁谁谁怎么那么厉害啊,数学居然能考满分,真是大神啊,像我这学渣怎么也撵不上。家长学习志愿知识也是如此,老有家长感叹,哎呀这么多东西,报志愿真复杂,哎呀无从下手啊,我什么时候才能像群里那些高手那样。所以老盯着A点,而又没有行动。很容易进入焦虑无助的状态。
那么迁移到什么位置,直接前移到C点好不好,这样就不焦虑了,不对,又想想,确实不焦虑了,但是好像有隐隐的失落感。难道我就这样了,永远做个学渣。那么该怎么办?
如图正确的方法是把关注点移到AC之间,稍微靠近C的B点上,同时,手不能停,制定计划,找出差距,分解目标,切实行动,不断地向B靠近,进而逐步向A移动关注点,实现C-A的真正统一。
比如一个高二家长如何做到为孩子在将来填报高考志愿时把好关,报出适合自己的志愿。他不应该把目标聚焦在成功的报出一个志愿上,而是应该先把目标前移,先了解高考录取的政策、然后了解和搜集感兴趣院校的信息,然后帮助孩子了解自己性格、特点、价值观、爱好、特长等内在东西,然后根据孩子平时成绩预测高考排名的规律,进而把这些匹配起来,做好一些准备。
本文借鉴了易仁永澄博客中的一些方法,所有涉及到引用的内容均用引用符号标出,保护原创特此声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