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633435/f79838d7040a6bb6.jpg)
倒批《水浒》的金圣叹在临刑前对着跪地长哭不起的儿子,吟下一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这即是典型的双关之语。表面上说莲子的内心(内部的茎叶,其苦无比),而实际上讲的却是“怜子心中苦”,下联也容易理解:“离儿腹内酸”。
所谓双关语,指的是在一定的语文环境中,利用的词的多义性或同音的条件下,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的意义。表面上说的是一层意思,而实际上却是暗含着另一层意思。正所谓一箭双雕,含沙射影,指桑骂槐。
先民自古就喜欢用双关语表达出内心的想法,如《诗经》中大量诗句即采用此种方法:“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这里的梅,其与“媒”谐音。反映女子感叹韵华易逝,盼望早日托媒求之婚之情。即表现出现实中的梅子不断的下落减少暗示青春易逝,又表现出少女渴望托媒求婚之急切之情,实为谐音而兼有比喻之意。
李义山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其中的“丝”与“思”谐音,也是用双关的语法。这句诗明面说春蚕到死丝方吐尽,而实际上表现作者对爱人的思念之情至死犹尽之意。
刘禹锡的《竹枝词》中有大量的双关之语,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的“晴”与“情”构成同音双关,比喻男女之间看似无情却暗藏深情的绵绵之意。
不但诗人喜欢用双关,在乐府民歌中此种表现手法也不胜枚举,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中一首:“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这里的“丝”同“思”,“悟”同“误”。另外,这里的匹,除了原本的布匹的含义,另有男女双方“匹配”之意。可谓具有音和义的双重双关。
除了以上的双关案例,更有一些已经约定俗成的双关字,如“柳”与“留”。李白诗《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又如《阳关曲》:“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柳也同样暗含“留”之意。
当然,双关语用法不仅仅是在诗词中,在平常的写作及对话中也大量出现,特别是歇后语中,如“外甥打灯笼,照舅”; “背着石磨唱戏,费力不讨好”;“骑驴看唱本,走着睢”;“厕所里扔炸弹,粪发涂墙”;“老太婆靠着墙根喝稀饭,背壁无齿下流”。类似的就不一一例举了。
最后,给大家讲一个双关语用得最好的小故事:
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谈合作,在宴会上有人出了一个迷语,迷面是“日本投降”,猜一中国历史人物。当时,有人猜的是“屈原”,意思是日本屈服于原子弹的威力;有人猜的是“苏武”,原因是苏联出动了武装力量;有人猜的是“蒋干”,意思是蒋总统把他们干扒下的;只有毛猜的是“共工”,意下之意即是把小日本干翻,也有共产党的一份功劳。在这里不评价干翻日本究竟是谁的功劳,单就这个迷语所用的双关则已经出神入化,值得我们学习,其实,除了以上的答案外,比如“毛遂”,即因毛而打败小日本,遂了心愿,这个答案也不错。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要讲究文采。一个会说话会写作的人,往往离不开语音语义的双关。作此短文,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