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古代出人头地,为何只有科举一条路?

在古代出人头地,为何只有科举一条路?

作者: 丢失的可爱兔 | 来源:发表于2022-08-26 15:45 被阅读0次

    在中国古代王朝传统选官制度中,科举是用于选拔人才进行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由于采用了分科取士的方法,故称其为科举。它不仅能避免权力集中,还能通过科举制度为王朝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国力昌盛。但是在古代科举制度的弊端下,有的人因科举制度下平地而起、一鸣惊人;有的人则在“四书”“五经”中耗尽年华,沦为笑柄。

    像清朝科举制度下的牺牲者孔乙己,便是深受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思想的荼毒,使其蔑视劳动,一心求取功名,最终被打折腿结束了悲惨的一生。难道在古代想要出人头地,就只有考科举这一条路吗?中国科举制度始于何时?科举制度是利大还是弊多?

    由大象出版社推出的《隋唐科场风云》是王士祥老师在中央电视台“百姓讲坛”大型系列节目《隋唐科场风云》的讲稿。全稿共27讲,将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的改革到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娓娓道来,旨在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诞生、发展、改革的分析,来揭示科举制度下的利与弊。

    在隋朝时期,科举制度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法度,只是以新创立的分科举士确立下读书、应考和做官的基本框架。直到唐朝,科举制度才逐步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即便是科举制度不断的完善,仍无法避免的出现一些漏洞,像举荐造假导致大权旁落等。

    作者在隋朝科举制度的解析中,让我们看出隋代科举制度下的一些明显的弊端:推荐的官员怕受连累、主管的官员刁难人。到了唐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帝王则积极推进科举制度的改革,大力推行进士科,为大唐选拔了大量的寒门才子,一改隋朝秀才科难考,无法选拔优秀人才的局面。

    在唐朝进士制度兴起初期,唐高宗曾与进士科出身的上官仪密谋废黜武则天,虽然最后事情败露,上官仪被杀,却在无形中表明了进士科出身的上官仪在仕途上的发展以及在皇帝身边的地位。

    “二圣”临朝后,武则天大力推行进士科,扩大招考范围、增加录取指标、重视进士官员,使进士科真正成为显科。故从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开始,科举是寒门学子唯一一条能够出人头地的路。

    当时的武则天虽大量增加录取指标,仍旧无法改变一部分人难于上青天的考试,这也就在无形之中滋生出社会的毒瘤。唐代第一科场案——龙朔科案便是在此时爆发出的科举弊端。

    王士祥老师在书中详细地分析了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发展与改革间所发生的各种科场事件的成因,既让读者感受到古代文人中举时的喜悦,亦让读者品尝到古代科举制度下文人艰难登高的辛酸,更多的是通过科举制度的不断改革,所展现出的科举在古代政治生活与文人生活中的地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古代出人头地,为何只有科举一条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vnt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