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上下千年
人心亘古不变
之前我在《关于3月12日,你知道的不应该仅仅是植树节》这篇文章里,提过孙中山先生最光彩熠熠的事情就是植树造林,现在重新写他的革命与爱情,希望自己能够写好,也寄望多点人来看看。
01 听老兵讲故事
“小帝象,爷爷给你讲太平天国的故事好不好?”
“好呀好呀!”那个叫小旁象的孩子欢快地拍了拍手,马上坐到老者身边,目不转睛地听他讲故事。
老者虽不是说书人,说起书来却头头是道,好多太平天国的故事,他都了如指掌,因为他是太平天国的老兵(遗兵)冯爽观。
什么金田起义的故事,攻占武汉的故事,定都南京的故事,以及太平天国时期种种英勇事迹,冯爽观都一一讲给小帝象听。
小帝象听得不仅入迷,还很兴奋,比现在的小朋友玩手机游戏可兴奋多了。第一次听完故事后,他就对冯爽观说:“冯爷爷,下次我叫小伙伴来听,他们一定喜欢的!”
那个时代的乡村,没有什么娱乐,连放电影的人都没有,所以能够听冯爷爷讲故事就很有“耳福”了。
冯爽观年近花甲,二十多年前以穷苦光棍身份加入太平军,算是一路见证了太平天国的辉煌与没落,他的人生也跟着颠沛流离。
最终他以老光棍的身份逃亡到广东香山县翠亨村,隐姓埋名十多年后,给小帝象讲那些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起义小帝象就是孙中山的小名,这个小名怎么看怎么透出一股子反动味道,只能说那个小村子天高皇帝远,那个时候清朝已经式微,无暇顾及什么小孩的小名。
帝象就帝象吧,只要没打进北京城,就还是大清的江山。他洪秀全不是很猖獗吗?不也没耗过这正宗的帝象,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又有何妨?
小孩子都喜欢听英雄事迹,我小时候也一样,最喜欢听杨家将与梁山好汉的故事,可是杨家将惨遭陷害,梁山好汉被招安的情节却不喜欢听。
太平军节节胜利的故事,小帝象听得饱,连他妈喊他回家吃饭都顾不上;每当听到太平天国战事不顺,小帝象就扼腕长叹。
冯爷爷一看这孩子不简单,小小年纪就有一股子反气。有一回趁着说书的瞬间,他摸了摸小帝象的后脑勺,咦,竟然没有反骨。
这下冯爽观也就放心了,小小年纪千万别生得一副反相,不然容易出事。再说了,当年那么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都失败了,小帝象能够比得过洪天王。
他只见过洪天王一面,而且还站在100米开外,他使劲抻直了脖子,瞪圆了眼珠子,还是没看清洪天王的五官。
哎,后来就再没机会“面圣”了。说来也是缘分呀,让他晚年遇到了小帝象,他给小帝象讲故事,实际上就是在缅怀当年的壮举。
他讲故事很有取舍,就是不讲洪秀全纳妾与败亡,不讲石达开没有通过大渡河,更不会讲太平天国的种种弊端,讲的都是天国前期辉煌的事。
这种技巧性的讲故事方式,直接让年幼的孙中山心里只有洪秀全,可惜没能灭了清朝,真是老天不开眼。
长大了,我希望自己变得有实力,恨不能像洪天王一样,向大清开炮!
这就是年幼的孙中山,在听完冯爽观老人的说书“太平天国全集”后,暗自立下的一个志向。
在村里读了几年私塾之后,孙中山跟随母亲去了美国檀香山,因为他哥哥在那边赚了点小钱,把弟弟接过去接受西式教育。
于是,他和讲太平天国的冯爷爷分别了。分别前一天晚上,他专门去了冯爷爷家,爷俩聊了大半宿,最后把老人说激动了,再三勉励他心中要想着洪天王。
他点头答应,说自己回来时一定还听冯爷爷说书,可是冯爷爷能等到那天吗?
02 孙先生的学历
西式教育一学就是4年,等到他毕业回到家乡时,冯爷爷已经埋进了黄土,孙中山心中很伤痛。站在冯爽观老人的小坟包前,他暗想:自己还没做洪天王一样的事呢,怎么您老人家就撒手人寰了?
他给冯爷爷立了块碑,上书:天国遗兵冯爽观老人之墓,然后找到了儿时一起听书的陆皓东。就这样,17岁的孙中山与15岁的陆皓东一拍即合,俩人决定做点有意义的事——改造乡里。
年轻的陆皓东由于接受了几年美国的教育,人的脑子活泛了,总觉得看祖宗的东西不顺眼,有疾在腠理,必须要医治,于是两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一起破坏了北帝庙的神像,很快事情泄露,俩人开始了神庙逃亡。
本来是想破除迷信的,结果不被乡人所容——如果冯爷爷在的话,可能会拄着拐杖出来说两句好话——陆皓东跑到上海,后来学习了电报,孙中山则到了香港继续搞活动。
在香港孙中山做了两件事:入教与读书。入的是基督教,读的是香港西医书院,大概是看到民生疾苦,自己又报国无门,只好立志做良医了。
别说,孙中山成绩还挺好,毕业时全校成绩第一,香港西医书院后来改名香港大学,正宗的名牌大学本科学历。
这就是孙中山先生的最高学历了,至于后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孙博士,其实是个讹误,因为英文里医生与博士同音,我们便聪明又天真地以为,中山先生就是博士毕业了。
03 初涉李中堂
孙中山医生很喜欢搞事情。他一边行医,一边秘密组织反清团体,如果说是进步思想促使他反清,我是半信半疑的,还不如说受了冯爽观老人的影响。
毕业2年后也就是1894年,他没有干专门的医生,而是在广州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八千字的长文,然后与好友陈少白一起反复修改、打磨,因为这是一篇卖货文章,“货”正是孙中山本人。
半年后,28岁的孙中山医生带着这封信,去天津拜访当时的中堂李鸿章,陈述自己富国强兵的政治主张。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信是用文言文写的,我疏于此道久矣,所以感觉晦涩难懂,浏览一遍,看到了文章的要点,中山先生划重点,大清富国强兵要做到四点: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翻译过来就是:人才、土地不能浪费,要加强选拔与管理;要加强生产力水平,用机器代替人工;物流运输要畅通,铁路轮船搞得多多的。
这四个方面,孙医生讲得头头是道,难怪能打动盛宣怀,连124年后的我都打动了,虽然读着不太通顺,但我能够看出中山先生夹着文采的宏议呀。
先提出治国四端,这是总;再细讲四端,这是分;接下来就又是总了,文章的结构也就那么回事,上过小学的都知道。
中山先生果然不是吃干饭的,虽然指出四个方面都很重要,但最后总结的时候笔锋一转,指出人才是强国之本,但时间成本太大,要办学校,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所以,要首先发展农政,就是农业林业畜牧业之类的。我想,后来孙中山那么热衷于植树造林事业,大概从28岁上书李鸿章的时候,就已经确立那种思想了。
孙中山情系植树造林我的要求低,仅仅分析孙先生的文章就可以了;李鸿章要求可高,28岁的孙文在71岁的李中堂眼中还是太稚嫩了。
当时正值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李中堂正忙得焦头烂额,哪有闲心去听什么农政,课什么农桑,于是就耽搁了,连面都没跟孙先生见,就打发他走了。
不知李中堂有没有看过这封信,但孙中山从此没了报国的想法,他再也不想依靠大清权贵来进行政治改良,必须推倒它重建新的政治秩序。
上面这段话很官方,是我这个后人的冠冕堂皇之词,至于当时中山先生到底是个什么想法,为何被李鸿章浇了一点冷水之后,就不思做大清的臣子,而走向改良的对立面——革命呢?
而且孙中山先生行动很迅速,6月份上书李中堂不成,年底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以推翻清朝为己任,并迅速发展到130人。
那句著名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就是创立兴中会提出的政治纲领。短短半年时间,孙医生就从一个抱有希望的改良派,变身成一个纯粹的革命党头目孙会长,这弯转得好大。
我也想转个大弯,用自己的小人之心去度一下国父的君子之腹——大概从李中堂的府上出来,孙先生心中就已经有主意了:既然李中堂这棵大树无法依附,那我也就不伺候了;我单独发展自己的小组织,壮大后干一票大的事情。
第二年年初的时候,孙中山又从檀香山跑到香港,他的好友陆皓东、陈少白等纷纷加入,于是又搞了个兴中会总部,准备发动对大清朝的第一次起义——广州起义。
04 镇南关一声炮响
第一次起义当然失败了,纵观中国历史,哪有一击而中的事!陆皓东要回去拿花名册,结果白白送了命,孙先生只好跑到海外去。
流亡的日子不好受,但是孙先生能扛,因为他要扛起好友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旗,这一扛就是12年。
这12年间,孙中山先生在欧美各国奔走,宣扬革命(就是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积累资金(就是要钱),还上演了一出著名的伦敦蒙难记,幸而被他当年在香港西医书院的英文老师康德黎设法营救,然后中山先生革命者的名号才被世界所得知。
那一年,孙中山刚好30岁,当他从那个被拘押的暗无天日的小黑屋走出来时,他感到温暖的阳光舒透了全身每一处细胞。
伦敦这次大难不死,孙先生将成为一颗耀眼的革命巨星,时也,命也,造化也!
海外是个除中国本土之外很大的地方,孙先生海外各地跑,从美国檀香山到日本,最终在日本东京搞了个声势浩大的同盟会——从此被尊称为“总理”——起草了个后世很有名的三民主义,然后故伎重施,宣传、筹款两手抓,准备再次发动革命。
同盟会成员合影因为光会耍嘴皮子是没用的。虽然12年期间,孙总理一直有派人回国,组织大大小小的起义,但都以失败告终——惠州起义还搭上了老同学郑士良的命——他一直在等一次机会回国,亲自组织起义,让革命的火种烧得更旺一些。
终于机会来了,1907年年末,孙总理亲自发动了镇南关起义,据说还亲自上阵开了一炮,打得很准。于是,我脑子里马上出现了一幅国父拉响火炮绳索,把清军炸得粉身碎骨的英勇画面。
镇南关一声炮响,清妖屁滚尿流,这简直太爽啦!太扬眉吐气啦!搞得老资格的新炮手孙中山都激动了:“反对清政府二十余年,此日始得亲自发炮击清军耳!”
我不知道这二十年革命生涯是怎么算的?最早也得从他上书李鸿章那年开始算起吧,到镇南关起义顶多13年,怎么平白无故就多出了个七八年?
再说镇南关起义的阵地上,孙总理亲自开炮,这是真事吗?二十多年来我也没怀疑过,但前几天坐地铁时,我稍微百度了一下,顿觉疑点重重。
孙中山一辈子唯一一次亲自参加的战斗就是镇南关起义,自然被演绎了。其实镇南山地处中越边境,有炮台而无驻军,所以根本不存在革命军夺取炮台,然后孙总理亲自发炮的英勇事迹。
最重要的是炮台年久失修,上面固定的火炮锈迹斑斑,根本就是一堆废铁,还TM朝着越南方向,所以我们记忆深处,孙先生开炮痛击清军的故事纯属子虚乌有。
那么结果如何呢?经过大半年策划,孙中山亲自发动、指挥的镇南关起义,轰轰烈烈干了9天就被清军灭了。镇南关的雄姿并没有挽救起义失败的结局,镇南关外辽阔的天空,也没有响起孙先生亲自发射的那枚炮弹。
险峻的镇南关说到底,这只是一枚哑炮,一枚存在国人心中,因崇拜伟人而杜撰出来的哑炮,历百年而根深蒂固,难得动摇。
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听孙先生亲自发炮,正如默许了孙先生是博士学位一样,事实到底如何,竟被一层层掩盖而不那么重要了。
05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是轮流坐庄
不停失败的孙总理,总是不停地流亡,他流亡的常驻地有美国檀香山与日本东京,他有许多日本友人,所以东京可以说是他除了家乡翠亨村、檀香山(哥哥孙眉住处)之外的第三故乡了。
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总有一次成功的时候吧,不管直接还是间接的,武昌的枪总归是打响了,而且震惊了当时的大清朝,还传到了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口中。
据说孙先生是在晨报上,看到辛亥革命胜利的消息的,当时就激动得说了好几句英语。而所谓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只不过是临时起意(起义),没想到大清真的气数已尽,一触即溃。
许多清朝官僚剪掉辫子,摇身一变就成了革命军的都督,革命很大程度上成了剪辫不革心,换汤不换药的一出闹剧。
革命毕竟有成效了,要推一个领袖人物,就叫个新式的“总统”吧,可总统是国家元首,起义冲在第一线的都是些营、连、排级人物,怎么能够镇得住场子哦!
场子越来越混乱,刺杀迭起,政务不行,连黄兴、黎元洪都镇不住了,于是孙总理在千呼万唤中回国了,经选举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临时的终究是临时的,干不过清朝这边重新起用的老奸巨猾的袁世凯,于是孙总理做了一个多月的大总统就通电下野了。革命党这边力量微薄,也约制不了野心勃勃的袁世凯,袁世凯终于登上了非临时的大总统高位。
图为袁世凯一山不容二虎,更何况政见不一,表面上商定好的一个练兵,一个修铁路,结果很快就成一纸空文。
随着宋教仁谜一般的刺杀,孙总理搞起了二次革命,他决不允许自己16年起义得来的胜利果实,落入窃国大道袁世凯手中,可是袁世凯的枪杆子硬,孙先生只好允许自己流亡海外,去的还是日本。
在日本,孙总理又重新开了个中华革命党,规定党员必须打指模,服从他的绝对领导,这样起义才能成功,革命才有希望,又与主张自由民主的黄兴闹翻了。
在这种不愉快的氛围中,袁世凯竟然要称帝,这下又让孙总理肝火旺盛,自己回国折腾一通,没有什么成绩,又回到了第三故乡日本东京,刚好蔡锷起义护国,孙中山在东京发电表示支持,希望能够打败袁世凯,再造共和。
袁世凯是败了,因为称帝是开历史的倒车,可是共和却再造不起来。袁世凯病死,蔡锷也病死,段祺瑞掌权,抛弃了孙总理心心念念的《临时约法》,于是孙先生又起来护法。
接下来的七八年时间里,孙总理总是在不停地革命,却没有一次真正坐过庄。那是后话,暂且不提,就在一次次的革命运动间隙,孙总理又娶妻,不对,是结婚了,于是有了国母宋庆龄。
06 总理骄妻
提起宋庆龄的大名,真是如雷贯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后来也为新中国做出了不少贡献。可是你知道吗?宋庆龄是孙中山的英文秘书,用现在话说,就是老板与秘书的恋情。
或许你知道这点,但是你知道,孙中山最初的英文秘书并不是宋庆龄,而是大姐宋霭龄,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孙中山竟然也喜欢过宋霭龄。
据日本友人所说,在他们眼中孙先生与宋家大小姐俨然就是情侣关系。上大学时,我在图书馆看过这方面的书籍,当时还把我激动了半晌,原来孙总理情路那么宽呀。
革命领袖总是浪漫多情的,从自己做临时大总统开始,好友宋耀如的大小姐宋霭龄就一直做自己的英文秘书,帮助自己处理了许多文件。
图为宋耀如霭龄很能干呀,自己流亡在外多年,夫人也没在身边,要是能够……孙中山想到这里打住了,可她是好友的女儿呀,算起来也是自己侄女,这样的想法应不应该胎死腹中呢?
孙中山喜欢宋霭龄,宋霭龄能不动心吗?要知道,美女都爱英雄,何况是孙中山这样的大英雄,几年秘书当下来,原来孙叔叔也是一个性情中人。
可是……宋大小姐也犹豫了,自己已经24岁,到了该嫁人的年纪,如果嫁给孙叔叔,父亲必然不会同意,孙叔叔也会跟父亲产生隔阂,说不定还会闹翻。
想到这,宋霭龄睡不着了。在那段失眠的日子里,她接到了妹妹宋庆龄的来信,原来妹妹也毕业了,要来看看革命领袖孙中山。
妹妹来了也好,姐妹俩可以聚一下,妹妹也是高材生,帮助自己分担一下工作也不错。就在姐妹一起给孙中山当秘书的时候,宋霭龄认识了同在日本的青年才俊孔祥熙,也就产生了爱情。
这种爱情得到了父母的同意,很快俩人在日本横滨结婚,然后回国,于是宋霭龄断了与孙中山的干系,很理智地当她的山西首富夫人去了,妹妹宋庆龄彻底接手了她的秘书工作。
孔祥熙、宋霭龄夫妇或许宋家人没有想到,宋家二小姐会死心塌地地爱上孙中山,而孙中山也直言不讳:遇见了庆龄,才知道什么是爱情。
爱情会让人着魔的,不管宋家人如何不愿意,如何阻止,也改变不了两颗相爱的心。而历史也证明,孙中山的妻子宋庆龄先生,的确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是总理眼里的“骄妻”。
如此妻子,焉得不骄?后来的永丰舰事件中,宋庆龄逃亡时不幸流产,失去了自己唯一的骨肉,而孙中山一直在永丰舰上等待妻子的消息,那是他眼里、心中的“骄妻”呀!
孙中山、宋庆龄与永丰舰官兵合影从此,国民党的大佬们再也不叫宋庆龄宋小姐,而尊称她孙夫人。
07 历史瞬间:爱情原来是私奔
孙中山焦急地在东京码头等待“骄妻”的到来,10月的晚风轻轻吹拂着,愈加勾起了他的思念。
“庆龄信上说今晚就能到的,她不会爽约了吧?她会不会后悔?会不会被父母说动,不爱我这个半老头子了?”
49岁的孙中山胡思乱想着,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孙总理,激动又带着害怕地等待着,他眼睛一直盯着码头的出口,希望看到骄妻朝他跑过来。
宋庆龄几个月前回家,去跟父母商量婚事,听说耀如发了大脾气,把她关在家里,这可如何是好?
她掏出那封信来又仔细看了几遍,没错呀,信上说的就是今晚呀,她在女仆的帮助下,跳窗子逃跑,然后坐车来找我孙文孙中山,不顾全家人的反对,而我能够给她什么?
我现在已经失去了大总统的身份,手上既无兵又无钱,我是遭人指责的孙大炮,我没有一次起义真正成功过,我比她大27岁,她比我儿子孙科还小2岁,这桩婚姻的支持率能有多大呢?
可是我爱她呀,爱情不分年龄,不分国籍,不分地位,我爱的就是她这个人。
当然我也爱这个国,革命20年了,虽然我没有居高位,但我心中始终秉持“天下为公”,我还有很多大事要做,在这四个字的坚定信念下。
眼下最坚定的信念就是等人,等一个女人,那个女人深爱着自己,为了这份爱情,她不惜与家人闹翻,不惜从上海坐船来投奔,不,私奔自己,我要与她私定终身,厮守一辈子,谁也不能阻止我们!
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确,孙中山是铁了心与她结婚的,虽然瞬间有些胆怯,但决不后悔,而且他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与原配卢慕贞离了婚,妾室陈粹芬自愿退出,大月薰早已改嫁,他现在虚位以待孙夫人庆龄了!
“孙叔叔,我来了!”接着就是甜蜜一扑!
“庆龄,”他手忙脚乱地搂紧了她,“我一直在等你!”
没有更多的话了,在俩人相拥的那个历史瞬间,我亦动情,想起了“渔舟唱晚”,便在脑海中划燃历史的火柴,看到他们竟然泪流满面……
后面还有许多事可写,但我觉得可以打住了,越查资料就发觉问题越多,事情越复杂,而用那个幸福的历史瞬间匆匆结束,再好不过了。
还是忍不住补充一点:
第二天上午也就是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律师和田瑞家中办理了结婚手续,他们正式结合了,没有什么豪华的婚礼,没有父母的出席,这个婚礼太简单,简单到幸福。
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结婚誓书1916年4月24日,他们补拍了婚纱照,在一起坎坷而幸福地生活了十年,这就足够了。
孙中山与宋庆龄补拍的结婚照最后容许我猖狂一回,我窃以为,孙中山所有的事业,全都输给了爱情,你们以为呢?
卒章呓语:
请相信,
我的一切观点,
都是胡说八道。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历史的火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