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没时间和精力备课。周一第一节,我的语文,利用升旗后的十几分钟备课,说是备课。无非是看看提前准备好的课件,熟悉熟悉读过两遍的课文——《盼》。向往常一样,带着课件和课本登上了讲台。
周一的第一节,学生们还没有完全从周末的放松中转变状态。说话,拿课本用去了五分钟。我开始调试小喇叭,结果小喇叭的耳机借口接触不正常,怎么也没声音,我一扭,耳机接触口坏了。不想再因为小喇叭影响课堂进度,那就大白嗓。通过同学们读课文,发现他们并没有充分预习,准备好的课件也不准备用了,索性采取毫无准备的一堂生成课——自学课。
不少同学缺乏自觉性,自学变成了说话,闲聊,也许这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但学生的目标不够明确,一个问题的交流会牵扯到与文本无关的事情上。效率低下,影响其他同学的听课专注度。
十分钟过去了,没有同学愿意分享自己学到了什么,我采取让组长说,其他同学听的形式。在问题中,梳理文本重难点,寻找文中的知识点。十名同学,有五人说到了文章中提到的生活常识,有两人提出了好问题,有一人没听课,不愿意回答,有两人提出了好问题,我借题发挥,将文本引入同学们的学习中。因为小喇叭坏掉,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他同学老是干扰说话,课堂乱哄哄的。
反思。第一,无备不教的理念,准备要充分,很多时候是硬着头皮上的课,学生没有收获,浪费时间,自己也没有投入,浪费了时间和课程。第二,对于课文,怎么利用需要提前规划好,文本特点,学习目标等,把讲和练,把审美教学和文化自觉渗透到课程里。理念不能错。第三,及时调整状态,合理安排时间,不时改变课程,在怎么上课,备课,作业布置上好好准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