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来到比利时已经月余,离开了朋友,甚至离开了朋友圈,偶尔看看朋友圈里大家的热闹,一个人的孤单便越发明显。
在国内的时候我很享受独处的时光,也总能在一个人的日子里给自己找出不同的乐子来,心底是有些小骄傲的,觉得自己也算是个成熟的人了。
来到这里后才知道,那只是因为在国内我从不孤单。
身边有一大群朋友,今天这个约明天那个聚,打开手机在朋友圈说个晚安也会有几十条回复和点赞,给我满满的被关注的存在感。
在这种热闹的繁华下,孤单反而有了种让人沉迷的戏剧性。
与中国的热闹正好相反,比利时是个平静的国家。
如果说中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生活的脉路里奔涌着躁动和喧哗;比利时就像是一个迟暮的老人,日子是缓慢而又宁静的流淌的。
前几天去了首都布鲁塞尔,多年以后再回来,竟然毫无变化,连那个我上学时就在维修的地铁站,那些临时搭建的维修通道和隔板竟然还在那儿。
像是居住在一个老人的身体里,我开始提前感受到一股孤独的气息,伴随着秋天的落叶,提醒着我再过这样毫无知觉的几个十年,迟暮也就来得悄无声息。
我还记得在家时我妈老是念叨我:“又不好好赚钱,也不赶紧嫁人,到你老了怎么办?你现在年轻,觉得一个人自由自在,到你老了,就知道人还是需要有个伴的。”
我们中国人的观念里,老年是个让人忌讳的话题,我们不愿去谈,不愿去想,却无时无刻不在时刻准备着老去。挣钱是为了舒服的退休,结婚是为了年老的陪伴,生孩子,也是为了防老。
我们觉得也许有了这一切,那即将到来的老年似乎就没那么可怕。
我没有办法回答我老妈,因为我知道我即便用尽全力去想像自己想要的暮年时光,都没办法避免自以为是的天真。
所以我也不知道,我到底应该怎样准备,才能让我无惧甚至享受即将到来的老年。
(二)
直到有一天,我打工的餐馆来了几个年纪在五六十岁的女士。
这几位女士的话可真够多的,一顿饭吃了快4个小时,一边聊一边笑。
她们一直兴致勃勃聊着自己在各地旅行的见闻,世界各种语言的地名不时从她们那桌传来,听得我在旁边也狼血沸腾的想去搭讪。她们还提到要一起去学跳舞,学潜水。
我看着她们热烈的讨论,兴奋的调侃,猛然间觉得似曾相识,这不就是我和闺蜜们经常聚会时的样子吗?
我们也是这样没轻没重的笑闹,对世界充满兴趣,对生活保有热情。
透过她们带着皱纹的皮肤,我似乎能够看到她们曾经年轻的样子,时光倒退30年,那5个姑娘,也一定是这样坐在一起聊着相似的话题。
那些个年轻的,热气腾腾的灵魂依然住在这些个已经开始衰老的身体里面,于是只要她们一举手,一开口,你便无法将她们的状态和她们的年纪联系在一起。
我看着她们,心里暗暗对自己说,这就是我想要的,猪小醍60岁的样子。
而我需要做的准备,也许是继续保持这颗赤子之心,也许是结交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当然也许还要挣一点钱。
最重要的是,好好保养自己的灵魂,这样的话,时光纵然能在我肉体上刻划沧桑,可是我心依旧青春。
(三)
又有一天,我在namur老城的中心发现了一家古董书店。
走进这个书店,就像走进哈利波特电影里的场景一般,从地板到天花板的柜子里密密麻麻塞满了各种厚重的古董书,老旧的地球仪,还有一些看不出年代的装饰品。
书店的主人是一对老夫妇,大概已经70多岁了,男主人带着金丝框眼镜,看起来十分严肃,似乎患有帕金森症,走路有些不协调,双手时不时颤抖,说话也一字一顿,但是学识非常渊博。
他很有耐心的跟我讲解这所房子是老城最古老的房子之一,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了,前身是教会名下用于制造宗教器皿的作坊;有个装书的大柜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位中产家庭结婚时打造的,因为柜子的顶部装饰是由新郎和新娘名字的首字母组成的;告诉我这里的最古老的书已经400多岁了,教我如何看这些书上用拉丁文标注的日期;
还兴致勃勃的向我请教中国的宗教信仰,佛教和道教的区别。
女主人则是一个身材娇小,亲切和蔼的老太太,退休前就是一位图书管理员,退休后则开了这家古董书店,和原本是数学研究者的丈夫一起打理。
我跟她说起想趁在欧洲的时间学做面包,她连声说对,很热心的跟我说起那慕尔好吃的面包店,眼神闪闪发光。
我看着他们,心里无比羡慕,仿佛看到了外国版的杨绛和钱钟书先生,一辈子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在自己打造的小天地里埋头钻研,自得其乐。
我又暗暗对自己说,这就是我想要的,猪小醍70岁的样子。
有个脾气相投的伴侣,一起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天地,研究学问,含饴弄孙。
而我需要做的准备,也许是从现在起就进下心来投入知识的海洋,也许是去和对的人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更重要的是,用一辈子时间脚踏实地的去干一件事,爱一个人。
(四)
直到又有一天,有一位老先生来一个人来餐馆吃饭。
起初我并没有注意到他,因为在这里一个人吃饭是很平常的事。
可是菜端上去后,我却老听见刀叉掉在桌上或盘子里的声音,在安静的餐厅里显得十分突兀。我抬头看过去,原来是因为他的手抖得太厉害,好几次都拿不稳刀叉。
我正在想要不要过去问他需不需要帮助,他却像是掌握了技巧,开始缓慢的进食了。他的手依然抖的厉害,像是垂死之人写血书一般的费力,似乎焦距也有些对不准,我好几次都以为他会把食物喂进鼻子里。他吃了两口,放下了刀叉,又颤颤巍巍的拿起了酒杯,30秒后终于又喝下了一口酒。
整个吃饭的过程真是险象环生,我简直时刻准备着要过去收拾残局。
我看着这位老先生,心里突然明白了一个让人绝望的事实:不管我如何准备,这估计都会是我最后的样子。
一个人,家人,朋友,一个个离去,孩子也许远在他乡,也许各自奔忙,最亲密的爱人也许也先行离去了。
这最后的旅程,等待我的是无法回避的孤独。
我会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散步,夜晚一个人回忆,而那些回忆里的人,都已经消失于这个时空,而我自己,竟也不知何时便会消失。
天!这是多么的让人窒息!
(五)
而最可怕的是,我们开始失去对自己的掌控。
年轻时,我们即便一无所有,即便众叛亲离,可是我们还有自己。我的手和脚能帮我打拼未来,我的头脑能帮我观察思考,就算遭受再大的挫折,我还能够站的起来。
可是到那个时候,我们的手脚不听使唤,我们的头脑反应迟缓,那个时候我们的无力感,只怕是我们年轻时难以想象的。
而这种孤独,这种无力,竟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避免。
蒋勋说:人在和自己的身体告别时最孤独。
之前我以为他说的告别是死亡,所以不明白这孤独何来。
原来我们的人生,像是一个循环,从我们有身体开始,我们一点点的拥有知识,技能,亲人,朋友,财富,美貌,事业,荣耀,可是最后我们又会一点点的失去这些外物,直到最后一件外物,我们的身体,也离我们而去。
快30岁的我,已经开始和没有皱纹的眼角告别,和无论吃多辣也不长痘的皮肤告别,和看不见毛孔的脸告别。未来,我也怕是无力阻止我爱的,我引以为傲的事物一件件的离我而去,得到的越多,失去时便越不舍。
我开始明白所谓修行的意义,原来是为着这最后的孤独做准备。
每次从拥有到失去,都是暗示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镜花水月的过程。
而每一次失去,都让我们直面无能为力的孤独和脆弱。
那些修行人之所以要离群索居,只怕也是为了直面这种孤独,进而超越这种孤独吧。
当我们能享受孤独的时候,便能更好的享受陪伴;当我们能享受失去的时候,也便能更好的享受得到。
所以,若是遭遇孤独,遭遇失去,遭遇无能为力,那便当成我们必经的修行,去从容面对,细细体会吧。
孤独其实有种极致的美。
——猪小醍于2014年11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