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艺凡读易中天中华史《女皇武则天》15

艺凡读易中天中华史《女皇武则天》15

作者: 艺凡会发光 | 来源:发表于2023-02-10 08:48 被阅读0次

易中天中华史《女皇武则天》 第三章:血洗之裴炎被杀

艺凡:接前文,武则天要杀宰相裴炎了?

易中天:中书令裴炎是十月十八日被杀的,距离徐敬业在扬州起兵不到二十天。

艺凡:大敌当前啥宰相?罪名是啥呢?

易中天:谋反。

艺凡:有证据吗?

易中天:没有。准确地说,可以作为怀疑依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对讨伐徐敬业态度消极。按说,国家出了这样的大事,作为首相应该马上召集政事堂会议,讨论如何平叛安民。裴炎却无动于衷,置若罔闻。

艺凡:这种“不作为”也只能定为渎职罪,怎么就是谋反呢?

易中天:有人这样认为。事情出在御前会议上。当时,太后问计于裴炎,希望他拿出平叛方案来。裴炎却回答:皇帝成年而不能亲政,这才给了反贼借口。只要太后还政,叛军不攻自破。

艺凡:这是逼宫啊。

易中天:结果,裴炎被捕下狱。

艺凡:裴炎也让人觉得别有所图,却肯定不是谋反。太后退休,皇帝亲政,怎么是谋反呢?就算裴炎想做拥立新君的功臣,那也是大唐的呀!

易中天:何况裴炎的忠诚朝野皆知,因此消息传出便舆论哗然。以鸾台长官为首,众多朝中大臣向太后拍着胸脯担保裴炎不反。

太后说:确有征兆,只是你们不知。

不可能!辩护人说。如果他谋反,臣辈也反了。

太后却只是笑着摇头:朕知裴炎反,卿等不反。

艺凡:这些话什么意思?

易中天:大臣们也不知道。当时有人劝他认罪求情,或许可免一死,裴炎也只是笑着摇头:宰相下了大狱,哪里还能出来?然后安安静静等死。

艺凡:以前,裴炎是太后的得力助手,甚至帮凶;现在则不但成为对立面,更是成为抗衡太后之政治力量的领袖人物和领军人物。

易中天:他的逼宫,其实是摊牌。摊牌会有风险,也要付出代价,机会却只有一个。唯其如此,裴炎才会在扬州兵变消息传来时那么淡定。这并非如某些人所说,是为了表现处变不惊的宰相风度,当然更不是与徐敬业勾结合谋。实际上,他就是要借此机会将太后逼回后宫,让睿宗走上前台。因此,裴炎必须让徐敬业把火烧得更旺些,以便把武太后变成热锅上的蚂蚁。

艺凡:可惜在那个年代,没有谁是武则天的对手。她甚至不用多看一眼,就读出了裴炎的内心独白,然后顺手便把他放在了热锅上。

易中天:曾经也有个人劝过武则天,这个人就是刘仁轨,当时已经80岁了,在给武则天的信中国提到汉初吕后的故事。

艺凡:武则天的态度呢?

易中天:身在洛阳的太后大吃一惊,马上派专人到长安,以最隆重的玺书形式慰劳挽留,态度谦卑、诚恳并充满敬意。她表示,临朝称制只因为皇帝年轻。政权迟早会交给李旦,重蹈吕后覆辙的事是绝不会做的。刘仁轨德高望重,武太后言辞恳切,大家信了。

艺凡:说归说,做归做?

易中天:嗯,太后欺骗了天下臣民。这时不要说徐敬业,便是裴炎也要反了。当然,裴炎是反武不反唐。这一点,双方心里都很清楚。所以,武则天会对群臣这样说:朕知裴炎反,卿等不反。潜台词是:如果还政,裴炎必不反;如果称帝,则裴炎必反无疑。

艺凡:武则天的称帝却已是箭在弦上,因此裴炎在思想上便已是反贼。

易中天:这个账裴炎当然要认,所以也不为自己辩护。

艺凡:那刘仁轨呢?

易中天:刘仁轨就在一年后寿终正寝,享年八十四岁,追赠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与裴炎的待遇判若云泥。而且,女皇在临终前,对几乎所有的情敌和政敌都表示了歉意,只有裴炎和徐敬业是例外

艺凡:她在乎什么?

易中天:思想,还有动机。在她看来,刘仁轨的劝谏,可谓公忠体国,深明大义,裴炎则居心不良。尤其是在国难当头之时逼她还政,简直就是趁火打劫,绑匪行径!关键在怎样看待各自的角色和关系。

艺凡:裴炎怎么看待的?

易中天:裴炎是按照“家天下”的传统观念来定位的。任何一个家庭或家族,家长当然是男人,当家的却不妨是女人,比如大太太和老太太。同样,管家也可以是外人,比如孔子的学生冉有。武后就是李唐的大当家,裴炎则是大管家。管家的和当家的,当然能够合作,也应该合作。就连当家的要换太子或皇帝,也没问题,因为这不过是公司变更法人代表。但,代表可以变,权属不能改。大唐的家业是高祖武皇帝和太宗文皇帝的。管家不能把那产权证改成姓裴,当家的也不能将其改成姓武。如果当家的要把婆家的变成娘家的或自家的,裴炎作为管家便不能不管。

艺凡:但,这番心思,谁懂呢?

易中天:帝国的产权过户,却是没人拦得住了。

到此,易中天中华史《女皇武则天》第三章学习完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艺凡读易中天中华史《女皇武则天》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vql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