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国风·卫风·竹竿》
天目湖依然蔚为大观,最值得坐观的当然是云顶,最值得步行的依然是南山竹海。
我国三大产竹基地,淇奥、渭川、南山。《诗经.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青青、如箦)“。歌以咏之的就是淇水之泮的竹子。当代,文旅大兴,天目湖南山竹海名动天下,游人如炽,风头一时无两,看见南山竹海,理当缅怀写下《国风·卫风·竹竿》的那个姬姓姑娘——没有留下名字,后世以许穆夫人名之。
许穆夫人也是周天子的后人,今河南省淇县人,当时叫朝歌,卫国都城,卫宣公昭伯之女,国君卫懿公之妹(也是姑妈),约公元前690年生人,外嫁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女诗人(第一位女诗人,考证下来是庄姜),她比西方第一个女诗人萨福还要早,通常认为,萨福生长在公元前630年~612年间。单以做诗的时间而论,许穆夫人的《载驰》要比屈原的《离骚》早三百几十年,因而,理所当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她的作品收集在《诗经》中,除了《载驰》,还有《竹竿》《泉水》。
以现代眼光看,她传世的作品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我总觉得这样的评价其实是一个伟大文艺作品的限制,本身朴素的艺术固然可以带来这样的鼓舞和引导,但也可以有纯粹自然朴素的情感表述,故国之情可以、维护家族利益也可以,不计前嫌显得纯粹和高尚,缅怀青春又有何不可?但标签一贴,显然有下结论的嫌疑,断言铿锵,却未免显得单一和局促。毕竟许穆夫人的爱国主义不体现在写诗上,而是行为上。
这一段轰轰烈烈的复国之战,何止不让须眉?名扬千秋。
结合她有限的历史,我们也许会好奇,什么样的经历才造就这样的杰出女性?素质教育?还是复杂的原生家庭?还是宫廷政治?还是基因的神奇?
许穆夫人极美,齐、许争聘,这不稀奇,她母亲就是一个美得让人愿意犯罪的尤物,她的出身极富色彩。
史载,齐襄公的妹妹宣姜,对的,就是听起来艳名昭著,但实际很无奈的宣姜(本来要做公子伋媳妇,没想到变成公子伋嫡母兼职后妈,但更没想到后来成了公子伋的弟媳,角色变幻太过迅猛),先是与卫昭伯的兄长公子及定下婚约,后来,卫昭伯的父亲卫宣公见色起意、强占,生了两个儿子,再后来,两个儿子中小的那个搞死了大哥也搞死了公子及,再后来,半路“截胡”的卫宣公(这个哥哥是个神人,上偷父亲,下抢儿子,精力充沛)也死了,齐襄公为了…………,就算为了保全宣姜吧,便逼迫卫昭伯——肯定不愿意,毕竟木已成舟,是异母兄弟的亲妈,自己名义上的母亲,但齐国势大,也没办法,史称“强之”——娶了宣姜,但似乎事后也很受用,生了姬姓的这个姑娘还有其他四个孩子。所以,小结一下,就是后来的国君要理清关系有点难,父亲同母异父的妹妹,姑姑;另外方面父亲异母同父弟弟的闺女,堂妹,好一通牵扯(我也搞了好久才明白),可见当时上流社会的开放、混乱程度。唐玄宗的把戏,对比起来,也没多大稀奇,不是首,也不是创,别人玩剩的。
当时齐国来卫国为姬兰(台湾有许穆夫人的剧作,其中起名姬兰,其实并无此名传世)下聘礼的其实就是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而姬兰的母亲宣姜就是齐桓公的姐姐,按照后世的想法,舅舅怎么可能娶外甥女?但是当时宣姜的不同意似乎更多其他的考虑,譬如自己的婚姻一塌糊涂等等、礼金什么的。反正,很难理解,大概因为完整血缘意义上的伦理观--承认女性在遗传中是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代遗传科学发达以后才确立的,那时不重要。
至于说两人早已互相爱慕,齐桓公后来出兵帮助卫国复国是对许穆夫人旧情未忘,基本上是小说之言,俗称写书的烂胳膊,直接判断是胡说八道也并不过分,因为没有任何相关记载,姬姑娘想嫁齐国,似乎更多也是成熟的政治观念而非其他。当然,你非要说绝对排除这种可能性?确实也很难,见过?可能,情愫,也可能,后代人舅舅外甥女的基于伦理的理解过于现代,当时,就是年龄相当的青年男女而已,而且那时,男性的年龄不重要。这是很容易把现代人搞糊涂的事情,也是我们很容易杜撰的缘故。
天目湖的优黄是代工的?反正味道极佳,不知道是酒好,还是时间环境对了。“霜冷芙蓉秋共老,鲸吞溟渤醉初浓“,在南山竹海,无人可念,无事可缅,念一念这个没有名字的姬姑娘——我不愿意称呼她许穆夫人——也是极好的。
南山之笋,天目优黄许穆夫人终年不详,我觉得,从文学史的角度看,似乎极度无所谓,因为文学史更需要一个姿态优雅的年轻女诗人,而不是一个老妪,当然这是我小阴暗的地方。
背景一:
许穆夫人长成后,许、齐两诸侯国都派使者前来求婚。那个时侯教育、经济都是极不发达极不平衡,王宫里的公子公主与平民子弟之间,无论从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社交范围还是身体发育情况,都有着非常大的差别,王室与平民之间通婚几乎没有可能,所以王子、公主们的婚姻问题并不好解决。各个诸侯王之间相互联姻,就成为解决王室婚姻问题的主要途径。但是,这条路也并不宽广,北方国家中,卫国和郑国、鲁国、邢国、燕国等等都是姬姓之国,王室间无法通婚。宋国是子姓之国,是从朝歌迁徙过去的;齐国是姜姓,陈国是妫姓,许国也是姜姓(所以这个姜那个姜特别复杂,庄姜武姜文姜夷姜宣姜),其它国家或距离遥远,或过于弱小,所以卫国与齐、陈、许通婚较多。
背景二:
1、宣姜的二儿子公子朔,虽然与公子寿同出一母,禀性却迥然不同。公子朔生性刁蛮奸猾,贪婪狡猾,年龄稍大,就私自豢养武士,一直觊觎着国君的位置。其实弟兄几人中,他离王位最远,前有太子伋,还有同母哥哥公子寿,正常讲,怎么也轮不着他。于是他先把伋子定为进攻目标。在生母宣姜面前,他经常挑拨是非,多次对宣姜说:“母亲虽然得宠,但有伋子被立为太子,将来卫国江山就是伋子的。伋子一旦继了位,夷姜就成了国母。夷姜是咱们的死对头,到那个时候咱们母子就死无葬身之地了。”然后又到卫宣公那里制造谣言,有一回竟然向卫宣公哭着说:“哥哥伋子欺负我,让我叫他爹爹……”。
2、宣姜在卫宣公面前哭哭啼啼,卫宣公机会同意设计杀了急子,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老色鬼可是比老虎还毒!在急子出使齐国的船上把他杀了!可没想到密谋的时候被宣姜的儿子公子寿听到,公子寿和急子的手足情很好!因为急子觉得愧对宣姜,所以从小的时候就对宣姜的两个儿子个别好。公子寿告诉急子,急子却不想逃,他的死脑筋,父亲要他死他不会抵抗也不会逃走,公子寿只能急子哥哥灌上放了迷药的酒,自己替代哥哥死。急子看到公子寿替自己死,直接撞刀口上,他也死了。卫宣公看到两个儿子的人头,受了刺激,半年后也死了!
背景三:
齐襄公是个重感情的人,从小和宣姜、文姜两个妹妹关系特别好,和小妹妹文姜后来甚至达到了乱伦的程度。齐国此时国力日强,在诸侯国中间有话语权,说话很管用,卫国一番动乱,齐襄公特别挂念丧夫失子的妹妹宣姜。卫黔公即位后,齐襄公怕宣姜遭到杀害,就极力主张宣姜嫁给卫黔公的庶兄昭伯。
资料一: 明彭谙《梁成湖》
万顷梁湖浸碧空,远峰列峙影重重。寒光台榭空明月,赤壁层崖乱点松。
霜冷芙蓉秋共老,鲸吞溟渤醉初浓。中流荡桨穿波底,划破青天惊卧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