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带百万雄兵攻打东吴,刘备也被追到了江夏,曹操想正好一起收拾了。
孙刘两家看着情况不妙,双方有识之士想到了联合抗曹。经过几轮的谈判,终于达成共识。
由于诸葛亮的出色表现,让东吴大都督周瑜感到了压力。周都督高瞻远瞩:必须除掉诸葛亮,这样打败了曹操,就天下无敌了。
于是周都督心生一计,既要除了诸葛亮,还要让别人无话可说。
周都督的计策是让诸葛先生监造十万之箭,你若不答应,我以违抗命令杀你;你若答应了,谅你也造不出来,我亦可以杀你。
岂料诸葛亮一口答应,并且自许三日完成,周都督大喜过望。心想,这可不是我给你挖坑,简直是你自己作死啊。
后来的故事我不多说了,周都督很失望,只好放诸葛一马,那么,诸葛亮玩的草船借箭,究竟是怎么来的?如果这故事听的不耐烦了,那你可错了,事情原来并不简单,这里面有着高深的智慧。
草船借箭的第一层智慧——知识就是生产力。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数学、心理学、军事学知识,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知识储备。
草船借箭的第二层智慧——知彼知己是关键。诸葛亮早已看透周瑜的为人,亦知到鲁肃是江东唯一可以帮自己的人,而曹操是敌方最有智慧最有权力也是最有疑心的人,自己则是处于敌人(曹操)、朋友(鲁肃)、竞争对手(周瑜)三角关系中,把握好这个关系,是成败的关键,于是采取联合朋友、同化竞争对手、欺骗敌人对策,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
草船借箭的第三层智慧——细节决定成败。诸葛亮确定好借箭的方案后,细致的叮咛鲁肃需要准备的物资、人员,以及行动的详细计划,并再三叮咛不可告诉周瑜,同时,并不告知鲁肃行动的具体方案。因为鲁肃毕竟只是临时的盟友,如果鲁肃将这个计划告知周瑜,就是前功尽弃。
草船借箭的第四层智慧——思路决定出路。十万之箭,这个项目,周瑜的思维只有“造”,他看到的是获得十万之箭的手段,这是他的思维。诸葛亮的思路是看重获得十万之箭的结果,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除了造,还有偷、借、买。周瑜是由条件通向结果,诸葛亮是由结果寻求方法,因此周瑜是算术的思路,诸葛亮是方程的思路;周瑜是直线思维,诸葛亮发散思维;周瑜是正向思维,诸葛亮是逆向思维。思维水平之高下早已明了。
分析至此,似乎很透彻了。但我在想,诸葛亮刚一听周瑜的计划,就立即确定了如此周密的计划,怕是不可能。即便他才思敏捷,也早就看出来周瑜要害自己,且三日后有大雾,要想立刻拿出如此详细绝妙的计划,只怕真是妖术。
草船借箭的第五层智慧——未雨绸缪早做计划。诸葛亮过了江,就看清了江东形势——促成孙刘联盟是制胜之道,但孙刘联盟也不是那么顺利的;要战胜强敌不能硬来,唯有智取。于是早谋划出火攻之策,也在不断的察看地形、水文、天气,了解对方的兵力部署和指挥方略,这一切早已了然于心。于是面临危机,才可综合调动敏捷才思,做成千古妙计。
其实诸葛一生都是这样的,你看他未出茅庐早已三分天下,定下以荆州为跳板,夺取西川以图中原的策略;你看他赤壁之战早已谋定荆州;你看他入川时巧布八卦阵,你看他出岐山制作木牛流马。预则立不预则废,诸葛亮的最高智慧就在于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