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否形成独立的人格,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抗挫折能力。想要形成抗挫折能力很不容易,但想破坏却很容易。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家长:孩子一摔倒,家长马上上前“哎哟哎哟,都怪地不平,把我们宝宝绊倒了”,然后再也不肯让孩子在地上跑,牢牢地抱在怀里。看起来是爱孩子,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接受挑战的机会,而且还容易把孩子培养成遇到问题推卸责任的习惯。
还有些家长刻意创造“挫折”,让孩子专门体验挫折,期望孩子得到长足的进步,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孩子可能连信心都丧失了。在家代劳——孩子的事情全全包办,然后又去外面让孩子体验“挫折”,这样的逻辑是不是挺好笑。
那父母到底该怎么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呢?
孩子抗挫折的前提是他曾经成功过。只有享受过“成功”带来的激动、心潮澎湃,当下次遇到困难的时候,孩子才有可能愿意为了成功去对抗挫折。如果孩子从来没有体验过成功,或者很少体验成功,他就不会对成功产生渴望,也就不会愿意对抗挫折。
在培养孩子的时候,父母要扮演两种角色。
1.“旁观者”
静静的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不要轻易打扰他,就是对他最大的帮助。
思尧刚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让回家练习扣扣子,思尧那天花了有近半个小时才把衣服上的扣子都扣好,再解开。但是当她完成任务的时候,感觉眼睛里都闪烁着星星。
这个时候,家长“懒”一点,就是给孩子获得成就感的机会。
2.“轻推者”
当然,当孩子确实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也要给孩子一些指导和协助,但一定不是代劳。
今年夏天思尧学游泳,她遇到了困难,她不敢把头埋在水下。平时在家洗头的时候把水弄在脸上她都很抗拒,现在要把头埋在水里,她很害怕。我就鼓励她,憋住气试一秒钟,第一次不出所料,呛水了。思尧更害怕了,虽然想学游泳,但说什么也不肯憋死了。于是我就说服她,要是学会憋气就能和朋友们一起游泳,一起玩了。过了很久,她终于愿意再试试。这次没有呛水,她很开心,于是又试了一次……两天后她学会了如何憋死和换气。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适时的鼓励和轻推就能帮助孩子完成任务。当孩子多次抗挫成功,多次体验到成就感,抗挫能力就会自然而然的建立起来。
网友评论