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自己变得越来越像是一门生意,一门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掌握的学问:
需要精神分析、需要回到童年、需要和原生家庭和解、甚至催眠自己和那个根本就不爱我的自己和解...
当所有人都把内耗、抑郁、归结于那个不爱我们的自己时,仿佛这样问题就得以解决了。
只是你有没有哪个瞬间突然意识到——
我们和自己的关系,是不是被这些观念挑拨离间了?
如果需要用魔法才能打败魔法的话,那也只能用(伪)心理学的方式打败(伪)心理学了——这个时候心理学公众号通常要开始讲故事了,那接下来我也讲述一个别人的故事来公平竞争:
小陈今年不到30岁,但是她从10岁就开始尝到了青春期的“红利”:什么焦虑、内耗、神经症、自我意识过剩、自我价值感缺失等诸多她自己找到的心理标签,无不让她变得更加焦虑、内耗、神经症....
至今已经将近20年了,小陈,可以说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焦虑专家。20年来她不断试错、博采众长、用与时俱进的心理学理论来解释自己与日俱增的心理问题,试图用一个标签来盖住另一个标签、用解释问题来解决问题。
能够解释一切失败的心理学原因最终也没有被小陈找到,但是被商业化找到了:
轻描淡写一句话——你不爱自己。
方法论是:你得爱自己。
翻译过来是:你得消费,买我们家东西。
这种打着心理学幌子的铺天盖地的商业宣传,没能激发小陈的消费欲,因为她只关心自己,在自己的痛苦、自己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之前,她从不关心其他的现实问题。
她只觉得前两句有道理。
她觉得她之所以不快乐、不成功,就是因为她不爱自己。
如果爱自己的话,一切就都解决了。
哪怕自己是个垃圾,只要自己喜欢垃圾,不就可以了?
——不可以。
首先她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就是不喜欢垃圾,其次,小陈在开始学习“爱自己”之后,内耗反而不降反增,到达巅峰了。
原本只是人际交往方面感到很累的小陈,现在连对待自己都小心翼翼了起来。
一边觉得自己垃圾,一边又害怕这样说自己会破坏这份正在营造的“爱意”。
最终,从不对外发泄的小陈,连这份对内宣泄的权力,也被“要爱自己”的义务给彻底剥夺了。
但是小陈还活着,还会寻找其他的方法来化解内心的冲突,像大多数人一样。
没人知道、也没人关心她曾在什么方向上努力过。
大家也都在忙着爱自己,只不过有些人是真的,有些人是和小陈一样,只是在忙着欺骗自己。
小陈的故事讲完了,那你有没有真正的爱过自己呢?
不管你的回答是,有,或是,没有,其实都是一样的:
——都被这一个概念分裂出了两个自我。
我们对于自己,无法用爱或不爱来衡量。
爱,是一种对外的力量,只用在客体身上。
希望小陈和小陈们多把爱挥洒在外在的真实世界里,不要再揪着可怜的自己不放了。
2022/8/13 小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